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发布时间:2018-04-02 12:26

  本文选题:特低渗透油藏 切入点:水驱开发效果 出处:《特种油气藏》2017年06期


【摘要】:针对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效果难以准确评价的问题,引入即时含水采出比、有效驱动系数、多向连通比例等指标完善评价体系,同时运用模糊多级综合理论,建立了基于隶属度区间分布函数的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精确反映了区块符合"好、中、差"等级的概率,能有效指导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挖潜措施的选择。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朝阳沟油田朝89区块,2013年实施缝网压裂和油水井对应改造措施后,区块动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7年,能量保持水平由69.00%提高至80.32%,吸水厚度比例由44.00%提高至71.30%,有效驱动系数由79.45%提高至88.32%。研究成果对指导特低渗透油藏开发动态指标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oblem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water drive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the indexes such as immediate water-cut production ratio, effective driving coefficient and multidirectional connectivity ratio are introduced to perfe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fuzzy multistage comprehensive theory is us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water drive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based on the subordination interv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i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accurately reflects the probability of "good, medium and poor" grades of blocks. It can effectively guide the selection of remaining oil potential tapping measures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applied to Chaoyanggou Oilfield Chao89 Block. After the fracturing of fracture network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vamping measures of oil and water wells were implemented in 2013, the production situation of the blocks has been obviously improved, and by 2017, The energy retention level is increased from 69.00% to 80.32%, the water absorption ratio is increased from 44.00% to 71.30%, and the effective driving coefficient is increased from 79.45% to 88.32%.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uide the adjustment of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indexes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作者单位】: 东北石油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驱微乳液渗流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51474071) 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低渗透油藏微乳液驱微观渗流机理研究”(YJSCX2017-006NEPU)
【分类号】:TE357.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剑;王瑞杰;红岩;刘永辉;;特低渗透油藏堵塞机理分析与解堵技术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06期

2 王春辉;高淑梅;张小龙;王莉娜;;姬塬特低渗透油藏国家示范区地面建设初探[J];石油工程建设;2013年02期

3 徐永辉;;关于胜利油田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思路的探讨[J];化工管理;2013年22期

4 孙庆和,何玺,林海;特低渗透油藏可动油的测量及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年06期

5 朱维耀;王明;宋洪庆;徐新丽;曹均和;;特低渗透油藏基质-裂缝耦合非定常流动规律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9年02期

6 杨正明,邱勇松,张训华,赵向国;注入水的水质对特低渗透油藏开发井网的影响[J];特种油气藏;2002年04期

7 安永生;吕亿明;鲁玲;胡随;;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流入动态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2年03期

8 毛振强;李明;于红军;青强;;樊31北块特低渗透油藏初始含水率的影响因素[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5期

9 赵亚文;赵奉江;韩章英;;特低渗透油藏裂缝分布规律研究[J];辽宁化工;2010年08期

10 杜高强;;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技术研究[J];化工管理;201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子胜;姚军;李德强;;特低渗透油藏压力动态特征[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忠兴;史成恩;徐永高;高静乐;杨克文;屈雪峰;杨秋莲;陈述治;陆红军;李亮;宋广寿;杨全安;赵雷亮;朱圣举;杨技;黄伟;;西峰特低渗透油藏综合评价及开发技术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3 冉新权;李忠兴;高春宁;余光明;何永宏;刘萍;;特低渗透油藏改善水驱效果技术探讨与方向[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杨正明;苗盛;刘先贵;黄冬梅;祁晨琛;;特低渗透油藏可动流体百分数参数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李彦录;王宏江;程康;王晓梅;孟艳青;丁峰;;Arps递减理论在三叠系特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A];石化产业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八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刘先贵;杨正明;刘学伟;黄冬梅;祁晨琛;张英芝;;特低渗透油藏应力敏感性对开发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赵龙;采油二厂“紧咬”水驱上产[N];大庆日报;2010年

2 龚武彦 李新颜 公庆江 叶德光;创新激活“袖珍油田”潜能[N];中国石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承龙;H1井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水平井开发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2 赵明国;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3 吴景春;改善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技术及机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4 王岩楼;葡西地区特低渗透油藏流体识别技术综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天放;特低渗透油藏平面物理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2 何超;特低渗透油藏扶杨油层分类及水驱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蔡亮;大庆F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机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4 于英华;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改造经济下限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5 任波;陕北特低渗透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6 吴忠正;蒙古林油田调驱后进一步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7 郭志辉;杏一~三区西部乙块开发效果评价及剩余油挖潜措施优选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8 张彪;新19区块水驱开发效果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9 张晓亮;异常高压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10 支继强;鄯善油田高含水期水驱开发效果评价[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7004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7004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e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