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低渗透储层裂缝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天然裂缝 切入点:控制因素 出处:《地质科技情报》2016年04期
【摘要】:我国致密低渗透储层的油气资源量巨大,但储层基质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天然裂缝发育,勘探与开发难度大。天然裂缝是致密低渗透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控制了这类油气藏的成藏、单井产能及开发效果,天然裂缝分布规律研究对致密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至关重要。在阅读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综述了致密低渗透储层裂缝研究中涉及的储层裂缝成因类型、控制因素、储层裂缝参数表征方法、裂缝有效性影响因素与评价方法、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的耦合关系等研究现状,探讨了现阶段储层裂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非常规储层裂缝的形成机理与主控因素、多学科相结合的高精度裂缝井间预测及裂缝三维地质建模、裂缝的分级评价及有效性评价将是近期裂缝研究的重点。
[Abstract]:The oil and gas resources of dense an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China are huge, but the reservoir matrix is poor, the heterogeneity is strong, the natural fractures are developed, it is difficult to explore and develop. The natural fractures are the effective reservoir space and the main percolation channel of dense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The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fractures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nse an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based on the read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reservoir formation, single well productivity and development effect of this kind of reservoirs are controlle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fractures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reservoirs. In this paper, the formation types, controlling factors, characterizing methods of reservoir fracture parameter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valuating methods of fracture validity in tight an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ar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fractures, and so on,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rther work in the study of reservoir fractures are discuss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 fractures are discussed. The high precision interwell prediction of fractures and the 3D geological modeling of fractures, the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of fractur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ir effectiveness will be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on fractures in the near future.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中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164)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书恒;赵继勇;崔攀峰;杨金龙;陈文龙;;超低渗透储层开发技术对策[J];岩性油气藏;2008年03期
2 舒勇;熊春明;张建军;张洪霞;王利明;范文永;;低渗透储层液锁损害程度的智能化预测新方法[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3期
3 张睿;周能;艾克拉木·阿巴尔;;低渗透储层成因分析[J];科技风;2012年08期
4 李强;卢伟;万方来;;探究低渗透储层的成因与评价[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11期
5 于明旭;朱维耀;宋洪庆;;低渗透储层可视化微观渗流模型研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2期
6 蒋凌志,顾家裕,郭彬程;中国含油气盆地碎屑岩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及形成机理[J];沉积学报;2004年01期
7 黄灿;李春兰;黄世军;纪佑军;;考虑流固耦合低渗透储层数值模拟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3期
8 张持坤;;朝阳沟油田低渗透储层综合定量评价[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年03期
9 白一男;惠晓莹;;低渗透储层敏感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17期
10 李传亮;张学磊;;对低渗透储层的错误认识[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建军;刘先贵;胡雅衽;张盛宗;;低渗透储层流固耦合渗流规律研究[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杨晓萍;裘怿楠;;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及其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分布[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3 李丹;董春梅;;渤南油田五区低渗透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前言[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刘峰;;低渗透储层裂缝描述方法及分布规律研究[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李海燕;彭仕宓;;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渤南油田三区沙河街组为例[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孙素青;;前河地区低渗透储层特征及沉积成因机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曾礼生 乜守才;中原二氧化碳压裂技术再次应用于胜利油田[N];中国石化报;2006年
2 记者 薛梅 通讯员 李季;中国石油“两井”作业双过半[N];中国石油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佟斯琴;大庆油田低渗透储层渗流规律及数值模拟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赵新智;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分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3 宋广寿;鄂尔多斯盆地0.3毫达西类储层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李群;陆相低渗透储层精细描述[D];中南大学;2008年
5 田仲强;东辛油田营11块沙三段低渗透储层精细描述及数模——兼水平井开发的可行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静;地层平均压力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刘婷;低渗透储层防污染技术研究与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田淼;渤南油田四区沙三段低渗透储层精细建模及模型跟踪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孙玉平;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8年
5 刘凤贤;大庆外围低渗透储层多孔介质分类方法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6 赵峰;涠洲地区低渗透储层损害机理与保护措施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7 李存荣;州201区块扶杨低渗透储层地应力场模拟[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罗伟;注水开发过程中低渗透储层裂缝扩展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9 韩士雷;低渗透储层的吸水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10 杨亿前;裂缝型低渗透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62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62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