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酸盐岩酸化溶蚀形态的酸液最优注入速度界限
本文选题:蚓孔 切入点:碳酸盐岩 出处:《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5期
【摘要】:成功的碳酸盐岩基质酸化是在储层中形成几条主要的酸蚀孔道(蚓孔),穿过井筒附近污染带形成油气渗流的优势通道。储层中蚓孔的分布形态决定酸液的穿透距离及其酸化效果,而酸液的注入速度又会直接影响到酸蚀蚓孔的扩展。选取碳酸盐岩岩心,采用岩心驱替试验研究不同注入速度对蚓孔扩展的影响,通过计算突破体积比寻找碳酸盐岩酸化时酸液的最优注入速度,并通过压降曲线分析酸蚀蚓孔的生长过程。同时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酸化前后岩心端面及内部结构特征,用于判断酸液溶蚀类型,寻找到不同溶蚀形态所对应的酸液注入速度界限。结果表明,盐酸质量分数为20%时,开始形成酸蚀蚓孔时的注入速度为2 m L/min,注入速度为3~4 m L/min时酸化效果最佳。
[Abstract]:Successful carbonate matrix acidification is the dominant channel for formation of several major acid-etching pores (wormhole) through the polluted zone near the wellbore to form oil and gas percolation in the reservoir.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ormhole in the reservoir determines the penetration distance and acidizing effect of the acid solution, and the injection rate of the acid solution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expansion of the acid wormhole.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injection rates on the wormhole expansion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 core displacement test, and the optimum injection rate of acid solution was obtained by calculating the breakthrough volume ratio when the carbonate rock was acidified.The growth process of acid wormhole was analyzed by pressure drop curve.At the same tim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MR)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ore end face and internal structure before and after acidizing, to judge the corrosion type of acid solution and to find out the injection velocity limit of acid solution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issolution forms.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mass fraction of hydrochloric acid is 20, the acidizing effect is the best when the acid wormhole is formed at the rate of 2 mL / min and the injection rate is 3 ~ 4 m / L/min.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基金】:“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05030005)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70218007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14CX05019A)
【分类号】:TE35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成胜;任树亮;李锦超;温栋良;郑继龙;吴婷;;酚醛树脂弱凝胶驱注入速度的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2年12期
2 屈静;赵立强;刘平礼;王志;;酸化过程中蚓孔长度和临界注入速度的计算方法[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付天郁,邵振波,毕艳昌;注入速度对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影响[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年02期
4 张瑞;秦妮;彭林;胡冰艳;叶仲斌;;注入速度对疏水缔合聚合物剪切后恢复性能的影响[J];石油学报;2013年01期
5 宋考平,杨二龙,邓庆军,康少冬;聚合物驱合理注入速度的选择[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杨二龙;宋考平;;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注入速度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6年03期
7 彭昱强;何顺利;郭尚平;韩冬;;注入速度对砂岩渗吸性的影响[J];新疆石油地质;2010年04期
8 卢强;;不同注入速度下疏水缔合聚合物流度控制能力和提高采收率效果研究[J];广东化工;2014年02期
9 R S Seright ,罗建新,杨光清;凝胶在裂缝中的流动研究[J];国外油田工程;2003年10期
10 樊宇;;三元复合驱注入速度对注采能力影响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二龙;宋考平;邓庆军;;聚合物驱油注入速度的优选[A];第四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1年
2 陈彦东;卢拥军;梁冲;邱晓慧;何旭滱;;改变酸液流变性能及其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A];中国流变学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3 冯东;陈多福;苏正;刘芊;;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微生物作用及冷泉碳酸盐岩的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吕修祥;金之钧;;碳酸盐岩油气田分布规律[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5 刘宝明;金庆焕;夏斌;;南中国海中新世碳酸盐岩的含油气意义[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6 郭宏伟;张研;宋建勇;李劲松;贾志坤;;基于有限元法的碳酸盐岩强散射介质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黄捍东;罗群;林娟华;刘洪昌;万云强;;碳酸盐岩岩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建南地区龙驹坝构造为例[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撼霆;吴时国;;东沙海区深水碳酸盐岩的发育与地震识别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广旭;吴时国;;南海北部碳酸盐岩地球物理特征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杨志芳;曹宏;姚逢昌;张研;;致密碳酸盐岩气藏地震定量描述[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秦丽娟 唐铭;科技“慧眼”洞悉碳酸盐岩[N];中国石油报;2012年
2 特约记者 高向东 付帅帅;成功破解碳酸盐岩“早衰”[N];中国石油报;2010年
3 记者 李东 苏华;塔里木成功破解碳酸盐岩“肠梗阻”[N];中国石油报;2011年
4 吴莉;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原油产量逾千万吨[N];中国能源报;2014年
5 记者 李东 高向东;塔里木建成首个百万吨产能碳酸盐岩油田[N];中国石油报;2013年
6 通讯员 赵贝 陈利新;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攻坚战展开[N];中国石油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高照;跨越式突破从哪里来[N];中国石油报;2014年
8 魏艳;技术创新破解世界级难题[N];中国矿业报;2011年
9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裴新强;塔里木油田创先争优 党员攻坚成主力[N];中国石油报;2011年
10 杜治利;我国西部碳酸盐岩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丰硕[N];中国能源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继刚;蓬莱19-3油田酸岩反应动力学机理与深穿透低伤害酸液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李沁;高粘度酸液酸岩反应动力学行为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3 何伶;滨里海盆地东缘复杂碳酸盐岩微裂缝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4 周刚;塔南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吴其林;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碳酸盐岩礁滩储层特征及预测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纪国法;碳酸盐岩基质酸化分形复合油气藏产能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7 杨勇强;济阳坳陷湖相碳酸盐岩优质储层成因机理[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8 赵彦彦;皖南新元古界蓝田组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邓兴梁;塔里木盆地塔中油气田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何健;碳酸盐岩气藏损害描述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欢;低粘吸附型酸液缓速外加剂的研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2 谢京豫;PDV-16疏水缔合聚合物酸液稠化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3 谢聪;实验室用自动配酸液系统的设计[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4 李沁;高粘度酸液酸岩反应模拟试验新方法探索[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吴元琴;高粘度酸液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影响规律实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6 张倩;裂缝性碳酸盐岩储气库注采渗流规律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5年
7 黄晓峰;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惠州地区珠江组碳酸盐岩下段沉积微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8 鲁杰;高石梯震旦系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机理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李华;碳酸盐岩油气储层测井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10 何燕;辽河雷家地区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储层研究及目标优选[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182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718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