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26块深部稠驱方案部署
本文选题:深部调驱 切入点:精细地质体描述 出处:《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海26块是常规的稠油类油气藏,历经长期的天然能量和水驱方式开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储层的物性和油水粘度比大等影响,水驱效果逐渐变差,区块的综合含水率93%,油藏采出程度仅为22.5%。在现有方式下,采收率很难提升。通过调研国内外调驱技术,分析海26块目前开发状况,精细地质体描述,进一步评价海26块注水开发效果。从油藏条件适应性、剩余油分布、同类型油藏开发情况对比,确定海26块调驱潜力和可行性。通过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确定试验区优选原则、依据,优化调驱层系井网设计。通过对调驱体系的筛选、优化,确定了适合该块的凝胶体系、体膨颗粒和驱油体系。通过设计不同的调驱方案,分别对段塞尺寸和化学剂浓度进行优化,预计提高采收率5.26%。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深部调驱研究和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持,为其他同类型注水开发油藏,特别是普通稠油油藏延缓递减率,实现经济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Abstract]:Block Hai 26 is a conventional viscous oil and gas reservoir. After a long period of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energy and water drive, good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oil / water viscosity ratio, the effect of water flooding is gradually becoming worse. The comprehensive water cut of the block is 933, and the recovery degree of the reservoir is only 22.5.The oil recovery is very difficult to improve under the existing mode. By investigat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oil displacement technology,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fine geological body description of block Hai 26 are analyzed. This paper further evaluates the effect of waterflooding in block Hai 26, determines the potential and feasibility of flood control in block Hai 26 by comparing the reservoir conditions,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ame type of reservoir, through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field test, The optimum selection principle of the test area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well pattern design of the adjusting and flooding system are determined. Through the screening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adjusting and flooding system, the gel system, the bulky particle and the oil displacement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block are determined, and the different adjusting and flooding schemes are designed. The size of slug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chemical agent are optimized respectively, and the recovery factor is expected to be increased by 5.26.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deep water flooding in the future, and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other waterflooding reservoirs of the same type. Especially, the decline rate of heavy oil reservoir is delaye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provided with technical guarantee.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E3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晖;崔政;雷源;张占华;;南堡35-2油田弱凝胶调驱优化及实施效果分析[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年04期
2 胡艳霞;刘淑芳;;耐温抗盐深部复合调驱体系的研究与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5期
3 周宏亮;;大剂量调驱工艺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J];广东化工;2014年07期
4 王健,董汉平,顾鸿君,徐国勇,楼仁贵,陈国民;砾岩油藏弱凝胶调驱的选井时机界限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克上组油藏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年06期
5 张瑞英,吴艳丽,宋运武;濮城油田濮53块油藏复合调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年06期
6 徐兵,程林松;弱凝胶调驱数值模拟[J];计算物理;2005年02期
7 王秀平;王进宝;张磊;田小川;游靖;谢海虹;;高温可动凝胶调驱技术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6年S1期
8 雷从众;林军;郝卫国;胡虎距;孔武斌;;七中东区八道湾油藏调驱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7年08期
9 范振忠;周阳;;阳离子型弱凝胶调驱剂的性能与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06期
10 袁文芳;刘秀珍;韦海洋;刘荆山;杨海燕;胡思明;李艳玲;王达湘;;聚合物活性微球调驱在文10东块油藏的研究及应用效果[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唐教芬;刘戈辉;顾树人;王桂杰;;弱凝胶调驱现场试验效果分析[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李新功;顾鸿君;陈权生;高晓勇;徐国勇;周慧泽;;新疆油田CDG调驱现场试验及效果评价[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向湘兴;李荣华;焦秋菊;向喻章;李东文;徐国勇;;应用黄原胶凝胶调驱技术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王从领;陈洪;吴凤霞;张三辉;刘晓彬;陈绪斌;;LD抗高温高盐凝胶型颗粒调驱调剖剂的应用研究[A];中国化工学会2005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赵花君;王桂杰;郭宜民;;调剖调驱施工风险防控“六步法”的实施与应用[A];“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论文集[C];2014年
6 于波;田育红;刘秀华;张红岗;杨永刚;李晓明;;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及应用[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六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莹 张太和 首席记者 于森;辽河“2+3”调驱技术进入现场试验[N];盘锦日报;2007年
2 特约记者 李继红 通讯员 王瑞雪;大港采油四厂液流深部转向调驱试验初见成效[N];中国石油报;2007年
3 周宏;能有效增油的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7年
4 焦念友;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先导试验取得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记者 李兵 通讯员 田彩霞 马玉丽;华北采油二厂柔性凝胶调驱增油增效[N];中国石油报;2009年
6 刘军 通讯员 李莹 于涛;辽河“2十3”调驱技术进入现场试验[N];中国石油报;2007年
7 姚志云邋张道慈 彭立;河南油田调驱技术进入收获期[N];中国石化报;2007年
8 记者 郑水平;辽河油田新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N];中国石油报;2012年
9 记者 刘军;茨榆坨采油厂高效提高水驱油效率[N];中国石油报;2008年
10 周宏;调驱新技术开进复杂小断块[N];中国石化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玉洪;弱凝胶-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技术应用基础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2 李晓军;海水介质分散型乳液调驱技术综合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3 盖德林;聚能移动调驱挖潜剩余油机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4 金海龙;低毒性弱凝胶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5 谢朝阳;铝交联聚丙烯酰胺体系性能分析及其深度调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6 潘建华;牛心坨油田化学剂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7 孙仁远;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柠檬酸铝胶凝体系调驱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王荣健;海上稠油油田“调驱+热采”联合作业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9 郭志东;CDG深度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10 佘跃惠;油藏微生物资源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阚亮;牛心坨油田调驱剂调驱效果室内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2 马强;海1块复合深度调驱体系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3 康乐;非均质性油藏多功能复合调驱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4 周隆超;智能柔性粘弹性调驱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5 赵秀娟;耐高温弱凝胶的研制及其调驱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6 许永年;弱凝胶调驱注入曲线特征分析[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7 孙玉香;海南3块调驱开发方案设计[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宋阳坤;元284区块长6油藏多轮次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9 高英;高含水调驱过程中滞留油迁移的热动力学分析[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10 李雪松;常规稠油油藏可动凝胶调驱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84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84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