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超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控制因素
本文选题:构造 切入点:层序 出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年04期
【摘要】:基于对前期工作的总结与前人研究工作的调研,提出了构造、层序、岩相、流体、时间五因素控储的概念模型。(1)构造对深层优质储层的影响可分为原型和变形两个方面,原型体现在构造对沉积格局的控制,构造变形如古隆起的形成演化、褶皱断裂的发育、裂缝组合等为后期的成岩改造提供了新的宏观背景,热体制以及新的流体的介入会建立全新的地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环境;(2)地层层序的结构与样式提供了储层发育与分布的宏观环境,较高级次的层序界面主要控制了规模性的岩溶型储层的形成,较低级次的层序界面与台缘、台内礁滩相储层发育分布关系密切,也是层间岩溶流体运移的通道;(3)岩相包括沉积相和成岩相,是后期流体改造的基础,也是储层最终赋存的场所,原始岩石矿物和结构可改造性的差异影响着储层的发育;(4)流体作用始终贯穿在碳酸盐岩建造与改造过程中,开放的地质流体环境形成储集空间,封闭的地质流体环境保持储集空间;(5)时间是指碳酸盐岩地层从沉积到成岩改造并最终定型的全过程,涉及上述4种要素各种地质作用的持续过程和相互之间的配置关系。构造-层序-岩相-流体-时间五种因素息息相关、相互制约,五要素在碳酸盐岩储层形成和保持过程中分别发挥着不同的、同时又是不可分割的作用。一般来说,优质的规模性碳酸盐岩储层是多种因素联合和多期复合作用的结果。
[Abstract]:Based on the summary of previous work and previous research work,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structure, sequence, lithofacies, fluid and time controlling reservoir is put forward.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e on deep and high quality reservoir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prototype and deformation. The archetype is embodied in the structural control of sedimentary patter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such as paleouplift, the development of fold faults and fracture assemblages, etc., which provide a new macro background for the later diagenetic transformation. The thermal regime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new fluids will create a new geological fluid-rock interaction environment. The structure and pattern of stratigraphic sequence provide a macro environment for reservoir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The formation of karst reservoir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higher order sequence interface, and the lower order sequence interfa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reef and beach facies reservoir in the platform, and the lower order sequence interfa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latform margin. The lithofacies, including sedimentary facies and diagenetic facies, are the basis of the later fluid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lace where the reservoir finally exis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riginal rock, mineral and structural revamabilit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rvoir and the fluid flow always run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arbonate rock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nd the open geological fluid environment forms the reservoir space. The time of keeping the reservoir space in a closed geological fluid environment is the whole process of carbonate strata from sedimentary to diagenetic transformation and final finalization. The continuous process of various geological processes of the four elements mentioned above and the disposi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re concerned. Five factors, tectonic-sequence, lithofacies, fluid-tim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restrict each other. The five elements play different and indivisible roles in the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carbonate reservoir. Generally speaking, the high quality carbonate reservoir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of many factors and multiple periods.
【作者单位】: 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构造与沉积储层实验室;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663209)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5005) 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XX010200)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国全,祝文亮,邓荣敬,贾丽;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测井评价[J];特种油气藏;2001年04期
2 曾凡辉;刘林;林立世;王兴文;;碳酸盐岩储层加砂压裂改造的难点及对策[J];天然气工业;2009年12期
3 代双和;于京波;袁云超;毛凤军;陈志刚;;利用频谱积分属性评价碳酸盐岩储层[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年S1期
4 赵天华;;浅谈录井现场对碳酸盐岩储层的识别[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12期
5 熊晓军;贺振华;林凯;黄天俊;;基于等效介质理论的碳酸盐岩储层地震数值模拟[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2年04期
6 李勃田;余家仁;;应用模糊数学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初探[J];石油学报;1988年01期
7 梁彩芳;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新疆地质;2003年03期
8 赵奇祥,赵炜,张建;碳酸盐岩储层的特性[J];国外油田工程;2004年06期
9 侯海龙;顾汉明;朱定;汪桂敏;;分频技术在塔河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年03期
10 徐剑良;程绪彬;潘校华;费怀义;;碳酸盐岩储层缝洞的预测方法与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友钊;魏喜;;辽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磁性特征研究[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范嘉松;;从世界碳酸盐岩特征看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吕修祥;张一伟;杨宁;李建交;;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改造地质作用与勘探选区设想[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王保丽;印兴耀;张广智;;综合参数提取对碳酸盐岩储层的识别[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熊高君;杨举勇;肖又军;彭更新;高宏亮;贺振华;王绪本;黄德济;;基于地震正反演迭代的碳酸盐岩储层参数求解[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代钊;;埋藏-热液(岩溶)成岩作用与碳酸盐岩储层表征——典型实例介绍及对塔中碳酸盐岩储层演化的思考[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靳文芳;;用测井资料定量表征碳酸盐岩储层[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黄花香;高如曾;;测井——地震结合的碳酸盐岩储层横向预测方法研究[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张广智;印兴耀;蒲勇;郑静静;潘永;张达;;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徐光成;刘杏芳;张小刚;;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含气性检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通讯员 潘立银;杭州地研院借外脑攻克地质难题[N];中国石油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江其勤;川东北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石化报;2008年
3 张卫峰 杨卫东;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技术渐入佳境[N];中国石化报;2012年
4 江其勤 马红强;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获新进展[N];中国石化报;2011年
5 特约记者 屈永志;四川山地物探技术又现新亮点[N];中国石油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鹏;伊朗M油田复杂碳酸盐岩储层评价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2 肖富森;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地震综合预测与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3 高志前;塔里木盆地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形成及成因联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谭秀成;多旋回复杂碳酸盐岩储层地质模型[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5 刘文革;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数值模拟[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6 石彦;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伏美燕;混积背景下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机理[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杨枝;塔中地区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保护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成永生;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周边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马文辛;伊拉克MA油田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明;陕北志丹南部马五段上部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测井解释[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王伦;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饱和度评价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3 蒋帅;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5年
4 雷磊;全国碳酸盐岩储层CO_2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祁昭林;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裂缝描述与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耿福兰;南堡2号潜山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综合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刘云竹;地质统计学反演及其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8 邵江;Missan油田地层特征与储层综合评价[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9 邹明s,
本文编号:1691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91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