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油气跨断层侧向运移评价方法——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史各庄鼻状构造带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25 00:05

  本文选题:渤海湾盆地 + 冀中坳陷 ; 参考:《石油勘探与开发》2017年06期


【摘要】:为定量研究油气跨断层侧向运移的可能性及发生部位,利用双井Knipe图解法识别反向断层和顺向断层上、下盘地层砂-砂并置部位及并置模式,结合试油区域断层侧向封闭油气下限法,建立1套油气跨断层侧向运移部位定量评价方法。将该定量评价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史各庄鼻状构造带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和二段(简称沙一段、沙二段),确定断层上、下盘地层砂-砂并置部位及沙一段和沙二段的断层泥比率(SGR)下限值分别为26%和29%,由此厘定出油气跨断层侧向运移的发生部位。通过分析沙一段和沙二段的油气分布特征及沙一段4口井含氮化合物的变化趋势,与油气跨断层侧向运移可能发生部位的定量评价结果一致,初步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Abstract]:In order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the possibility and occurrence position of lateral migration of oil and gas across faults, the Knipe diagram method of dual wells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sand sand and sand parallel position and the parallel model of the downboard formation on the reverse fault and forward fault. A set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lateral migration of oil and gas across faults is establish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lower limit method of lateral sealing of oil and gas in oil testing area.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first and secon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of Paleogene in the Wenan slope of Baxian depression in the Bohai Bay Basin. The lower limit of sand-sand juxtaposition and fault gouge ratio (SGR)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s 26% and 29, respectively, and the location of lateral migration of oil and gas across faults is determined. By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il and gas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and the trend of nitrogen-bearing compounds in 4 wells of the first member of Shayi formation,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possible location of lateral migration of oil and gas across faults,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is preliminarily verified.
【作者单位】: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东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2154,41602154,41572127)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07003-003,2016ZX05006-005)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2015D-5006-0103)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永强,崔永胜;重论“上生下储”与“侧向运移”[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年03期

2 ;迪纳利断层系的板块动力学问题[J];地质地球化学;1981年05期

3 高如曾;;用地震动力学信息寻找微小断层的尝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8年04期

4 郭玲宣;微小断层的解释[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4年03期

5 蔡德所,张继春,刘浩吾;长江三峡地区断层分布特征的分形研究[J];中国三峡建设;1996年04期

6 周学年;罗伍;;李嘴孜矿小断层分布规律[J];科技促进发展;2010年S1期

7 平贵东;付晓飞;胡才志;;多边断层研究现状[J];地学前缘;2010年04期

8 杨杰;陈新民;沈建;;断层断裂过程的数值模拟[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9期

9 时振梁;朱传镇;;新西兰阿尔派恩断层和地震(综述)[J];国际地震动态;1982年08期

10 李时毓;施树江;;对太原盆地活动性断层分析[J];勘察科学技术;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周学年;罗伍;;李嘴孜矿小断层分布规律[A];2010年度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一)·地质专业[C];2010年

2 陈端新;吴时国;孙启良;马玉波;;多边形断层为通道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沈海超;程远方;王京印;赵益忠;张建国;;断层扰动下地应力场三维有限元约束优化反演[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立宽;罗晓容;宋国奇;郝雪峰;邱桂强;宋成鹏;雷裕红;向立宏;刘克奇;解玉宝;;油气运移过程中断层启闭性的量化表征参数评价[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油气资源研究室[C];2014年

5 王晓丽;刘菁华;王祝文;;断层上方第四纪覆盖层中氡气迁移方式的计算机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杜建军;渭河盆地东南缘主要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及灾害效应[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6年

2 张丽芬;不同因素对于断层动力学破裂过程复杂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卓燕群;断层亚失稳阶段变形场时空演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5年

4 邓虎成;断层共生裂缝系统的发育规律及分布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胡峰;非平面断层与等效平面断层的破裂动力学及辐射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王亚民;乌尔逊凹陷断层垂向封闭性时空演化及与油气关系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7 崔殿;准噶尔盆地克夏断裂带成岩作用对断层输导性能的影响[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郭玲莉;断层失稳滑动瞬态过程的实验观测与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费先明;基于GPS数据与PCAIM模型的断层运动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吴镇禹;大庆萨尔图油田南三区西部断层成因机制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王首帅;呼和湖地区构造解释及构造演化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4 侯甫;东辛永3断块低级序断层特征及分布模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5 吕晗;扶余/松原—肇东断层南段地震危险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7年

6 田宇;川西坳陷东坡断层特征及其对天然气运聚的控制作用研究[D];长江大学;2017年

7 云龙;拐折断层变形过程中物理场演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8 许俊峰;垦利油田低序级断层描述及提高采收率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和平;有限单元法在跨断层水准变化机理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0年

10 韩双;低序级断层的地震精细描述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本文编号:17988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7988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3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