萨尔图油田二类油层铬微凝胶整体调剖适应性研究
本文选题:铬微凝胶 切入点:调剖 出处:《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凝胶调剖技术是目前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机理是通过油藏深部剖面调整(或流体转向)和驱油双重作用达到控水增油的目的。铬微凝胶体系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胶体[1],主要通过分子间交联反应将铬交联到不同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中,形成具有优良粘弹性和较高粘度的凝胶体系,其成胶时间和成胶强度可通过交联剂的配位数和体系浓度进行调节和控制。根据二类油层发育特点,通过室内实验开展了铬微凝胶调剖体系与二类油层的配伍性研究,优选了铬微凝胶体系中聚合物和铬离子凝胶的浓度,结合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的测定结果,铬微凝胶调剖体系的封堵和分流效果,确定了铬微凝胶体系配方。以聚驱控制程度、渗透率、注水压力、注入强度和含水等指标量化了选井选层标准,设计了调剖井组参数以及调剖体系现场注入参数。开展了现场试验,进行了调剖跟踪与调整方案设计,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铬微凝胶体系调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初含水高于全区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含水多下降3.13个百分点,阶段多提高采收率0.83%,投入产出比达到1:3.10。该研究成果可为萨尔图油田二类油层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Abstract]:Gel profile control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to improve oil recovery. The mechanism of chromium microgel system is to control water and increase oil production through the dual action of deep profile adjustment (or fluid steering) and oil displacement. Chromium microgel system is a kind of colloid with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structure [1], mainly through intermolecular crosslinking reaction. Chromium was crosslinked to polyacrylamide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A gel system with good viscoelasticity and high viscosity is formed. The gelation time and strength can be adjusted and controlled by the coordination number of crosslinking agent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system. The compatibility of chromium microgel profile control system with the second class oil layer was studied through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he concentration of polymer and chromium ion gel in chromium microgel system was selected, and the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the binding resistance coefficient and residual resistance coefficient wer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plugging and distributary effect of chromium microgel profile control system, the formula of chromium microgel system is determined. The selection standard of well selection is quantified by the control degree of polymer flooding, permeability, water injection pressure, injection strength and water cut, etc. The parameters of profile control well group and profile control system are designed, the field test is carried out, the profile control tracking and adjusting scheme is designed,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profile control experiment of chromium microgel system showed that when the initial water cont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whole region by 2%, the water content decreased by 3.13%. The ratio of input to output is 1: 3.10.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 class reservoir in Saltu Oilfield.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57.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汉桥,刘伟,袁谋,孙梦茹;多轮次调剖数值模拟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3年05期
2 王树军,田爱铃;重复化学调剖物理模拟研究[J];钻采工艺;2004年06期
3 杨新明;低污染调剖配套技术[J];钻采工艺;2004年06期
4 杨新明;赵化廷;崔朝轩;张明智;职春娜;;低污染调剖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5 鲁铁梅;王中武;左毅;蒋志斌;;石南21井区调剖工艺效果分析[J];广州化工;2011年03期
6 孙士友;;影响新立油田调剖效果因素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4期
7 耿庆福;;浅调剖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1年08期
8 成果科,贾辉;液膜型微胶囊调剖技术[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9 彭亚军;;含油污泥深度调剖技术在油田生产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22期
10 邓秀模;;浅谈调剖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佩华;陈绍文;王德智;姜英泽;;重复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向瑜章;许永年;;砾岩油藏综合调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高淑玲;周正祥;王冬梅;;杏北地区深度调剖选井选层原则及效果分析[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龚俊;;浅海油田调剖研究与应用[A];胜利油田北区堵水调剖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吴笃俊;;低污染调剖新技术[A];江汉油田难采储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7年
6 付永明;刘昌银;罗懿;;坪北油田调剖技术应用与分析[A];江汉油田难采储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7年
7 赵娟;康晓东;张健;;国内油田调剖技术研究进展[A];全国冶金矿山现代采矿技术及装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路大凯;;低温裂缝油藏区块整体调剖技术[A];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宋晓芳;夏燕敏;;耐温抗盐聚合物微球调剖体系的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O:高分子与工业[C];2013年
10 吕鑫;岳湘安;侯吉瑞;张卫;;淀粉-烯丙基单体接枝共聚水基凝胶材料流变性能研究及其矿场调剖应用[A];中国流变学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张彦芳;大庆采油七厂注水井中深度化学调剖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2 钟林荣;大庆采油四厂推广应用浅部调剖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3 特约记者 郑水平;许丹:化学调剖“药剂师”[N];中国石油报;2009年
4 郑水平 张长胜;稠油开发中的高温暂堵调剖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6年
5 张新宁;化学调剖技术深挖残余油[N];中国石化报;2008年
6 记者 幸福;科技新方让水乖乖流向有油的地方[N];大庆日报;2012年
7 特约记者 郑水平 通讯员 赵亚明;氮气泡沫凝胶调剖新技术试验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9年
8 记者 许忠 通讯员 张立东 田爱玲;吐哈油田超深稠油调剖试验获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党庆功;海拉尔贝301区块调剖综合设计方案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2 张勇;调剖优化决策与效果预测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洋;双河油田深度调剖体系配方物模实验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赵飞;河南油田深度调剖物理模型实验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3 余金万;胡庆油田复杂地层调剖工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唐金玉;堵剂深度或位置的检控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董帅;萨尔图油田二类油层铬微凝胶整体调剖适应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6 王舒萍;扶余油田东10-2区块调剖方案设计及效果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7 鞠君举;调剖调驱提高水驱效果研究与试验[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8 王清平;化学调剖效果经济评价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9 胡传海;油田深度调剖(驱)软件研制与应用[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10 王莉莎;冀中砂岩油藏调剖效果评价及适应性分析[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42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42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