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湖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模式及稳产、高产主控因素——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为例
本文选题:柴达木盆地 + 咸化湖盆 ; 参考:《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5期
【摘要】:基于岩心观察和系统的微观岩石学和结构学特征研究,探究了英西地区渐新统的储集层特征、油气富集模式及稳产、高产主控因素:(1)目的层岩性以湖相碳酸盐岩为主,可分为盐间和盐下两套地层,盐间广泛发育厚盐层,以石盐为主,盐下零星发育薄盐层,以硬石膏为主;(2)咸化条件下沉积的这套细粒的湖相碳酸盐岩,既是品质最好的烃源岩,又发育白云岩"甜点"储集层,具有自生自储特征(上部盐层因具有很高的毛管突破压力和塑性特征而具有很强的封盖能力,且盐下应力集中造缝),其多因素的良好匹配形成了盐下油气规模富集的有利区;(3)基质晶间孔的发育程度控制着油气藏的规模和稳产,微裂缝的发育程度控制着油气藏的富集和高产。这一研究成果对深入研究英西E_3~2盐下油气的分布规律和下一步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ore observation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microscopic petrology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il and gas enrichment model and stable production of the Oligocene in Yingxi area are studied. The lithology of the target layer is dominated by lacustrine carbonate rock. This set of fine-grained lacustrine carbonate rocks deposited under salt conditions is the best source rock. The dolomite "dessert" reservoir is also developed,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generation and self-storage (the upper salt bed has strong sealing ability due to its high capillary breakthrough pressure and plastic characteristics. Moreover, the good matching of many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subsalt stress concentrated fracture formation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a favorable area of oil and gas scale enrichment under salt, I. e., the development of matrix intergranular pores, which controls the scale and stable production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fractures controls the enrichment and high yield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This research resul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under E3C salt and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deployment.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
【基金】:国家油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6ZX05003006) 中国石油重大科技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1E-03)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M.J.Le Bas ,王奎仁;碳酸盐岩岩浆[J];地质地球化学;1982年07期
2 许怀先,蒲秀刚,韩德馨;碳酸盐岩中烃源的识别——以西藏措勤盆地碳酸盐岩为例[J];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3 徐则民,黄润秋,唐正光,费维水;中国南方碳酸盐岩上覆红土形成机制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05年04期
4 韩贵琳,刘丛强;贵州喀斯特地区河流的研究——碳酸盐岩溶解控制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5 杨瑞东;朱立军;魏怀瑞;王伟;鲍淼;张晓东;刘玲;;贵阳地区碳酸盐岩岩系成土方式及其特征[J];地球与环境;2007年03期
6 张虎权;卫平生;潘建国;孙东;王宏斌;;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J];岩性油气藏;2010年02期
7 ;《古地理学报》刊登的与碳酸盐岩有关文章题录[J];古地理学报;2011年05期
8 韩永刚;唐龙逊;熊驰愿;濮瑞;李平;陈述良;李永保;;化学-质量法碳酸盐岩定量分析技术及应用[J];录井工程;2011年04期
9 何金先;张晓丽;王兆夺;段毅;;铜仁地区陡山沱期盖帽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地质找矿论丛;2013年03期
10 胡继贤;;四川小凉山地区岩溶发育与碳酸盐岩成份的关系[J];四川地质学报;198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阳兵;王世杰;罗光杰;;碳酸盐岩成土作用及其上覆土层成因的讨论[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2 卢耀如;张凤娥;;硫酸盐岩与碳酸盐岩复合岩溶发育机理与工程效应研究[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3 吕修祥;金之钧;;碳酸盐岩油气田分布规律[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4 刘宝明;金庆焕;夏斌;;南中国海中新世碳酸盐岩的含油气意义[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5 夏宗清;颜丙宏;;碳酸盐岩漏层受控压力堵漏工艺的研究与实践[A];第十四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郭宏伟;张研;宋建勇;李劲松;贾志坤;;基于有限元法的碳酸盐岩强散射介质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黄捍东;罗群;林娟华;刘洪昌;万云强;;碳酸盐岩岩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建南地区龙驹坝构造为例[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撼霆;吴时国;;东沙海区深水碳酸盐岩的发育与地震识别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佟宏鹏;陈多福;;日喀则弧前盆地冷泉碳酸盐岩的沉积组构及碳同位素特征——我国古代甲烷冷泉的发现[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广旭;吴时国;;南海北部碳酸盐岩地球物理特征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秦丽娟 唐铭;科技“慧眼”洞悉碳酸盐岩[N];中国石油报;2012年
2 吴莉;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原油产量逾千万吨[N];中国能源报;2014年
3 记者 马永;碳酸盐岩物探技术走进塔里木[N];中国石油报;2010年
4 魏艳;技术创新破解世界级难题[N];中国矿业报;2011年
5 杜治利;我国西部碳酸盐岩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丰硕[N];中国能源报;2014年
6 姚秋明 邓道静;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获新成果[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江其勤 王金艳;碳酸盐岩烃源岩研究有望获进展[N];中国石化报;2011年
8 易蓉蓉;马永生:碳酸盐岩油气的探索者[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9 孙希利 蒋琳琳;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这样获得的[N];科技日报;2011年
10 彭冬梅;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伶;滨里海盆地东缘复杂碳酸盐岩微裂缝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胡晓兰;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颗粒滩沉积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周刚;塔南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吴其林;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碳酸盐岩礁滩储层特征及预测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何德涛;古亚洲洋俯冲引起的壳—幔作用与沉积碳酸盐岩地幔再循环[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6 赵彦彦;皖南新元古界蓝田组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周琦;黔东新元古代南华纪早期冷泉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锰矿的控矿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8 邓兴梁;塔里木盆地塔中油气田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司马立强;碳酸盐岩缝—洞性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5年
10 王京;碳酸盐岩裂缝型油藏多元信息综合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峰;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惠州地区珠江组碳酸盐岩下段沉积微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浩;藏南岗巴地区冷泉碳酸盐岩的生物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邹艳娥;广西碧水岩流域岩石化学风化过程的碳汇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吴燕芹;西藏日喀则地区冷泉碳酸盐岩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李英雷;宜宾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碳酸盐岩微相与生物演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李华;碳酸盐岩油气储层测井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7 何燕;辽河雷家地区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储层研究及目标优选[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8 朱博;贵州织金地区金西剖面P-T界线附近地层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9 张红剑;不同时代碳酸盐岩中砷含量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10 龙建喜;黔东地区南沱冰期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D];贵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09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809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