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注采调控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0 14:02

  本文选题: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 切入点:开发效果 出处:《特种油气藏》2017年03期


【摘要】:J16块为辽河油田首个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工业化试验区块,现场调控经验不成熟,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注入压力低、油井见效低、层间动用差异大、含水率回升较快等问题。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全程变化规律细化为5个阶段,应用数值模拟正交分析方法,量化研究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应用精细地质体描述技术、综合注入分析、多因素联动分析和油井受效分析等方法,明确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在准备阶段、含水率下降阶段和低含水率生产阶段的研究重点和调控对策,并在平面、纵向、注采方式上采取增加采油井点、完善注采关系、分注调剖、堵水分采等调整措施。现场试验取得显著效果,阶段增油15.6×104t,低含水率生产38个月,阶段提高采出程度14.7个百分点。该研究为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借鉴。
[Abstract]:Block J16 is the first pilot block of polymer surfactant composite flooding in Liaohe Oilfield. The field control experience is not mature, the injection pressure is low, the oil well efficiency is low, and the production difference between layers is great. The whole course variation law of polymer surfactant composite flooding was refined into five stages, and the orthogonal analysis method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used.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effect are quantitatively studied. By using the techniques of fine geological body description, comprehensive injection analysis, multi-factor linkage analysis and oil well response analysis, it is clear that the polymer surfactant composite flooding is in the preparation stage. The research emphases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 cut decreasing stage and low water cut production stage, and taking measures to increase production well point, perfect injection-production relation, separate injection and profile control in plane, longitudinal and injection-production mode, Adjustment measures such as water plugging and recovery. The field test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The stage oil increase is 15.6 脳 10 ~ 4t, the production of low water cut is 38 months, and the recovery degree is increased by 14.7 percentage points. This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olymer surfactant composite flooding.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基金】:中国石油科技重大专项“水驱砂岩油藏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2E-3004)
【分类号】:TE357.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乞迎安;陈志会;邱菊;;海外河油田深部调驱开发效果评价[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4年05期

2 孔宪政;;大庆萨南油田南六区三元复合驱见效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年20期

3 牛丽伟;姜贵璞;卢祥国;李建冰;苏延昌;由洪利;苑盛旺;;三元复合体系性能及其对驱油效率影响研究[J];油田化学;2014年02期

4 宋鸿斌;;二元复合驱见效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孤东油田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年S1期

5 黄颖辉;刘东;李金蔓;刘彦成;汪跃;;弱凝胶矿场调驱效果评价方法研究[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3年02期

6 刘显太;李军;王军;韩双;张军华;;低序级断层识别与精细描述技术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3年01期

7 朱友益;张翼;牛佳玲;刘卫东;侯庆锋;;无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技术研究进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3期

8 郝兰英;郭亚杰;李杰;齐金成;焦艳丽;;地震沉积学在大庆长垣密井网条件下储层精细描述中的初步应用[J];地学前缘;2012年02期

9 赵红兵;严科;;深度开发油藏低级序断层综合识别方法及应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郭向宇;凌云;高军;郭建民;孙祥娥;;井地联合地震勘探技术研究[J];石油物探;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向宇;无碱二元驱油体系配方及驱油效果影响因素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景翠;北一区断东三元复合驱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2 于波;聚合物驱动态变化规律的定量表征[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3 张运来;弱碱三元复合驱增油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4 鞠野;一元/二元/三元驱油体系微观驱油机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永涛;刘鹏程;郝明强;;高温高盐高黏油藏缔合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技术[J];现代地质;2017年04期

2 吴俊刚;王昕;柴永波;陈保柱;朱莎;;隐性走滑断裂识别标志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以青东—莱州湾构造带为例[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3 张继红;刘畅;朱正俊;王亚楠;;凝胶与表面活性剂室内优选实验研究[J];河南科学;2017年06期

4 姚峰;;表面活性聚合物提高采收率微观驱油机理[J];复杂油气藏;2017年02期

5 李占东;张丽双;李阳;李丽;师昊;梁顺;田秘;;基于多次迭代属性融合技术的河道砂刻画——以大庆油田扶余油层Z区为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年03期

6 明玉坤;;基于响应曲面法的二元复合驱注采参数优化方法——以孤东油田七区西Ng4~1-5~1区块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7年03期

7 唐海龙;;聚表复合驱矿场驱替效果评价方法研究[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7年02期

8 唐海龙;;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注采调控技术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7年03期

9 杨锃;;低序级断层综合识别技术在浩西油田的应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10 丛丽萍;单延明;高海君;于波;;振幅切片优选功能在井震结合储层预测软件中的实现[J];信息系统工程;201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刚;萨中油田无碱二元复合体系特性及驱油效果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皮彦夫;非均质厚油层聚驱后化学驱室内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3 时昌新;聚表二元驱用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俊波;等离子喷涂纳米AT13/CaF_2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2 贾聚全;断东西块二类油层聚合物驱调整措施技术界限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袁圆;体系界面张力及岩石润湿性对驱油效果影响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4 黄铁淳;新型磺基甜菜碱二元体系特性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夏欢;强碱三元复合驱堵塞原因分析及解堵技术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胡欣;双长链醇醚甜菜碱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7 邰春磊;化学驱油提高懫收率技术在幕式驱替中的应用[D];长江大学;2015年

8 王成超;二类油层弱碱石油磺酸盐三元复合体系性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9 王言娥;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二类油层特征及复合驱提高采收率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10 吴玉娜;复配羟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在油砂上吸附性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妍;卢祥国;孙刚;徐典平;于涛;;复配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体系黏度和界面张力研究[J];油田化学;2012年03期

2 宋新旺;李哲;;缔合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运移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年04期

3 计秉玉;;国内外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与展望[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年01期

4 姚俊材;;深部调驱技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5 许长福;刘红现;钱根宝;覃建华;;克拉玛依砾岩储集层微观水驱油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年06期

6 闫文华;王腊梅;李瑜慧;魏勋;;辽河油田H区块化学调驱开发效果评价[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05期

7 梁亚宁;曹刚;师国臣;王国庆;李金玲;赵云龙;;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螺杆泵综合防垢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年04期

8 程静波;;吉林油田高含蜡稠油油藏有效开发方式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1年04期

9 王德民;王刚;夏惠芬;杨树人;吴文祥;;天然岩芯化学驱采收率机理的一些认识[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蔡晖;马奎前;黄志伟;黄琴;雷源;;弱凝胶调驱技术在海上稠油开发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刚;粘弹性无碱二元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2 曹宝格;驱油用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及粘弹性实验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3 赵宇;系列烷基苯磺酸盐纯化合物的合成及界面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郑晓松;聚合物溶液的弹性粘度理论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5 张宏方;衰竭层效应和粘弹性效应对聚合物波及系数的作用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玉青;塔南油田19-34断块有效注水开发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雷欣慧;姬塬油田耿32井区长1油藏精细描述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3 张皓;大庆萨南油田南四区东部三类油层聚驱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李丽丽;南一区西西块主力油层三元复合驱前置段塞注入参数优选[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5 胡玉伟;榆树林油田东16井区开发效果评价及井网加密调整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6 贾忠伟;界面张力及乳化油滴对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的影响[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7 李岩;北一区断东二类油层强碱体系三元复合驱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8 蔡春霞;北一区断东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数值模拟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9 吴蔚;二类油层不同连通类型井组聚驱见效机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10 唐钢;三元复合驱驱油效率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忠林,杨玉梅,洪玲,彭妥,宣美乐;红岗油田复合驱先导性矿场试验[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姚光明,张俊法,赵梅叶,陈鲲鹏,黄少利;泡沫复合驱改进模型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刘德全,赵远青;复合驱配制水中碳钢的腐蚀[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3年08期

4 杨振宇,陈广宇;国内外复合驱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5期

5 王正茂;廖广志;;大庆油田复合驱油技术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J];石油学报;2008年03期

6 汤小燕;张伯新;刘之的;王晓光;;复合驱中化学剂浓度同时测定方法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朱友益;侯庆锋;简国庆;马德胜;王哲;;化学复合驱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1期

8 张云普;;大庆复合驱油技术 增加可采储量两亿多吨[J];国外测井技术;2013年01期

9 李和全,郎兆新,胡靖邦,张丽华,王恒林;泡沫复合驱数学模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10 ;石油开采中复合驱油技术[J];中国科技月报;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振山;陈晓英;杨玉梅;张磊;;红岗油田化学复合驱技术研究及矿场试验[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朱维耀;刘卫东;程杰成;吴军政;;多元泡沫化学剂复合驱上浮机理及其渗流数学描述[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3 李道山;汪娟娟;;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复合驱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6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技术、应用与产品[C];2013年

4 李织宏;刘卫东;赵文强;张群志;;七中区克下组油藏复合驱体系色谱分离实验研究[A];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文集[C];2009年

5 马远乐;陈国;;泡沫复合驱中的多相流数学模型[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6 王伟东;吕振山;邸胜杰;赵明霞;张华;;高含水油田化学复合驱油技术研究[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崔茂蕾;杨正明;吴文祥;熊生春;;中低渗透非均质岩心复合驱效果实验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道山;汪娟娟;;复合驱中碱对原油界面的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6分会:胶体与界面[C];2014年

9 徐晖;秦积舜;姜汉桥;;油藏条件下泡沫复合驱三维油藏物理模拟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陈景军;唐存知;李颖;;埕东泡沫复合驱聚合物溶液粘度影响因素研究[A];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云普;大庆复合驱油技术增加可采储量两亿多吨[N];中国石油报;2013年

2 潘为英 赵军 本报记者 束洪福;胜利油田无碱复合驱油创新技术突围[N];科技日报;2009年

3 记者 许忠 通讯员 王勇 王鹏 高东;酸碱复合驱“开胃”注水井[N];中国石油报;2012年

4 李海鹰 尹东宁 高阳;复合驱试验挑战采收率极限[N];中国石化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张郁民;让老油田焕发青春[N];中国化工报;2006年

6 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张玉立;泡沫复合驱油技术5年提高采收率4.6%[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王刚毅 石建芬 沈亚利 胡涛;钟市油田复合驱先导试验初见成效[N];中国石化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杨海娣;王德民:做石油人自己的独创项目[N];光明日报;2006年

9 记者 张云普;大庆半年产油两千万吨[N];中国石油报;2013年

10 廖广志;大庆油田为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N];中国石油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莉;聚驱后油藏复合驱油技术及矿场试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魏向博;疏水缔合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关键技术及应用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7年

3 雒贵明;复合驱采出乳状液稳定性及破乳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韩杰;高温油藏聚合物驱及复合驱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王玉斗;热/化学综合作用对油藏多相流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秀龙;化学复合驱对于老君庙层的油田储适应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2 孙洪强;巴38断块弱凝胶微生物复合驱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郭英;砾岩油藏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9年

4 周莲;生物复合驱油剂的研究与制备[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申德勇;热—化学复合驱提高稠油采收率机理的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廖凯丽;明15块泡沫复合驱效果评价与产出液中活性剂的检测[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7 杨柳;微生物复合驱菌种筛选及驱油效果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8 王雷;喇嘛甸油田聚驱后泡沫复合驱试验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9 李立众;泡沫复合驱驱油机理及影响驱油效果因素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10 郭茂雷;明15块泡沫复合驱优化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本文编号:1686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86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8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