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低渗透油藏改变驱替方向微观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0 00:17

  本文选题:低渗透油藏 切入点:动用机理 出处:《特种油气藏》2017年03期


【摘要】:为了深入探究大庆油田低渗透油藏改变驱替方向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机理,利用人造平板岩心和光刻玻璃模型进行水驱油实验,验证改变驱替方向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效果。将水驱后的微观剩余油分为5种类型,重点研究了改变驱替方向后各类剩余油的动用比例和驱替运移机理。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对现场反九点井网进行模拟,验证了改变驱替方向在现场实际中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渗透岩心,随着渗透率的增加,改变驱替方向采收率提高值逐渐增大,水驱采收率的提高值最高可达8.8个百分点;改变注入方向后,簇状剩余油动用比例最大,平均为34.3%;盲端剩余油动用比例最小,平均为15.2%。该项研究为大庆油田低渗透油藏注水调整措施的制订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Abstract]:In order to deeply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changing displacement direction and improving water flooding recovery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Daqing Oilfield, water flooding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by using artificial flat core and lithographic glass model. To verify the effect of changing the displacement direction to further improve the water flooding recovery, the micro residual oil after water flooding can be divided into 5 types, The production ratio and displacement migration mechanism of all kinds of remaining oil after changing displacement direction are studied emphatically.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field reverse nine-spot well pattern. The feasibility of changing the displacement direction in the field is verif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low permeability core, with the increase of permeability, the increasing value of oil recovery factor increases with the change of displacement direction. After changing the injection direction, the recovery ratio of cluster residual oil is the largest with an average of 34.3 percent, and the proportion of remaining oil in the blind end is the smallest. The study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formulation of water injection adjustment measures for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Daqing Oilfield.
【作者单位】: 东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驱微乳液渗流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51474071)
【分类号】:TE3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碧莹;李占东;张海翔;;密井网条件下断层边部剩余油挖潜方法——以萨北开发区纯油区西部为例[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6年05期

2 于春磊;糜利栋;王川;赵玉云;姜汉桥;田野;;水驱油藏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渗流特征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6年05期

3 殷代印;巩象珠;;特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合理技术参数实验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6年04期

4 殷代印;吕腾;陈鑫矿;;长垣外围特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参数及驱油效率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6年03期

5 周志斌;王杰祥;王腾飞;;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氮气泡沫调驱技术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6年01期

6 李才学;沈曦;贾卫平;毛立华;朱黎明;;高含水期油藏液流方向优化及流线模拟[J];断块油气田;2015年05期

7 栾春芳;;空气泡沫驱油技术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5年03期

8 尹洪军;付莹;王美楠;;基于流管法低渗透油藏开发数值模拟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5年03期

9 刘志宏;鞠斌山;黄迎松;吴聃;贾俊山;刘海成;;改变微观水驱液流方向提高剩余油采收率试验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15年02期

10 张士奇;周志军;张小静;王达;;双河油田注水倍数和驱替倍数对采出程度影响[J];特种油气藏;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向南;周光华;孙炜;方本富;李正喜;黄佩;;老君庙L油藏泡沫复合驱单井试注研究[J];天然气与石油;2017年03期

2 商永滨;程忠钊;王瑞英;高飞;;氧气含量对管线钢在饱含O_2+N_2气体地层水中腐蚀影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7年05期

3 殷代印;房雨佳;辛勇亮;;低渗透油藏改变驱替方向微观机理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7年03期

4 黄勇;王业飞;孙致学;张明明;侯宝峰;;基于流线模拟的高含水油田注水效率优化[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5 王秀臣;;注水倍数对驱替效率的影响研究[J];河南科学;2017年01期

6 史树彬;靳彦欣;衣哲;王涛;韦雪;;特高含水期差异化深部调剖技术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7年01期

7 沈黎阳;毛立华;王坤;赵磊;王明;;中渗油藏相控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及应用[J];断块油气田;2017年01期

8 殷代印;房雨佳;;三元复合驱微观剩余油驱替机理及动用比例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7年01期

9 黄少雄;傅强;冯佃亮;龚宁;楚志刚;;基于流线模拟研究高含水期密井网下剩余油分布规律——以胜利油田孤东七区西Ng5~(2+3)层为例[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6年06期

10 孙致学;黄勇;王业飞;侯宝峰;;基于流线模拟的水井配注量优化方法[J];断块油气田;2016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梅;;断层边部大斜度定向井开发效果分析[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6年03期

2 周志斌;王杰祥;王腾飞;;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氮气泡沫调驱技术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6年01期

3 王小林;于立君;唐玮;冯金德;王东辉;;特高含水期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式[J];特种油气藏;2015年05期

4 郑庆华;柳益群;;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饱和度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2015年04期

5 武建明;石彦;韩慧玲;王洪忠;;凝胶聚合物调驱一体化技术在沙南油田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5年01期

6 蔺力奎;;特低渗储层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开发困难原因分析[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5年02期

7 郭茂雷;黄春霞;余华贵;张新春;张冠华;周海成;;延长油田凝胶-空气泡沫综合调驱技术实验研究及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8 张云宝;刘文辉;魏娴娴;赵洪娟;李若琳;林梅钦;;渤海油田弱凝胶与泡沫复合调驱体系优化[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4年06期

9 毛飞跃;侯长冰;刘一仓;吴泽民;;镇原油田长8油藏井网适应性评价[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年32期

10 张婷;;基于流线模拟的井组注采关系定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年2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论;;边界元法在油藏驱替问题中的应用[J];图书与石油科技信息;1995年03期

2 汤昌福;王晓冬;张静静;;注入非烃气体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驱替特征[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2年05期

3 邰春磊;唐雷;;油相分布对驱替效率的影响[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4 田乃林,张巍,张喜瑞,林坤超;曙光油田杜124块污水驱替室内试验评价[J];断块油气田;1998年01期

5 孙凯;邰春磊;唐雷;;河流相储层驱替速率对驱替方向与驱替效率关系的验证[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年04期

6 李希明;;微生物驱替盲端类剩余油的微观实验[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3期

7 刘振华;裂缝性地层流体驱替的分形模拟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年06期

8 苏玉亮,杨建,张鸣远,薛海晖;变形介质中粘弹性稠油驱替特征[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9 朱雪芹;双重驱替泵抽系统[J];国外油田工程;2003年12期

10 计秉玉,李莉,李群;不同类型储层驱替速度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影响[J];石油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陆业昌;周雯菁;董金凤;李学丰;;微米级毛细管中聚丙烯酰胺水溶液与气体的驱替[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贵文;满万祥;康治华;陈勇;张彬;白旭;;基于压力驱替系统的辅助判别方式在油田开发中的研究及应用[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3 陆业昌;周雯菁;董金凤;李学丰;;静态接触角对三相流体自发驱替速度的预测[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5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理论问题[C];2013年

4 施晓乐;盛强;邢义良;刘维甫;;岩心CT三维成像与多相驱替分析系统研究[A];2004年CT和三维成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天博;;CO_2注入深部盐水层的驱替特征研究[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周雯菁;陆业昌;董金凤;李学丰;;扩展到连续三相流体驱替的Washburn方程[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李小春;张法智;方志明;王伟;任伟;汪海滨;白冰;王彦凯;傅国廷;赵英利;赵文才;;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现场试验研究[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迪;热力作用下CO_2驱替残留煤层CH_4渗流吸附解吸置换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浩;利用炼厂馏分油合成驱替剂的室内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张彦克;添加表面活性剂注水驱替煤层瓦斯的实验研究[D];华北科技学院;2016年

3 陈强;华庆油田长6_3储层微观地质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4 杨泉;稠油多功能驱替装置的研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雷荣;微观驱替动态图象分析中的关键算法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周英芳;化学驱驱替特征及驱油效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李达;特低渗透油藏驱替动力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8 张倍宁;超临界CO_2驱替开采煤层气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9 邱茂鑫;基于CT的剩余油微观赋存状态描述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10 梅士盛;苏丹Palogue油田注CO_2采油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6年



本文编号:1683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83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e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