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杏76区块扶余油层井网适应性评价及开发指标预测

发布时间:2018-05-04 15:10

  本文选题:低孔特低渗透油藏 + 地质建模 ; 参考:《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杏76区块扶余油层属于低孔、特低渗岩性油藏,针对其河道规模较小,连通性不好,平面砂体转化快、连通性差、单砂厚度薄等特点,采用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及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研究适于低孔、特低渗油藏的建模数模方法,在提高开发效果和指导开发调整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利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根据研究区地震解释、层位、断层、相数据等,以及油藏孔、渗、饱数据,结合油藏非均质性、相分布特征,利用相内插值技术,合理地划分流体性质及相对渗透率,最终完成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包括断层模型、构造模型、相模型、属性模型等。将地质模型导入数值模拟软件中,经参数调整完成历史拟合。总结纵向、横向剩余油分布特征,量化各小层、微相剩余油情况。截止至2016年9月,扶余油层总采油量为1.45×104t,综合采出程度为1.43%。根据纵向、横向量化结果来看,FI、FⅡ两油层组相较其他油层组来说动用程度较好,河道微相采出程度为1.75%。分别从动用特征、含水变化规律、产液变化规律、水驱特征曲线、合理注采井数比、井网控制程度及开发指标预测对比等多角度开展井网适应性分析,认为杏76试验区扶余油层井网水驱开发的适应性良好。针对该井网开展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合理注采速度等开发政策界限的研究,确定合理的注采速度等。应用数值模拟预测的方法,开展水驱开发10年及极限含水率情况下的开发指标预测。预测十年累产油量为13.89×104t,综合含水率达到92.52%,采收率达到13.73%。预测生产25年及达到极限含水率时,累产油量达到23.96×104t,综合含水率达到98%,采收率达到23.69%。
[Abstract]:Fuyu reservoir in Xing76 block belongs to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lithologic reservoir. Aiming at its small river scale, poor connectivity, fast transformation of planar sand body, poor connectivity and thin thickness of single sand, etc. By using 3D visualization geological modeling and reservoir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the mathematical modeling method suitable for low porosity and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is studied, 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effect and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adjustment. According to seismic interpretation, horizon, fault, facies data, pore, permeability and saturation data of reservoir, combined with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phas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technique of interphase interpolation is used in this paper, which is based on petrel geological modeling software, and based on seismic interpretation, horizon, fault, facies data, and reservoir pore, permeability and saturation data in the study area. The establishment of 3D geological model including fault model, tectonic model, facies model, attribute model and so on is completed by reasonably dividing the fluid properties and relative permeability. The geological model is imported into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and the historical fitting is completed by adjusting the parameter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residual oil are summarized and the residual oil in each layer and microphase is quantified. As of September 2016, the total oil production of Fuyu reservoir is 1.45 脳 10 ~ (4) t, and the comprehensive recovery degree is 1.43.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longitudinal and horizontal quantific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two reservoirs of FII FII are more productive than other reservoir groups, and the recovery degree of channel microfacies is 1.75. The adaptability analysis of well pattern is carried out from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variation law of water cut, variation law of production fluid,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water drive, reasonable ratio of injection-production well number, control degree of well pattern and prediction and comparison of development index, etc.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well pattern of Fuyu reservoir in Xing76 experimental area has good adaptability to water drive development. Aiming at the development policy limits of formation pressure maintaining level and reasonable injection-production speed, the reasonable injection-production speed is determined. Using the method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the development index predic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water drive development for 10 years and limit water cut is carried out. The predicted cumulative oil production for ten years is 13.89 脳 10 ~ (4) t, the comprehensive water cut is 92.52 ~ (2) and the recovery factor is 13.73%. The cumulative oil production is 23.96 脳 10 ~ (4) t, the comprehensive water cut is 98% and the recovery factor is 23.6990 t when the production is 25 years and the limit water cut is reached.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3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士利;高兴友;彭承文;;开发地震技术在扶余油层分支水平井地质设计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S2期

2 赵波;王革;王雪;张顺;林铁锋;;安达向斜达9井扶余油层油流的确定[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6期

3 付广;刘美薇;;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油成藏的控制[J];沉积学报;2010年01期

4 屈振国;;提高葡南扶余油层动用程度技术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11期

5 张微;;扶余油田扶余油层与杨大城子油层分层开采试验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8期

6 常淑云,李树臣,侯敏;大庆长垣中部扶余油层潜力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年04期

7 黄德利;姜洪福;曹海涛;范彩匣;;肇州油田扶余油层优质储层概率分布[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6期

8 刘磊;刘风卫;刘继文;;松辽盆地南部红岗北扶余油层小层划分与对比[J];科技信息;2010年20期

9 肖超;吕鹏贤;张洪峰;王桂娟;杨东;;查干湖地区扶余油层产能预测方法研究[J];油气井测试;2010年04期

10 陈博;李占东;单丹丹;李吉;;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扶余油层主河道预测及其油气意义[J];价值工程;2012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前华;杨正明;徐轩;田文博;张亚蒲;;较均质特低渗透砂岩平板大模型井网适应性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杨龙;李世辉;王改娥;袁国伟;贾剑波;贾晓伟;;靖安油田大路沟二区长6油藏井网适应性研究[A];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宁夏第五届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张卫华;姚运生;李家明;梅建昌;;三峡井网地下流体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A];2007年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摘要集[C];2007年

4 郑伟;姜汉桥;陈民锋;涂兴万;马佳;;水平井井网渗流场分析及井间距的确定[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田文博;杨正明;徐轩;肖前华;滕起;;特低渗透油藏矩形井网有效驱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朱维耀;王志平;;不同井型矢量井网产能计算新方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张卫华;王秋良;李井冈;罗俊秋;郭熙枝;;三峡井网水位潮汐差异与含水层参数关系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8 刘磊;李彦录;罗军;郭锦利;袁国伟;张军;;低渗透油藏综合量化评价井网适应性的探讨[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九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陈华;张建娜;于博;樊辉;阮金凤;王新星;阎娜;;姬塬油田长6油藏水平井立体井网开发技术的应用[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九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王高强;耿辉景;邵晓岩;郭西锋;侯景涛;张战雨;刘玉峰;马宏伟;;吴起地区致密油效益建产技术研究[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魏宪成;肇州油田扶余油层产能工程投产[N];中国石油报;2006年

2 刘祥飞;大庆地震预测技术在扶余油层获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5年

3 记者 立春;地震预测技术在扶余油层取得重大突破[N];大庆日报;2005年

4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余虹娜;大庆油田水平段最长井固井成功[N];中国石油报;2011年

5 杜志清 本报记者 王敬;科技引擎助力外围油田持续稳产[N];黑龙江日报;2011年

6 特约记者 孙国华 通讯员 刘贞喜;全市地下水盐动态监测井网检查完成[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7 本报记者 姚仕文 本报特约记者 刘安岐 冯金有;挑战极限勇者胜[N];中国石油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穆广田;“通吃”油层深挖潜[N];中国石油报;2010年

9 姜化明 高爱霞;胜利东辛井网优化成稳产法宝[N];中国石化报;2004年

10 邹水平;稳定东部:井网治理事半功倍[N];中国石化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鑫;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州401区块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刘云燕;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3 刘宗堡;三肇凹陷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4 张雷;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5 康德权;肇州油田州201区块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周永炳;齐家油田扶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及有效开发配套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7 杨庆杰;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油气成藏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8 李延平;大庆油田州201区块扶余油层精细地层格架与沉积微相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毕艳昌;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1年

10 汪佳;凹陷区浅水三角洲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微相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猛;松辽盆地北部昌德地区扶余油层精细沉积相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李鑫;大庆长垣南部敖南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淑晶;肇源南长47井区油水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任欢颂;朝44南区扶余油层井震结合构造精细刻画[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陈素凤;大安油田扶余油层次生孔隙发育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王佳慧;临江地区扶余油层精细建模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7 周浩;储层预测技术在吉林油田中央坳陷区扶余油层中的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8 郝泽翰;大安油田扶余油层沉积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9 翟雪;大安油田扶余油层裂缝发育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10 许玲玉;高台子油田扶余油层精细构造解释[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434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8434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8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