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井套管内腐蚀规律模拟研究及应用
本文选题:页岩气 + 套管 ; 参考:《重庆科技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油气开发过程中,套管在使用功能和建设费用上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套管的损坏,将会对油气的正常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而腐蚀是导致套管损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油气井套管腐蚀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中国西南片区焦石坝页岩气开采区块为工程依托,在页岩气采输过程中气井套管腐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套管内腐蚀规律模拟与应用展开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采用现场挂片实验,对该环境条件下生产井用套管内腐蚀的机理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室内挂片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套管材发生CO_2腐蚀的规律研究;运用腐蚀速率预测模型和室内挂片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适用于该页岩气田套管井筒内CO_2腐蚀速率预测模型。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焦石坝区块套管生产井的页岩气组分、采出水、井身结构、套管选材、气藏压力及温度等进行了分析,为设计和实施现场挂片腐蚀实验提供了基础。确定了该页岩气组分存在不同含量的CO_2,不含H2S等有毒有害气体;初步推断CO_2是导致套管发生腐蚀的重要因素之一;采出水中所含的离子(Ca2+、Mg2+、Cl-、HCO3-、SO42-)均会给套管内腐蚀产生影响。(2)设计出一种合理可行的现场挂片腐蚀实验,并在1HF、5-1HF、5-2HF井进行了现场挂片腐蚀实验,来对气井套管腐蚀机理研究。根据试样现场挂片腐蚀的结果计算了1HF、5-1HF、5-2HF井的平均腐蚀速率。同时使用EDS、SEM分析了试样的腐蚀产物成分、腐蚀形貌,确定了该气田套管内腐蚀的机理。(3)结合工程实际,对气井用套管材发生CO_2腐蚀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室内挂片腐蚀实验主要对温度、CO_2分压、流速、Cl-浓度、HCO3-离子浓度等因素进行CO_2腐蚀规律的影响分析,确定了该页岩气田发生动态CO_2腐蚀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4)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套管井筒内CO_2腐蚀速率预测模型。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流速、Cl-浓度作用下对CO_2腐蚀速率影响的预测模型;进行室内挂片腐蚀实验模拟不同井深的套管CO_2腐蚀速率;以DWM腐蚀速率预测模型为基础,运用室内实验数据对DWM模型进行修正,并用现场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得到具有一定适用性的套管CO_2腐蚀速率预测模型。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casing has certain value in using fun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st. Casing damage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normal production of oil and gas, and corros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leading to casing damag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casing corrosion in oil and gas wells. Based on the Jiaoshiba shale gas production block in southwest China, the casing corrosion of gas wells in the process of shale gas production and transmission i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in this paper. The si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asing corrosion law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include the study of the corrosion mechanism of casing used in production wells under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indoor hanging experimen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gularity of CO_2 corrosion of casing pipes under different influence factors and establishes a prediction model of CO_2 corrosion rate suitable for casing wellbore of shale gas field by combining the corrosion rate prediction model with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1) the shale gas composition, produced water, well structure, casing material selection, gas reservoir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f casing production wells in Jiaoshiba block are analyzed, which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field test of hanging sheet corrosion.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contents of CO _ 2 and no toxic and harmful gases such as H _ 2S in the shale gas component, and it is preliminarily concluded that CO_2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leading to the corrosion of the casing. A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in situ corrosion test of hanging sheet was designed, and the corrosion mechanism of gas well casing was studied by field hanging corrosion experiment in 1HFC5-1HF- 5-2HF well. The average corrosion rate of 1HFN _ 5-1HFN _ 5-2HF well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corrosion results of the specimen in situ. At the same time, the corrosion product composition and corrosion morphology of the sample were analyzed by EDS-SEM, and the corrosion mechanism of casing in the gas field was determined. Combined wit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rrosion rate of CO_2 in gas well casing were studied in laboratory. The influence of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flow rate of HCO _ 3- ion on the corrosion of CO_2 was analyzed in the experiment of hanging sheet corrosion in the laboratory, such as the partial pressure of CO _ 2, the flow rate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HCO _ 3- ion,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study,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CO_2 corrosion rate in casing wellbore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 prediction model of CO_2 corrosion rate under the action of flow rate and Cl- concentration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corrosion rate of casing CO_2 with different well depths was simulated by indoor hanging sheet corrosion experiment, and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DWM corrosion rate was used as the basis. The DWM model is modified by indoor experimental data, and verified by field experiment data.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casing CO_2 corrosion rate is obtained.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9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页岩气开发:唤醒沉睡“宝藏”[J];经济视角(上);2008年10期
2 胡文瑞;;迎接页岩气发展的春天[J];中国石油石化;2009年11期
3 谭蓉蓉;;美国页岩气工业始于1821年[J];天然气工业;2009年05期
4 谭蓉蓉;;中国页岩气技术国际研讨会在长江大学召开[J];天然气工业;2009年05期
5 董立;;我国需要尽快开展页岩气的勘探开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2期
6 ;綦江页岩气开发项目启动[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9年09期
7 本刊编辑部;;我国研究人员发现页岩气的直接存在[J];天然气工业;2009年09期
8 李立;;中国正式实施新型能源页岩气开发[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05期
9 ;我国首个页岩气开发项目在綦江启动[J];吐哈油气;2009年03期
10 王立彬;;中国启动页岩气资源勘查[J];国外测井技术;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明;;世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面临的环境问题[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2 叶舒阳;;页岩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综合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玉芳;包书景;张宏达;葛明娜;王劲铸;孟凡洋;任收麦;;国外页岩气勘查开发进展[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吴西顺;;世界各国页岩气政策综述[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1地质科技与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研讨分会场[C];2013年
5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A];“宝塔油气”杯第四届天然气净化、液化、储运与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会暨LNG国产化新技术新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6 林斌;郭巍;赵肖冰;曹瀚升;王少华;;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概率体积法在三江盆地古生代页岩气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印兴耀;吴国忱;;页岩气储层地震评价[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蔡启宏;傅子云;;地震频率信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刘禹;王常斌;文建军;宋付权;;页岩气渗流中的力学模型分析[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13年
10 滕吉文;刘有山;;中国页岩气成藏和潜在产能与对环境的污染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巧然;中国石油储备页岩气开发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授 张金川;中国应大力开发页岩气[N];中国能源报;2009年
3 林刚;我国首个页岩气合作开发项目已实施[N];中国企业报;2009年
4 李冰 李婧婧;页岩气藏:尚待开发的处女地[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胡学萃;页岩气:有望改变我国能源格局[N];中国能源报;2009年
6 胡文瑞;页岩气:“鸡肋”变“牛排”[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8 李慧;页岩气并非亚洲首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页岩气勘探热潮席卷欧洲[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特约记者 刘楠;我国页岩气开采将从重庆起步[N];中国化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为;页岩储层特征与渗流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2 金吉能;页岩气地球物理建模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3 张宏学;页岩储层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梁顺;长壁开采区内垂直页岩气井稳定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俞杨烽;富有机质页岩多尺度结构描述及失稳机理[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6 郭晶晶;基于多重运移机制的页岩气渗流机理及试井分析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7 冯杨伟;伊宁盆地构造—热演化与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8 俞益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页岩油气富集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姜文利;华北及东北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潘磊;下扬子地区二叠系页岩储集物性及含气性地质模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龙;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余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页岩气开发战略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3 曹俊;金阳—威信地区下古生界牛蹄塘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4 白生宝;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储层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5 折文旭;页岩气藏水平井HEGF裂缝网络渗流模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6 郭文;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产能分析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7 朱炳成;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
8 韩淑乔;高过成熟阶段页岩生烃及含气量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9 苏俊;页岩气储层双侧向测井有限元正演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颜君;页岩气储层感应测井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1836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836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