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接触性理论的储层裂缝闭合新模型
本文选题:天然裂缝 切入点:裂缝闭合模型 出处:《断块油气田》2017年05期
【摘要】:运用弹塑性理论,提出了一种更加合理的基于微观结构的新型裂缝闭合模型。在新模型中,首先,运用经典的接触力学理论,将裂缝表面微凸体受挤压状态分为完全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和完全塑性变形3个阶段,并且假设弹塑性变形阶段光滑且连续地衔接其他2种变形。为了更好地描述衔接过程,采用了样板函数,连接完全弹性变形和完全塑性变形状态方程,进而得出微凸体受挤压而压缩整个过程的数学模型。随后,引入当前关于概率分布的理论,合理优化出因为表面的微凸体受压缩而导致裂缝闭合的状态模型。最后,使用新模型模拟出裂缝闭合量随各项参数的变化,并与已有的完全弹性模型、完全塑性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模型中裂缝闭合量随各参数的变化介于完全弹性模型和完全塑性模型之间,裂缝受到有效应力而闭合的状态也更加符合预期,可以合理地体现裂缝逐渐闭合的状态。
[Abstract]:A new fracture closure model based on microstructure is proposed by using elastoplastic theory.In the new model, firstly, by using the classical contact mechanics theory, the extrusion state of the micro-convex body on the crack surfac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complete elastic deformation, elastic-plastic deformation and complete plastic deformation.It is also assumed that the elastic-plastic deformation stage is smooth and connected continuously with the other two kinds of deformation.In order to better describe the connection process, a template function is used to connect the state equations of complete elastic deformation and complete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then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extrusion and compression of the micro-convex body is obtained.Then, the current theory of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is introduced to optimize the state model of crack closure due to the compression of the surface microconvex body.Finally, the new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variation of crack closure with various parameters, and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complete elastic model and complete plastic 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ack closure in the new model varies with each parameter between the complete elastic model and the complete plastic model, and the state of crack closing due to effective stress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expectation.The state of gradual closure of cracks can be reasonably reflected.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一采油厂;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硬脆/塑性泥页岩微裂缝产生的岩石物理学机制基础研究”(41572130)
【分类号】:TE3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强;李皋;肖贵林;辛春彦;程纯勇;;单裂隙渗流有限元数值仿真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2 R.S.Serightetal.,李岩,刘大玉,左建东;封堵天然裂缝油藏大孔道的凝胶处理[J];国外油田工程;2000年10期
3 谢力;国外天然裂缝油藏描述技术的发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年01期
4 杨克文;史成恩;万晓龙;李书恒;;鄂尔多斯盆地长8、长6天然裂缝差异性研究及其对开发的影响[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5 程金良;;1.分析天然裂缝油藏的典型曲线[J];油气井测试;1987年03期
6 Roberto Aguilera ,宋雪莲,刘义成;天然裂缝储层中的储量和采收率[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1年01期
7 赵军龙;李兆明;李建霆;王胜华;李甘;;Z油田天然裂缝测录井识别技术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年04期
8 刘政帅;;川口油田流渠区块天然裂缝、微裂缝研究[J];辽宁化工;2013年04期
9 陈克银,胡复唐;天然裂缝油藏模拟中井格块压力的拟合问题[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0年01期
10 杜新勇,张继昌,何震华,王素梅,康义逵;安棚油田深层系天然裂缝控制因素分析[J];断块油气田;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赵军龙;李兆明;李建霆;王胜华;李甘;;Z油田天然裂缝测录井识别技术研究[A];陕西地球物理文集(十)--资源与灾害地球物理[C];2011年
2 韩秀玲;杨贤友;石阳;连胜江;李向东;高莹;;超深裂缝性储层压裂开发施工参数优化研究[A];油气藏改造压裂酸化技术研讨会会刊[C];2014年
3 朱金平;马在田;;小波多分辨率分析在识别储层裂缝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赵凤莉 通讯员 王兆蕾;先通“经络”再开“动脉”[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通讯员 王兆蕾 刘湘;织起“油气网” 压开“高速路”[N];中国石油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_g轩;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压裂液滤失特征与模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一;基于岩石细观力学的裂缝闭合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2 李亚楠;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相互作用机理及模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余汪根;页岩水平井起裂及压裂缝网形成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4 李旺;水力压裂过程中诱导应力扰动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5 刘雨;多级压裂诱导应力对天然裂缝开启影响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6 陈星;页岩储层水平井分段压裂裂缝延伸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7 张昊天;新场气田须二气藏天然裂缝有效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赵超能;页岩储层水力压裂裂缝相互作用机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9 于丹平;井震结合潜山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10 吴秋波;基于随机分形的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21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721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