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悬链线触地区管土作用模型试验
本文选题:土力学 + 钢悬链线立管 ; 参考:《中国科技论文》2017年19期
【摘要】:针对立管触地区疲劳寿命预测时摩擦系数选取存在随机性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从而对立管安全性估计不足的问题,配置了5种粒径分布不同的土壤,制作了6种不同尺寸参数的立管模型,通过测量及分析计算得到立管模型与海底土壤之间的摩擦系数。对600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摩擦系数大小与土壤有效粒径及摩擦系数的变异系数与土壤有效粒径的关系,并绘制出摩擦系数范围曲线,为今后预测立管触地区疲劳寿命提供准确依据,同时为立管相关计算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立管与海底土壤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随着土壤的有效粒径增大而增大;立管与土壤之间滑动摩擦系数的变异系数随着土壤有效粒径的增大而减小。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selection of friction coefficient in the prediction of fatigue life in riser contact area is random, which leads to inaccurate calculation results and insufficient estimation of pipe safety, five kinds of soils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re allocated. Six riser models with different parameters were made and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riser model and submarine soil was obtained by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600 groups of resul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soil effective particle siz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soil effective particle size was obtained, and the range curve of friction coefficient was drawn. It provides an accurate basis for predicting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riser in the contact area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ris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liding fric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riser and submarine soil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ffective particle size of soil, and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sliding fric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riser and soil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effective particle size.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09051,51679035)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30041120008)
【分类号】:P756.2;TE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云水;王德禹;;深水立管的若干结构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平台;2007年05期
2 王法利;董晓林;邢春雷;左达晟;朱丙波;肖吉哲;;考虑内流的海洋立管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的实验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7年S1期
3 高云;宗智;周力;吴宗铎;曹静;;钢悬链式立管的浪致疲劳[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4 康庄;贾鲁生;孙丽萍;冯玮;;深水塔式立管顶部浮力筒设计分析方法[J];中国造船;2011年04期
5 甘锡林,赵成溥;引水立管强度研究[J];海洋工程;1992年01期
6 高云;周力;宗智;曹静;;平台涡激运动造成的立管疲劳损伤研究[J];中国海洋平台;2009年05期
7 郭海燕;张文冬;李效民;;关于海洋立管设计标准中内流作用的分析与探讨[J];海洋工程;2010年02期
8 陈昌松;薛鸿祥;唐文勇;胡志强;;灾害性海洋环境下深水立管结构可靠性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康庄;贾鲁生;孙丽萍;沙勇;张恩勇;曹静;;塔式集束立管安装方案研究[J];中国海洋平台;2011年02期
10 周灿丰;焦向东;曹静;沙勇;;深水立管锥形应力节点选型设计研究[J];中国造船;2011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丽萍;齐博;;塔式立管拖航分析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2 胡知辉;段梦兰;曹静;陈景皓;段庆全;;深水立管监测技术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3 孙丽萍;聂武;;海洋立管的静稳定分析[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4 李丽娜;段梦兰;陈邦敏;;新型深水立管安装机具设计及试验研究[A];2013年中国海洋工程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孟庆飞;黄维平;;深水钢悬链线立管S形铺设局部分析方法[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6 李伟;段梦兰;曹静;沙勇;李光銮;;深水钢悬链线立管触地区振动响应动力特性[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7 魏东泽;黄维平;;深水刚性立管与弹性立管涡激振动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8 李敢;黄小平;崔维成;;钢悬链线立管涡激疲劳损伤敏感参数研究[A];纪念徐秉汉院士船舶与海洋结构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刘秀全;陈国明;畅元江;鞠少栋;;海洋油气立管疲劳试验方法[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曹静;夏秋玲;;立管完整性管理分析[A];2007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建华;瞬时涡量守恒离散涡方法研究及在海洋立管涡激振动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2 张日曦;深水钢质立管弯曲抑制装置的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高云;钢悬链式立管疲劳损伤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娟;考虑刚体摆动的钢悬链式立管出平面运动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王盛炜;海洋自由立管重入井的运动策略优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张杰;深海立管参激—涡激联合振动与疲劳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7 吴学敏;考虑大变形的深水立管涡激振动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8 林琳;绕圆柱湍流场发展及立管涡激振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邓瑞;海洋立管系统的应力磁测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张莉;深海立管内孤立波作用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梓鑫;波流联合作用下海洋立管载荷与响应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2 潘佳;深水立管涡激振动响应和疲劳损伤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金鹏;钢悬链线立管触地区管土作用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覃振东;环境荷载对钢悬链线立管影响的参数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5 徐兴振;基于裂纹损伤的新型复合立管剩余强度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
6 姚锐;钢悬链线立管触地区管土作用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5年
7 林先炜;钢悬链线立管动力响应的参数分析与管段重量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丁鹏龙;钢悬链线立管触地点疲劳不确定性分析[D];天津大学;2014年
9 陈阳波;深海气液混输立管涡激振动及疲劳损伤分析[D];中国计量大学;2016年
10 黄鸿;基于顶张紧式立管干涉分析的多目标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86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786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