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现场解吸气特征及其意义
本文选题:页岩气 切入点:川东南地区 出处:《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1期
【摘要】:川东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位,在焦石坝、彭水、丁山、南川等地区都有重要发现。利用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快速现场解吸仪,对该地区典型页岩气井解吸气量、损失气量、总含气量、解吸气天然气组分和解吸气甲烷碳同位素(约30min取1样)进行测试。数据分析表明,上述数据对页岩气成藏机理、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首样甲烷碳同位素值及特征可以预测页岩气富集层,为页岩气甜点层识别的有效方法;2总含气量和解吸天然气组分识别页岩气甜点层,为页岩气甜点层识别的最直接方法;3页岩气组分和碳同位素值联合判别页岩气成因类型,干酪根碳同位素特征和页岩气碳同位素特征可作为气源对比的有效手段;4页岩气组分特征可以判别该地区的保存条件,其对页岩气的散失程度研究具有指示意义;5损失气量和解吸气量及其关系能够反映出主要赋存方式的差异,对页岩气井不同阶段产气特征具有预测作用;6甲烷碳同位素值随解吸时间出现明显分馏效应,可以预测页岩气产气阶段及剩余气的含量。
[Abstract]:The Shale of Upper Ordovician Wufeng formation and Lower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in southeast Sichuan is an important horizon for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Jiaoshiba, Pengshui, Dingshan, Nanchuan and other regions have made important discoveries. By using the rapid field desorption instrument developed by Wuxi Petroleum Ge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the desorption volume, lost gas volume and total gas content of typical shale gas wells in this area are. The 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above data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mechanism of shale gas accumulation an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carbon isotope valu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st sample methane can predict the shale gas enrichment layer, which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identifying the shale gas desorption layer and the total gas content and the desorption natural gas component to identify the shale gas desorption layer. It is the most direct method for identifying shale gas desserts. The composition of shale gas and the carbon isotope value can be combined to distinguish the genetic types of shale g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erogen carbon isotope and shale gas carbon isotope can be used as effective means of gas source correlation. The study on the loss degree of shale gas has an instructive significance: the amount of gas lost and desorbed and its relationship can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of main occurrence modes. It can predict the gas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shale gas wells and can predict the gas production stage and residual gas content of shale gas because of the obvious fractionation effect of methane carbon isotope value with desorption time.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中国石化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页岩油研发中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中国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5ZX05061001-001)资助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屈振亚;孙佳楠;史健婷;詹兆文;邹艳荣;彭平安;;页岩气稳定碳同位素特征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07期
2 韩辉;钟宁宁;王延年;黄彩霞;;页岩气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应用前景[J];地质科技情报;2014年02期
3 郭彤楼;张汉荣;;四川盆地焦石坝页岩气田形成与富集高产模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年01期
4 李玉喜;乔德武;姜文利;张春贺;;页岩气含气量和页岩气地质评价综述[J];地质通报;2011年Z1期
5 刘洪林;邓泽;刘德勋;赵群;康永尚;赵宏新;;页岩含气量测试中有关损失气量估算方法[J];石油钻采工艺;2010年S1期
6 吕宝凤,夏斌;川东南“隔档式构造”的重新认识[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年03期
7 张金川,金之钧,袁明生;页岩气成藏机理和分布[J];天然气工业;2004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静;龙建辉;赵邦强;;多因素的页岩吸附气量计算及影响因素效应分析[J];中国矿业;2017年01期
2 杜世飞;田继军;杨曙光;李乐;来鹏;;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评价[J];新疆地质;2016年04期
3 龙胜祥;曹艳;朱杰;朱彤;王烽;;中国页岩气发展前景及相关问题初探[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6年06期
4 方志雄;何希鹏;;渝东南武隆向斜常压页岩气形成与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6年06期
5 朱振宏;楼章华;金爱民;张润合;斯春松;姚根顺;;上扬子地块黔北坳陷及周缘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6年06期
6 郭卫星;熊亮;魏力民;;川东南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6年06期
7 吴泓辰;何金先;张晓丽;王爱宽;金洪波;任泽强;;页岩储层微观孔隙非均质性及影响因素[J];中国煤炭地质;2016年12期
8 毛瑞勇;张杰;冷济高;李鹏;王沙;;岑巩页岩气区块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J];矿物岩石;2016年04期
9 姚海鹏;朱炎铭;刘刚;;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煤系非常规天然气成藏特征—以U-1井为例[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10 付常青;朱炎铭;陈尚斌;梁峰;;渝东北地区WX2井页岩气赋存特征及其勘探指示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2016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彤楼;;Evaluation of Highly Thermally Mature Shale-Gas Reservoirs in Complex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Sichuan Basin[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3年06期
2 李延钧;冯媛媛;刘欢;张烈辉;赵圣贤;;四川盆地湖相页岩气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4期
3 郭彤楼;刘若冰;;复杂构造区高演化程度海相页岩气勘探突破的启示——以四川盆地东部盆缘JY1井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年04期
4 韩辉;李大华;马勇;程礼军;齐琳;王琪;钟宁宁;;四川盆地东北地区下寒武统海相页岩气成因:来自气体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的启示[J];石油学报;2013年03期
5 盖海峰;肖贤明;;页岩气碳同位素倒转:机理与应用[J];煤炭学报;2013年05期
6 梁超;姜在兴;杨镱婷;魏小洁;;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及储集空间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6期
7 马文辛;刘树根;黄文明;张长俊;曾祥亮;;鄂西渝东志留系储层特征及非常规气勘探前景[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8 龙鹏宇;张金川;姜文利;聂海宽;唐玄;韩双彪;邢雅文;;渝页1井储层孔隙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0期
9 陈新军;包书景;侯读杰;毛小平;;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与关键参数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5期
10 陈中红;;原油裂解成气研究进展[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綦江页岩气开发项目启动[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9年09期
2 本刊编辑部;;我国研究人员发现页岩气的直接存在[J];天然气工业;2009年09期
3 李立;;中国正式实施新型能源页岩气开发[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05期
4 ;我国首个页岩气开发项目在綦江启动[J];吐哈油气;2009年03期
5 王立彬;;中国启动页岩气资源勘查[J];国外测井技术;2009年05期
6 安晓璇;黄文辉;刘思宇;江怀友;;页岩气资源分布、开发现状及展望[J];资源与产业;2010年02期
7 蒋志文;;页岩气简介[J];云南地质;2010年01期
8 钱伯章;朱建芳;;页岩气开发的现状与前景[J];天然气技术;2010年02期
9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J];山东国土资源;2010年04期
10 张大伟;;加速我国页岩气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战略构想[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明;;世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面临的环境问题[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2 叶舒阳;;页岩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综合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玉芳;包书景;张宏达;葛明娜;王劲铸;孟凡洋;任收麦;;国外页岩气勘查开发进展[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吴西顺;;世界各国页岩气政策综述[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1地质科技与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研讨分会场[C];2013年
5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A];“宝塔油气”杯第四届天然气净化、液化、储运与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会暨LNG国产化新技术新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6 林斌;郭巍;赵肖冰;曹瀚升;王少华;;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概率体积法在三江盆地古生代页岩气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印兴耀;吴国忱;;页岩气储层地震评价[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蔡启宏;傅子云;;地震频率信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刘禹;王常斌;文建军;宋付权;;页岩气渗流中的力学模型分析[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13年
10 滕吉文;刘有山;;中国页岩气成藏和潜在产能与对环境的污染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巧然;中国石油储备页岩气开发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授 张金川;中国应大力开发页岩气[N];中国能源报;2009年
3 林刚;我国首个页岩气合作开发项目已实施[N];中国企业报;2009年
4 李冰 李婧婧;页岩气藏:尚待开发的处女地[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胡学萃;页岩气:有望改变我国能源格局[N];中国能源报;2009年
6 胡文瑞;页岩气:“鸡肋”变“牛排”[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8 李慧;页岩气并非亚洲首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页岩气勘探热潮席卷欧洲[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特约记者 刘楠;我国页岩气开采将从重庆起步[N];中国化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为;页岩储层特征与渗流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2 金吉能;页岩气地球物理建模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3 张宏学;页岩储层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梁顺;长壁开采区内垂直页岩气井稳定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俞杨烽;富有机质页岩多尺度结构描述及失稳机理[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6 郭晶晶;基于多重运移机制的页岩气渗流机理及试井分析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7 冯杨伟;伊宁盆地构造—热演化与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8 俞益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页岩油气富集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姜文利;华北及东北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时贤;页岩气水平井体积压裂缝网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龙;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余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页岩气开发战略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3 曹俊;金阳—威信地区下古生界牛蹄塘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4 白生宝;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储层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5 折文旭;页岩气藏水平井HEGF裂缝网络渗流模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6 郭文;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产能分析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7 朱炳成;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
8 韩淑乔;高过成熟阶段页岩生烃及含气量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9 苏俊;页岩气储层双侧向测井有限元正演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颜君;页岩气储层感应测井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1663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63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