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坝建筑结构控渗流单元划分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本文选题:夹层遮挡性 + 夹层岩性 ; 参考:《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6年01期
【摘要】:为了识别油田高含水期、3次采油阶段曲流河点坝砂体内部剩余油富集区,利用密闭取心井岩心及密集开发井测井资料,采用岩心观察、测井曲线交汇分析、建筑结构解剖等方法,对夹层遮挡性及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微电位回返最低值和微梯度回返率作为夹层岩性判别标准;以夹层相邻砂体含油饱和度差对比值划分夹层遮挡性;以夹层遮挡性划分点坝砂体内部渗流单元.结果表明:夹层遮挡性分为4种类型,识别符合率达72%;渗流单元以完全阻流型夹层为界,平均由2~3个侧积体构成,其间以强限流型夹层相隔;点坝砂体内部剩余油分布受控于渗流单元,主要富集在未被钻遇的渗流单元中上部,渗流单元内部相邻夹层间砂体驱油效率受夹层遮挡性影响,呈高极差或低级差的正韵律,以此为挖潜点坝砂体内部剩余油奠定基础.
[Abstract]: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remaining oil accumulation areas in the sand body of the meandering river point dam in the high water-cut stage of oil field, the core observation and log curve intersection analysis are used by using the core data of the closed coring wells and the dense development wells. The occlusion of interlayer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oil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structural anatomy and so on. The minimum return value of micropotential and the return rate of microgradient are used as the criteria for distinguishing intercalation lithology, the interlayer occlusion is divided by the contrast value of oil satur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adjacent sand bodies of intercalation, and the seepage units in the sand body of point dam are divided by interlayer occl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layer occlus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the identification coincidence rate is 72and the seepage element is composed of 2 ~ 3 lateral aggregates with a boundary of complete flow resistance intercalation, which is separated by a strong flow limiting interlayer.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in point dam sand body is controlled by seepage unit, which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part of undrilled seepage unit. The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of sand body between adjacent intercalation layers in seepage unit is affected by interlayer occlusion, showing a positive rhythm of high range difference or low grade difference. This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maining oil in the sand body of the dam.
【作者单位】: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2135)
【分类号】:TE3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尹太举,张昌民,陈程,鲁国甫,姜建伟,李庆明,刘丽娜;建立储层流动单元模型的新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年02期
2 赵小庆;鲍志东;刘宗飞;赵华;柴秋会;;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构型精细分析——以扶余油田探51区块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建伟,刘招君,董清水,何玉平,黄湘通;升平油田升132井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1期
2 苗长盛;董清水;张旗;崔大勇;许圣传;王敏雪;;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在油田老区挖潜中的应用——以吉林油田乾146区块开发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1期
3 李远光;梁杰锋;廖晶;杨冬玉;韩春林;高立建;;宝北背斜逆断层形成数值模拟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1年05期
4 陈欢庆;胡永乐;闫林;童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展[J];地球学报;2010年06期
5 石占中,吴胜和,赵士芹,马晓芬,邢维奇,郭沫贞,郑振英,刘卫林,贾玉梅;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官104断块古近系孔店组辫状河储层流动单元[J];古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6 梁宏伟;吴胜和;穆龙新;岳大力;李宇鹏;印森林;喻宸;;基准面旋回对河流相储层物性差异及声波测井影响[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7 尹太举;张昌民;张尚峰;王寿平;毛立华;;基于流动单元的储层评价及剩余油预测[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S2期
8 林波,张建良,刘辛;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S2期
9 李广超;刘大锰;车遥;;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特征及剩余油分布[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王继超;蒲仁海;;白豹地区长4+5储层流动单元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凤娟;注水开发阶段的储层评价与油水分布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曹金舟;子北油田理79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吴颜雄;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属性量化表征及其储渗单元刻画[D];吉林大学;2011年
4 谢庆宾;苏里格气田中区砂体展布和储层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张兴国;孤东油田沙河街组油藏描述与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6 田波;长堤地区下第三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与隐蔽油藏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7 李趁义;东营三角洲滑塌浊积岩形成机制与高频基准面旋回控砂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8 段贺海;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9 束青林;孤岛油田河流相储层结构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10 王起琮;安塞—子长地区延长组长1、2段沉积体系与成藏组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学萍;韦2断块精细油藏描述[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于兰;萨中开发区中区西部二次开发井网重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罗麟;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M-Y油区长_6油层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王宇威;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H-P油区长_6油层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曹竣锋;川东地区相东区块石炭系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凤莲;升132区块加密调整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7 孙伟;盘古梁长6油藏精细描述[D];西北大学;2003年
8 姜祥;永安镇地区砂砾岩沉积体系及储层流动单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9 罗中华;升平油田精细地质和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梁晓伟;丘陵油田西山窑组油藏精细描述[D];西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世忠;王一博;崔义;葛政俊;郝兰英;;油气区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建筑结构模式的建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张庆国;鲍志东;郭雅君;孙继武;何莹;;扶余油田扶余油层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于兴河;;油气储层表征与随机建模的发展历程及展望[J];地学前缘;2008年01期
4 辛治国;;河控三角洲河口坝构型分析[J];地质论评;2008年04期
5 吴胜和;李宇鹏;;储层地质建模的现状与展望[J];海相油气地质;2007年03期
6 王振奇,何贞铭,张昌民,李少华,徐龙;三角洲前缘露头储层层次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潭家河剖面为例[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李顺明;宋新民;蒋有伟;刘浪;陈能学;孙景民;李本维;;高尚堡油田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年04期
8 尹微;张明军;孔令洪;;哈萨克斯坦南土尔盖盆地A区块岩性油气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年05期
9 孙同文;吕延防;刘宗堡;付晓飞;付广;;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移与富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年06期
10 杨华;付金华;刘新社;孟培龙;;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成藏条件与勘探开发[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许春娥,赵云明,陈辉,韩小红,冯家方;储层建筑结构精细描述在马厂油田堵水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0年02期
2 ;[J];;年期
,本文编号:1814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814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