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地温
本文选题:埋藏史 + 热史 ; 参考:《地球科学进展》2017年07期
【摘要】: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下石盒子组储层为研究对象,在储层成岩作用、埋藏史与热史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动力学模型与作用模拟方法分析了该区孔隙度演化史。结果表明,中等地温场、长深埋期煤系地层内的石英砂岩类储层,成岩早期孔隙介质呈酸性而缺乏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压实损失孔隙度较大;溶蚀作用产生了一定的次生孔隙,但长深埋期、较高地温环境下溶蚀产物沉淀为更为稳定的次生石英和黏土矿物,加之含铁碳酸盐胶结物的胶结与交代,造成粒间孔隙大量封闭的同时,又充填了部分溶孔;压实损失孔隙度较大的情况下,石英次生加大的普遍发育及黏土矿物与含铁碳酸盐胶结物的充填,往往造成此类储层为低渗—超低渗储层。
[Abstract]:Based on the study of diagenesis, burial history and thermal history, the porosity evolution history in Yanan area of Ordos Basin was analyzed by means of dynamic model and action simul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medium geothermal field, quartz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coal measure strata of the long and deep buried period, the early diagenetic pore media is acidic, but the early carbonate cementation is lacking, the compaction loss is larger, and the dissolution produces certain secondary pores. However, in the long and deep burial period, the dissolution products are precipitated into more stable secondary quartz and clay minerals under higher geotemperature environment, together with the cementation and metasomatism of iron-bearing carbonate cementation, which results in a large amount of sealing of intergranular pores and filling of some dissolved pores. When the compaction loss porosity is large, the secondary increase of quartz and the filling of clay minerals with iron-bearing carbonate cement often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low-permeability and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作者单位】: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志丹采油厂;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特低渗透双重介质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编号:41102081)资助~~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将启,王宜芳;计算剥蚀厚度的优化孔隙度法:程序及应用[J];高校地质学报;2002年02期
2 李传亮;孔隙度校正缺乏理论依据[J];新疆石油地质;2003年03期
3 尚彦军,岳中琦,胡瑞林,涂新斌,王思敬;五种不同途径获取全风化花岗岩孔隙度数值对比[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年01期
4 刘福平;曹跃祖;王安玲;杨长春;;孔隙度数值反演计算[J];计算物理;2010年03期
5 周宇;魏国齐;郭和坤;;应用人工智能优化降低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误差[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6 何静;刘学伟;余振;谢城亮;李子伟;;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孔隙度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03期
7 H.舍门;S.劳克;杨学海;伊广林;;孔隙度对中子和密度仪器探测深度的影响[J];测井技术;1979年06期
8 朱春笙;煤的孔隙度与煤质的关系[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6年05期
9 范尚炯;姚爱华;;地面孔隙度压缩校正方法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0年04期
10 N.Ruhowets;王旭日;;层状储层中孔隙度和粘土体积的确定[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9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兵;唐杰;孙成禹;;双孔隙度岩石应力依赖的孔隙变形特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张佳佳;李宏兵;姚逢昌;;可变临界孔隙度模型及横波预测[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崔京钢;;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测定砂岩(视)孔隙度的方法[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冯敬英;罗建群;张革;聂勋碧;;利用岩心、测井、地震资料预测孔隙度[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谭茂金;张松扬;;全直径岩芯标定测井孔隙度方法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繁昌;曲寿利;康仁华;;用神经网络求取孔隙度[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7 张佳佳;李宏兵;姚逢昌;;多孔可变临界孔隙度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唐俊;王琪;廖朋;郝乐伟;田兵;庞国印;;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长8段砂岩储层孔隙度演化定量模拟[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C];2014年
9 刘惠芳;于吉顺;;电子显微镜图像法测定岩石的孔隙度[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宏兵;张佳佳;崔兴福;黄文锋;;由微分等效介质理论推得的干岩石模量比的解析公式[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磊磊;酸性流体参与的成岩过程中水岩化学作用及对砂岩储层孔隙度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5年
2 刘开元;孔隙—裂缝型储层预测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3 赵越超;多孔介质中CO_2与油(水)两相渗流的MRI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烨;二氧化碳封存储层影响因素分析—效果预测以及4D地震监测可行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璐娟;火成岩核磁共振影响因素分析与解释[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刘爱田;什股壕地区下石盒子组盒2+3段储层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3 杨振;青西致密油储层测井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4 贾雨婷;礁滩储层高精度孔隙度反演[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5 王鑫;辽河西部凹陷双清地区有利储集相及孔隙度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6 邢焕伟;地震数据反演孔隙度及其在地下水储量估计的应用[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4年
7 高博;压实过程中砂岩韧性岩屑的变形特征及其对孔隙度影响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叶聪聪;镇北—环县地区长6-长8油气成藏动力研究和有利目标预测[D];长江大学;2013年
9 姜亚南;机械压实作用对低孔低渗储层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4年
10 杨_g;嵩县槐树坪多金属矿床岩石物性实验与成矿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本文编号:1835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835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