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封闭性与有机质生烃特征、矿物组成及孔隙结构特征之间的联系
本文选题:页岩气 + 封闭性 ; 参考:《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缺乏符合自身实际地质情况的页岩气可采性评价指标,急需开发相关的可采性评价指标,其中封闭性指标是页岩气可采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页岩有机质生烃特征及孔隙结构特征等两个方面来研究页岩的封闭性,以期望找到页岩有机质生烃特征及孔隙结构特征与页岩封闭性之间的联系,建立适合我国南方海相页岩区块实际地质情况的页岩封闭性评价指标,应用到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可采性评价中来,并初步探讨渝东石柱五峰组页岩NLDFT模型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页岩气的储气意义。上述研究对深入评价中国海相页岩的封闭性有着较好的理论意义,并对后期页岩气的大规模工业生产也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从页岩气碳同位素值倒转及孔隙结构特征两个方面研究页岩的封闭性,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本文以中国下花园下马岭组灰质页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半封闭体系初次热解实验模拟页岩在不同封闭性条件下的生烃和排烃过程,然后利用封闭体系二次热解实验研究初次热解实验的页岩残渣生成的气态烃产物的组分及其碳同位素值的特征;本文选取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的TOC在4wt%左右的页岩,控制有机质性质(含量,显微组成及成熟度)近似,测定了页岩的无机矿物组成、孔隙结构特征、孔渗参数及排替压力,综合以上数据,系统性地研究页岩无机矿物组成及孔隙结构特征对页岩毛细管封闭能力的影响;本文采用CO_2-N_2吸附的非限定域(NLDFT)模型评价了渝东五峰组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初步探讨了其在页岩气储存方面的意义。高压抑制了页岩初次热解实验中干酪根的裂解,降低了脂碳特别是生油潜力碳在干酪根中的热解消耗,并且降低了页岩的排烃效率,但对残留烃性质(族组分及碳同位素值)的影响程度很小。在二次热解实验中,初次封闭压力较高的页岩残余干酪根优先生油,生气量较低,但其生成的气态烃碳同位素值较轻。例如初次热解温度为370℃的页岩残渣在二次热解实验中气体产率及其碳同位素值序列均为:50MPa75MPa100MPa。在初次热解实验中,气态烃在370℃时发生了碳同位素值倒转现象;但在二次热解实验中,没有出现碳同位素值倒转现象,只是在Easy Ro介于1.52%-1.98%之间,气态烃的碳同位素值随成熟度的升高而变重的趋势变的非常平缓。这说明混合机制确实对页岩气的碳同位素组成的演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在不同的成熟度范围是不一样的。在低-中等成熟度范围影响很小,在高-过成熟度范围影响明显。虽然实验结果中未出现地质实例中那么显著的天然气碳同位素倒转现象,但本次实验结果仍然可以作为页岩气碳同位素组成倒转混合机制的实验证据。页岩的孔体积及孔径分布特征直接控制毛细管封闭能力,大介孔及宏孔具有较好的连通性,使页岩的渗透率得到升高,进而降低页岩的毛细管封闭能力。页岩的无机矿物组成影响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而通过孔隙结构特征影响页岩的毛细管封闭能力。页岩的无机矿物组成主要影响页岩的大介孔(10nm)及宏孔的发育,对微孔发育的影响很小。最终表现为较高脆性矿物含量的页岩具有较小的毛细管封闭能力。本工作为定量研究页岩矿物组成及孔隙结构特征对其自封闭能力的影响提供了可靠的实验证据。五峰组页岩脆性矿物含量很高,脆性指数介于0.52-0.88,平均为0.71,页岩具有良好的可压裂性。微孔提供了用于吸附页岩气的最主要的比表面积,其比表面积为18.27 m~2/g,占总比表面积的81.61%,是页岩气的最重要的吸附场所;介孔及宏孔的平均孔体积为22.51×10~(-3) cm~3/g,占了总孔体积的81.48%,是游离态页岩气的重要储存空间。渝东石柱地区页岩吸附气含量要比先前评价中的含量有着很大比例的升高,游离气的含量比先前评价中的含量要略高一些。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in shale gas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 The pores and macropores have an average pore volume of 22.51 脳 10 ~ ( -3 ) cm ~ 3 / g , which accounts for 81 . 48 % of the total pore volume , which accounts for 81 . 48 % of the total pore volume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一波;张哨楠;丁晓琪;刘朋坤;;镇泾油田延9、长6、长8段砂体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地质;2009年01期
2 江丙友;林柏泉;吴海进;朱传杰;陆振国;;煤岩超微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形规律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3 马新仿;张士诚;郎兆新;;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分形表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年06期
4 潘德嘉;刘杰;;吴起油田薛岔油区长4+5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J];科技与企业;2012年10期
5 黄传卿;张金功;马睿;;泥质岩孔隙结构特征与连通性分析[J];地下水;2013年06期
6 姚晋宝;邓蓉蓉;胡宝林;;新集一矿孔隙结构特征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7 李前贵,康毅力,徐兴华,徐进;煤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储层损害的影响[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张磊;;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王洼子地区长4+5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J];内江科技;2010年04期
9 夏训文;龚福华;祝旭双;;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黄39罗1井区长8_1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1期
10 曾晟;谭凯旋;雷林;李春光;王富林;;某地浸铀矿床低渗透性砂岩孔隙结构特征研究[J];核技术;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杰刚;姜波;李明;虞青松;李磊;时艳茹;;阳泉新景煤矿构造煤变形及孔隙结构特征[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王新江;石京平;张丽萍;曾吉平;;大庆海拉尔地区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描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孙晗森;罗陶涛;;基于压汞毛细管压力曲线的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陶正武;低渗砂岩孔隙结构特征值对有效应力变化的响应[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2 王鹏;页岩封闭性与有机质生烃特征、矿物组成及孔隙结构特征之间的联系[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7年
3 高明;低渗透油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晓磊;萨中开发区高台子油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对驱油效果影响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祝一搏;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特征及其输运属性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杰;基于电阻率测井资料研究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4 李彦举;基于恒速压汞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5 陈飞;盐岩细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31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731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