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CD区块长6地层水化学性质及其地质意义
本文选题:地层水 切入点:矿化度 出处:《矿物岩石》2017年03期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致密性油气藏的主要富集区,备受关注。通过研究区长6储层地层水化学参数:钠氯系数范围为0.16~0.6,平均值为0.31;氯镁系数范围为2.8~409.2,平均值为199.2;脱硫系数范围为0~10.1,平均值为2.4;碳酸盐平衡系数范围0.001~0.21,平均值为0.007;镁钙系数范围为1~108.8,平均值为54.5;四角版图相似性差;碱交换指数IBE=0.975,Cl~-/Na~+=4.9,C~-/Ca~(2+)=2.56,再利用储层水的钠氯系数和氯镁系数综合分析验证地层封闭性;地层水的脱硫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研究验证含油气特性;地层水的镁钙系数和地层水四角图版分析研究区次生孔隙特征及储集层连通性;碱交换指数反映地层保存条件好坏的方法,结合油气成藏演化史及岩石学特征综合分析表明,该区具有较好的储层封性和成藏条件,整个储层区来说孔隙之间的连通性较差,局部区次生孔隙发育好。是研究区储层地层水的主要特点,可为预测有利储层提供依据。
[Abstract]:Erdos basin is the density of oil and gas pools in China mainly concentrated area,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Chang 6 reservoir formation water chemical parameters: coefficient of sodium chloride is in the range of 0.16~0.6, the average value is 0.31; coefficient of magnesium chloride is in the range of 2.8~409.2, the average value of 199.2; desulfurization coefficient is in the range of 0~ 10.1, the average value is 2.4 range; carbonate balance coefficient 0.001~0.21, the average value of 0.007; Ca / Mg ratio range of 1~108.8, the average value is 54.5; four angle layout similarity difference; alkali exchange index IBE=0.975, Cl~-/Na~+=4.9, C~-/Ca~ (2+) =2.56, the coefficient of sodium chloride and magnesium chloride coefficient comprehensive analysis verify stratum reservoir water closed; the formation water desulfurization coefficient and carbonate equilibrium coefficients of verification of oil and gas properties; formation water calcium magnesium coefficient and formation water four angle chart analysis of the study area characteristics of secondary porosity and reservoir connectivity; alkali exchange index reflect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The quality of th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evolution history and p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servoir has good sealing property and reservoir conditions in this area, poor connectivity between the reservoir area pore and secondary pore development. Local area 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formation water can be.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prediction of favorable reservoirs.
【作者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院;辽宁省核工业地质局242大队;延长油田杏子川采油厂;
【基金】: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YC2016-S277)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国盛,王敏杰;长庆气田可动地层水特征及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年04期
2 程付启;金强;姜桂凤;张永梅;侯泽生;;地层水在天然气保存中的积极作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5期
3 冷济高;庞雄奇;张凤奇;崔丽静;刘海波;;辽河西部凹陷地层水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4 张琴;汪宗余;王广源;龙鹏宇;唐颖;聂海宽;;永安地区地层水成因分析及与油气的关系[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2期
5 刘健;潘建军;;地层水综合管理方法的实现:从油藏管理到环境保护[J];国外油田工程;2010年09期
6 关云梅;王兰生;张鉴;张琦;施雨华;;地层水与残酸、钻井液混合液特征分析[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1年02期
7 封猛;肖辉;胡广文;王倩;张俊明;王福升;;基于D函数鉴别地层水的方法与应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年04期
8 吴巧英;谢润成;陈珊珊;谭平川;;中扬子地区地层水特征及与油气保存的关系[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年05期
9 蔡映宝;地层水中苯系物的色谱分析方法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1982年01期
10 周佳美;;新肇油田地层水影响及抑制方法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永强;;幔源油气与碱性地层水[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0:青藏高原冰川融水深循环及其地质环境效应[C];2009年
2 曲希玉;刘立;;乌尔逊凹陷含片钠铝石地层水特征及成因[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李晓燕;向立宏;解玉宝;银燕;;东营凹陷地层水成因演化与油气成藏[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4 崔永强;;松辽盆地碱性地层水、碱源及其碱交代作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5 曲希玉;刘立;;乌尔逊凹陷含片钠铝石层位与其他层位地层水对比研究[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汤勇;杜志敏;孙雷;;考虑地层水存在的注CO_2混相驱机理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成艳;;平湖油气田地层水特征分析及其与油气保存关系[A];上海市石油学会中青年科技论文集(2007)[C];2007年
8 张超谟;李军;张占松;令狐松;;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推理系统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A];“南方复杂地层井筒新技术”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德仁;白兴盈;林桂芳;闫秀珍;王志萍;;白音查干凹陷储层评价[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10 宋子齐;谭成仟;;利用灰色理论进行多井储层评价[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郑晓东;利用废弃油井开发地层水十分可行[N];人民政协报;2007年
2 余琪祥 江其勤;仅靠地层水难识油气真面目[N];中国石化报;2013年
3 资深财经观察人士 晋风;重视地陷:不要让地层再窒息[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4 记者 滕艳;中国五个地区最有希望找碘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熊生春;碱溶液在地层多孔介质中的输运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9年
2 于志超;饱和CO_2地层水驱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刘向峰;采动损伤地层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4 肖前华;典型致密油区储层评价及渗流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5年
5 李智强;低频聚焦型电磁波测井响应及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6 金文辉;低渗透砂岩气藏气水分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延飞;川西坳陷中段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保存条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志刚;地层化学元素测井仪研发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薛东圆;王槐子沟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4 王丽丽;压裂后庆深地层水地化参数提取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5 杨晓辉;徐家围子断陷地层水地化特征与油气藏的关系[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6 段雁超;砾岩电各向异性地层中感应测井响应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7 宫亚军;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地层水成因及水岩相互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涛;新场地区须家河组气藏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9 陈小蓉;准噶尔盆地中拐地区地层水特征与油气藏的关系[D];新疆大学;2011年
10 吕明海;采动地层水资源流失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62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62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