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二氧化碳增稠过程中相态变化及机理探讨
本文选题:液态CO + 压裂液 ; 参考:《钻井液与完井液》2017年03期
【摘要】:液态二氧化碳(LCO_2)压裂液黏度低一直是制约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首次利用LCO_2与增稠剂LPE和胶束促进剂CJ-1混合后LCO_2的相态变化,探讨研究LCO_2-LPE-CJ-1压裂液的增稠机理,同时借助HAAKE黏度计的D300/400系统验证LPE-CJ-1体系对LCO_2增稠效果,利用偏光显微镜对LCO_2-LPE-CJ-1压裂液的胶束形态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LPE-CJ-1体系可使LCO_2-LPE-CJ-1压裂液增黏且最大黏度为112 m Pa·s左右,是目前文献报道的LCO_2的最大黏度(20 m Pa·s)的将近6倍。LCO_2-LPE-CJ-1压裂液体系的增稠机理是LPE-CJ-1分子间的离子络合作用后形成的棒状胶束,类似于交联聚合物形成分子间相互缠绕的三维空间网状结构体。
[Abstract]:Low viscosity of liquid CO _ 2 / LCO _ 2 fracturing fluid has been a key problem restricting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The phase change of LCO_2 after mixing LCO_2 with thickener LPE and micellar accelerator CJ-1 is us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study the thickening mechanism of LCO_2-LPE-CJ-1 fracturing fluid. Meanwhile, the effect of LPE-CJ-1 system on LCO_2 thickening is verified by using the D300 / 400 system of HAAKE viscometer. The micelle morphology of LCO_2-LPE-CJ-1 fracturing fluid was verified by polarizing microscop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LCO_2-LPE-CJ-1 fracturing fluid can increase viscosity and the maximum viscosity is about 112mPa / s with the system of: LPE-CJ-1. The thickening mechanism of LCO2-LPE-CJ-1 fracturing fluid system is the rod micelle formed by ion complexation between LPE-CJ-1 molecules. It is similar to crosslinked polymers to form intermolecular intermolecular entangled three-dimensional reticular structures.
【作者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股份公司研究院;中国石油华北石油管理局苏里格项目部;
【分类号】:TE35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小充,纪常杰;国外新型无伤害压裂液技术[J];国外油田工程;2000年11期
2 陈馥,王安培,李凤霞,李兴应;国外清洁压裂液的研究进展[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张舒;一种高性能压裂液[J];断块油气田;2003年04期
4 杨衍东;胡永全;赵金洲;;压裂液的环保问题初探[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4期
5 张荣明;林士英;李柏林;;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的研究应用现状分析[J];河南石油;2006年03期
6 刘富;;低渗透油藏压裂液研究与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孙彦波;赵贤俊;于克利;王满学;;清洁压裂液及其在大庆油田的应用[J];化学工程师;2007年07期
8 舒玉华;陈作;卢拥军;杨艳丽;;低分子有机醇对泡沫压裂液性能的影响[J];天然气技术;2007年04期
9 徐非凡;李景群;马玉峰;张和开;高红萍;;低分子环保型压裂液技术的开发及应用[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8年01期
10 谭明文;何兴贵;张绍彬;李晖;龙学;郭淑芬;黄霞;;泡沫压裂液研究进展[J];钻采工艺;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波;李进升;卢拥军;江体乾;;黏弹性胶束压裂液形成动力学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2 王丽伟;卢拥军;单文文;张汝生;;低分子瓜尔胶压裂液的流变特性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3 张春水;;清洁压裂液的研究[A];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匡顺亮;程百祥;黄丽敏;;压裂液快速返排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A];“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陈德飞;康毅力;李相臣;;压裂液对煤岩气体解吸能力的影响[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金雷平;卢拥军;方波;邱晓慧;明华;翟文;田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粘弹性清洁压裂液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4分会:流变学[C];2014年
7 ;超出你的想象 下一代新型压裂液技术[A];油气藏改造压裂酸化技术研讨会会刊[C];2014年
8 刘萍;管保山;梁利;姜伟;;利用煤层气采出水配制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的研究与应用[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庚勐;孙粉锦;李贵中;刘萍;梁丽;李林地;;压裂液对煤层气解吸附伤害机理研究[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曙光;李晓明;孙晗森;吴雪飞;吕爱霞;;新型煤层气藏压裂液研究[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明辉 张再华;新型香豆胶压裂液在杭锦旗工区应用成功[N];中国石化报;2012年
2 记者 师啸;低聚物压裂液将成为吐哈低产区块的“解药”[N];中国石油报;2008年
3 记者 王志田邋通讯员 王涛;大庆油田实现压裂液现场快速检测[N];中国石油报;2008年
4 特约记者 李铭 通讯员 廖乐军;新型压裂液亮相长庆油田[N];中国石油报;2011年
5 通讯员 石华强 马占国;超低浓度压裂液长庆首试告捷[N];中国石油报;2011年
6 记者 孙书博;新型表活剂压裂液首试成功[N];中国化工报;2012年
7 记者 谷学涛 通讯员 马托 黄超;川庆钻探新型表活剂压裂液首试成功[N];中国石油报;2012年
8 马军;卫285井应用清洁压裂液技术获成功[N];中国石化报;2007年
9 任厚毅;应用二氧化碳助排技术有效提高压裂液返排率[N];中国石化报;2009年
10 记者 幸福;“三低”压裂液给储层营造“生存环境”[N];大庆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鲍晋;页岩气藏体积改造疏水缔合聚合物压裂液基础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2 韩金轩;含水煤层中气体吸附、解吸-扩散的分子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3 熊湘华;低压低渗透油气田的低伤害压裂液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4 肖丹凤;低损害新型多侧基植物胶压裂液开发及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5 张兴福;表面活性剂酸性压裂液的研究与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曙光;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机理、压裂设计及评估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玺莹;油田剩余压裂液处理工艺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2 陈星晨;车载式压裂液快速实时配置系统设计及应用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周逸凝;研发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可逆物理交联清洁压裂液[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4 冯文勇;阴离子清洁压裂液室内研究及现场应用[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5 彭欢;一种新型低伤害压裂液的研制及性能评价[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6 王亚丹;泡沫压裂液的制备及性能评价[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7 李子旺;交联胍胶对油田污水处理的影响[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8 郑立军;低浓度瓜胶压裂液在压裂施工中的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9 韩世川;耐酸性低伤害压裂液的研究及性能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10 高阳;纤维压裂液流变及脉冲携砂性能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76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77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