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诱导渗透率场中压裂水平井压力动态分析模型

发布时间:2018-04-23 20:37

  本文选题:诱导渗透率场 + 体积压裂 ; 参考:《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5期


【摘要】:体积压裂技术是致密、页岩气藏开发的关键技术。目前在试井解释和产能评价的研究中尚缺乏考虑压裂改造体积(SRV)内复杂非均质性诱导渗透率场的渗流数学模型。为此,在假设渗透率与距主裂缝面的距离呈指数和线性式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诱导渗透率场模型,将其与渗流场进行耦合,并结合线性流模型创建有限导流能力多段压裂水平井渗流数学模型,结合Bessel函数理论和GWR数值反演算法得到真实空间的压力解,绘制气井压力动态曲线,分析SRV区诱导渗透率分布情况等特征参数对气井压力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SRV区渗透率呈递减型分布时,气井压力动态曲线过早出现边界响应特征,反之气井生产动态曲线在边界反应段之前会出现平缓甚至下凹的过渡段,且容易将其误认为为径向流动阶段。结合现场实例,分别进行了2种渗透率场条件下的压力恢复试井曲线拟合,并与常规模型拟合情况进行了对比,新模型能够解释试井恢复曲线异常段出现的原因,拟合得到更加符合实际的储层和压裂改造参数。
[Abstract]:Volume fracturing is a key technolo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ight and shale gas reservoirs. In the study of well test interpretation 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the seepag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complex heterogeneity induced permeability field in the fracture volume (SRV) is still lacking in the study of well test interpretation and productivity. The induced permeability field model is established, which is coupled with the seepage field, an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multi section fractured horizontal well seepage flow is created with the linear flow model. The pressure solution of the real space is obtained by the Bessel function theory and the GWR numerical inversion algorithm. The pressure dynamic curve of the gas well is draw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induced permeability in the SRV zone is analyzed. The effect of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n the pressure change law of the gas well shows that the dynamic curve of the gas well pressure dynamic curve appears prematurely in the boundary response characteristic when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SRV zone is subtraction, and the transition section of the gas well production dynamic curve will appear flat or concave before the boundary reaction section, and it is easily mistaken as the radial flow order. In combination with field examples, the fitting of pressure recovery test curves under 2 permeability field conditions is carried out respectively,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model fitting, the new model can explain the causes of the abnormal section of the well test recovery curve, and the fitting gets more actual reservoir and fracturing parameters.

【作者单位】: 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示范工程”子课题“涪陵页岩气气藏工程技术示范”(编号:2016ZX05060-002) 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考虑复杂缝网的页岩气多段压裂水平井产能半解析预测方法”(编号:GSYKY-B09-33)联合资助
【分类号】:TE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启鸿,宋子齐,谭成仟,吴少波,高兴军;利用流动单元建立渗透率模型的方法[J];新疆石油地质;2000年03期

2 佘庆东;油气层渗透率测试仪[J];国外油田工程;2004年02期

3 黄乔松,赵文杰,杨济泉,刘兵开;核磁共振渗透率模型研究与应用[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李昊;张海茹;;不同尺度渗透率评价方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5 胡昌蓬;宁正福;;室内渗透率测量方法对比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6 ;用冷抽提法测定岩样的渗透率[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60年01期

7 包根生;岩石径向渗透率的试验[J];石油地质实验文摘;1963年03期

8 尤悟祖;对“气驱水法测量岩芯渗透率的研究”一文商榷[J];石油仪器;1994年01期

9 陈遵德,郭爱华;地震数据预测渗透率问题的讨论[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年S2期

10 Jenn-TaiLiang,R.S.Seright,王佩华,肖延平;进一步研究凝胶降低水相渗透率大于降低油相渗透率的原因[J];国外油田工程;199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胡恒山;王军;;基于动电效应的岩芯渗透率实验测量[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闫国亮;孙建孟;;不同尺度下渗透率模型研究进展[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卢颖忠;李铭;刘福利;昌庆珍;;大庆油田渗透率分布特征研究[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常莉;谢馥励;张玉君;王克协;;利用声偶极测井资料求取各向异性储层衰减与渗透率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徐鹏;郁伯铭;;Kozeny-Carman常数的分形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梁艳霞;宁中华;曹海涛;郭海斌;;肇州油田测井解释渗透率技术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许孝凯;范宜仁;陈雪莲;;低孔低渗储层斯通利波反演渗透率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倪小明;高保彬;杨艳辉;;渗透率与煤层气垂直井采收率关系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9 杨权一;刘福平;杨长春;刘立峰;卓磊;;三维非均匀不稳定渗流方程的自适应网格粗化算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苟燕;稠油油藏n蛄骰硌芯考翱⒎绞接叛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3年

2 王岩峰;三维非均匀多孔介质中单相流动的有限分析数值格式[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Anne Nyatichi Omambia;[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闻濒;多孔介质中稠油结焦特性及其渗流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李飞洋;弱凝胶调堵体系有效封堵半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3 顾保祥;渤海某油田渗透率研究及油藏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曹峰;锥台径向流渗流模型的建立和两向渗透率解释技术[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5 唐守琴;油层润湿性和相渗透率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6 隋彦芬;萨尔图油田高台子油层二元驱(聚合物/表活剂)和聚表剂驱可行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余高华;文33块沙三上储层评价及注采调整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崔啸龙;大庆油田萨南二、三区大孔道识别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9 王凤升;萨南油田南二区大孔道识别技术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10 徐炳涛;杏南树岗油田南部葡Ⅰ组油层低效循环带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1793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793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b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