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交区块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高产控制作用
本文选题:三交区块 切入点:煤层气 出处:《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2期
【摘要】:为了研究水文地质条件与煤层含气性及煤层气产能之间的关系,基于三交区块煤层气井产能在水平上和垂向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该区水文地质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了其对煤层含气性及气井产能的影响,揭示了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高产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区域上,研究区中南部碛口一带地下水活动弱、矿化度高,为煤层气富集高产的优势区域,具有高含气量、高产气量、低产水量、短排水期的特点;垂向上,山西组地层水较太原组矿化度高,水动力弱,更有利于煤层气富集高产,导致3+4+5号煤层较8+9号煤层含气饱和度高、产气量高、产水量低、排水期短,此外,8+9号煤层顶部灰岩含水层与断层相互作用,不利于煤层气的富集和高产。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coalbed gas bearing capacity and coalbed methane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roductivity of coalbed methane wells in Sanjiao block, the hydr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area are deeply analyzed.The effects of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on coalbed methane enrichment and high yield are discussed and the effect of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on coalbed methane enrichment and high yield is reveal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undwater activity in Qikou area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is weak and the mineralization degree is high, which is the dominant area for the enrichment and high yield of coalbed metha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gas content, high gas yield, low water production and short drainage period.The formation water of Shanxi formation is more mineralized and hydrodynamic than that of Taiyuan formation, which is more favorable to the enrichment and high yield of coalbed methane, resulting in higher gas saturation, higher gas production, lower water production and shorter drainage period.In addi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imestone aquifer and fault at the top of coal seam No. 89 is unfavorable to the enrichment and high yield of coalbed methane.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1ZX05038-001)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助项目(201311015-01) 西安科技大学博士启动金资助项目(6310116056)
【分类号】:TE37;P641.4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文文;杨延辉;王生维;陈龙伟;杨艳磊;卫思祺;;高煤阶煤层气藏内水赋存特征与运移规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S1期
2 王沐众;牛永斌;刘建国;王保玉;;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井产出水水化特征实验分析[J];中州煤炭;2016年02期
3 郭涛;;延川南区块煤层气田构造及水文控气作用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5年12期
4 郑贵强;朱雪征;牛岑涛;马丽红;韩永;杨德方;;水动力条件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5 周济;袁远;王孝亮;曹代勇;;河东煤田三交区块水文地质条件控气的正负耦合效应[J];中国煤炭地质;2013年05期
6 菅笑飞;唐书恒;单帅强;吴明昊;刘博卿;唐浩;;沁水盆地潘庄区煤层气井产出水水质分析[J];科技视界;2012年24期
7 田冲;汤达祯;周志军;陶树;陈晓智;宋从雷;;彬长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2年01期
8 李忠城;唐书恒;王晓锋;郑贵强;朱卫平;王珊珊;张静平;;沁水盆地煤层气井产出水化学特征与产能关系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宋岩;柳少波;赵孟军;苏现波;李贵中;洪峰;秦胜飞;;煤层气藏边界类型、成藏主控因素及富集区预测[J];天然气工业;2009年10期
10 李志强;鲜学福;欧成华;郭臣业;;沥鼻峡背斜煤层气富集的水文地质控气特征[J];重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峰;李乐忠;俞益新;苏展;葛岩;郝岩;刘晓健;;澳大利亚加里里盆地煤层气控气因素及富集区预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年02期
2 徐占杰;刘钦甫;宋璞;姬景超;毋应科;;寺家庄井田陷落柱对煤层气井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年02期
3 时伟;唐书恒;李忠城;张松航;;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组煤储层产出水氢氧同位素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年02期
4 郭晨;秦勇;韩冬;;黔西比德—三塘盆地煤层气井产出水离子动态及其对产能的指示[J];煤炭学报;2017年03期
5 时伟;唐书恒;李忠城;张松航;;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组煤储层产出水的化学特征[J];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3期
6 陈跃;汤达祯;田霖;许浩;陶树;李勇;郭乐乐;;三交区块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高产控制作用[J];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2期
7 周梓欣;张伟;;乌鲁木齐河东矿区水文地质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J];煤;2017年01期
8 贾承造;;论非常规油气对经典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理论的突破及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7年01期
9 张兵;;寿阳地区煤层气井产水来源识别及有利区块预测[J];中国煤炭地质;2016年11期
10 李永冲;杨胜强;刘迎春;胡春亚;刘永杰;;云南曲靖水文地质条件对瓦斯赋存的影响[J];煤矿安全;2016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卫明明;琚宜文;;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J];煤炭学报;2015年03期
2 李国庆;孟召平;王保玉;;高煤阶煤层气扩散-渗流机理及初期排采强度数值模拟[J];煤炭学报;2014年09期
3 郭涛;王运海;;延川南煤层气田2号煤层煤体结构测井评价及控制因素[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4年03期
4 李清;;延川南煤层气藏水文地质特征与产能关系[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4年02期
5 王琳琳;姜波;屈争辉;;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含气量的构造控制作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3年01期
6 胡素明;胥珍珍;任维娜;王钒潦;吴克柳;;对煤储层基质解吸气扩散理论的再探讨[J];断块油气田;2012年06期
7 许浩;汤达祯;郭本广;孟尚志;张文忠;曲英杰;孟艳军;;柳林地区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产水特征及影响因素[J];煤炭学报;2012年09期
8 晋香兰;张培河;吴敏杰;;鄂尔多斯盆地低煤阶煤储层孔隙特征及地质意义[J];煤炭科学技术;2012年10期
9 姜波;许进鹏;朱奎;汪吉林;王继尧;屈争辉;李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构造-水文地质控气特征[J];高校地质学报;2012年03期
10 赵少磊;朱炎铭;曹新款;王怀勐;周友;;地质构造对煤层气井产能的控制机理与规律[J];煤炭科学技术;2012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陆武,孙茂远,胡爱梅,潘军;适合中国煤层气藏特点的开发技术[J];石油学报;2002年04期
2 朱志敏;杨春;沈冰;崔洪庆;;煤层气及煤层气系统的概念和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6期
3 才思斯;许浩;汤达祯;赵俊龙;彭己君;孟金落;于明杰;;水力封堵型煤层气藏类型及地质意义[J];中国煤层气;2011年02期
4 张文昭;煤层气──我国未经开发的能源[J];特种油气藏;1996年03期
5 查尔斯 R·纳尔逊,蓝晓梅;煤层气藏储量分析方法的评价[J];中国煤层气;1999年01期
6 王生维,段连秀,张明,陈钟惠;煤层气藏分析的参数与流程[J];地球科学;2000年06期
7 饶孟余,冯三利;煤、气一体化开采煤层气方法的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2年01期
8 欧成华,李士伦,杜建芬,邓奎;煤层气吸附机理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9 孙斌,王宪花,陈彩虹,张继东;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地区煤层气分布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4年05期
10 麻翠杰,郭大浩,邓英尔,黄润秋,刘慈群;致密煤层气运移的数值模拟[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彦龙;;煤层气参数测试及其意义[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2 刘炎昊;张苗;刘传喜;;河南省煤层气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前景评价[A];瓦斯地质研究进展2013[C];2013年
3 张文忠;周尚忠;孟尚志;赵军;莫日和;;山西省柳林区块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对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影响[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潘一山;唐巨鹏;李成全;石强;;煤层气渗流的核磁共振成像试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赵靖舟;时保宏;;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富集单元及其特征[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陈振宏;王一兵;张亚蒲;王宪花;杨焦生;;煤层气藏储层研究的新方法[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孟艳军;汤达祯;许浩;曲英杰;张文忠;刘一楠;;煤层气解吸阶段划分理论的建立与应用[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李俊乾;刘大锰;姚艳斌;蔡益栋;张百忍;;郑庄区块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及开发前景分析[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亚蒲;杨正明;鲜保安;;煤层气开采发展趋势及其增产技术[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10 赵孟军;宋岩;苏现波;柳少波;秦胜飞;洪峰;;煤层气聚气历史研究及其地质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启孝;商业开发为煤层气建设提速[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马军;压裂技术成功应用于煤层气开采[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孙利民;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推动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N];科技日报;2009年
4 记者 宋时飞;首条跨省煤层气输送管道项目批准建设[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程宇婕;十年再造一个“煤层气大庆”[N];中国能源报;2011年
6 潘伟尔;煤层气开发利用为何难成“气候”?[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7 通讯员 黄延兵;渤海钻四首口煤层气藏评价井交井[N];中国石油报;2009年
8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莲莲;“西气东输”工程 山西搭乘西部大开发快车的站台[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9 张怀发邋马军;煤层气二氧化碳压裂技术取得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巧然;“煤海穿针”让低渗煤层“扬眉吐气”[N];中国石油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燕燕;煤系多层叠置含水系统及煤层气合排水源判识[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周s,
本文编号:1716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716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