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滑构造差异变形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基于砂箱模拟实验
本文选题:走滑断层 切入点:走滑主位移带 出处:《石油实验地质》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走滑断裂及其相关构造与油气聚集分布有着密切联系。受基底性质、断层形态及地层能干性影响,走滑断层具有明显分段特征,深、浅断裂组合样式也存在明显差异。利用砂箱实验讨论基底走滑断层形态、软弱层对盖层走滑变形带的影响。模拟实验表明:基底断层走滑位移量对盖层构造变形强度、构造变形样式有明显控制作用。地层岩性、盖层厚度控制浅层走滑剪切范围及变形幅度。走滑变形带宽度与软弱层厚度成正比,断层受阻部位软弱层厚度大则形成褶皱,反之发育断块构造。基底断层走向变化导致的局部应力条件差异是走滑断裂分段及构造变形差异的重要控制因素。
[Abstract]:The strike-slip fault and its related structur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re are als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combination styles of shallow faults. The shape of strike-slip faults of base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weak layers on strike-slip deformation zone of caprock are discussed by using sand box experimen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placement of strike-slip of basement faults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formation strength of caprock structure. The lithology of strata and the thickness of caprock control the range and amplitude of shallow-layer strike-slip shear. The width of strike-slip deformation zon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thickness of weak layer, while the thickness of weak layer in fault block area is large, and the fold is formed. On the contrary, the difference of local stress conditions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strike of basement fault is an important controlling factor for the difference of strike-slip fault segment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1ZX05009-001)资助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万程;走滑运动与调整断层[J];中国煤田地质;1995年03期
2 PaulTappcnnier ,朱湘元;东亚新生代走滑挤压运动的幅度和结果[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9年02期
3 周玉泉;探索走滑变形开拓找油新区[J];中国地质;1990年07期
4 张永北;龙陵—瑞丽走滑体系中段自相似结构与热液成矿定位[J];地质学报;1999年04期
5 张智慧;刘静;许强;文力;孙杰;邢秀成;胡古月;刘延乐;;逆冲断裂的视走滑位移分析及其在5·12汶川大地震同震破裂调查中的应用[J];地质学报;2008年12期
6 张明振;付瑾平;印兴耀;;桩海地区的走滑和挤压构造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2期
7 刘和甫,夏义平,殷进垠,尚培乐;走滑造山带与盆地耦合机制[J];地学前缘;1999年03期
8 安天下;;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小宽断层走滑位移量恢复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11期
9 张亚敏,刘池洋,王婧韫,谌卫东,王正斌;M盆地走滑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许敏;走滑盆地形成机制及沉积特征[J];世界地质;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进江;;印度与欧亚大陆汇聚过程中走滑体系的活动历史及其地质意义[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周永胜;李建国;王绳祖;;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控制上层走滑剪切伸展的物理模拟[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3 郑大海;;走滑变形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含油气性特点[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戚学祥;大型韧性走滑作用与祁连加里东造山带的形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2 陈虹;扬子地块周缘中生代构造变形与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任健;渤海海域走滑双重构造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2 赵英利;敦—密断裂左行走滑三维有限元模拟[D];吉林大学;2007年
3 陈静;水系位错对红河断裂带右旋走滑运动的响应[D];浙江大学;2013年
4 任瑞军;郯庐走滑与潍北凹陷发育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王凤林;晚新生代龙门山走滑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与演化过程[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649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49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