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四环聚异戊二烯类化合物:中国东部断陷湖盆新分子化石

发布时间:2018-05-06 04:41

  本文选题:四环聚异戊二烯类化合物(TPP) + 生物标志物 ; 参考:《沉积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渤海湾盆地海域断陷湖盆歧口凹陷古近系烃源岩及原油样品中,检测出丰富的四环聚异戊二烯类化合物。四环聚异戊二烯类化合物(C_(30)TPP)具有两个异构体,能有效地区分渤海湾盆地海域歧口凹陷沙三段(Es_3)烃源岩和沙一段(Es_1)烃源岩形成的混源原油,是湖相原油的油源对比研究中的新分子化石。四环聚异戊二烯类化合物与水体盐度之间有密切关系,沉积环境水体盐度越高,其丰度越高。随热演化程度增大,原油的四环聚异戊二烯类化合物(TPP)丰度逐渐降低。四环聚异戊二烯类化合物(TPP)具有湖相有机质输入的很强专属性,可用于判识湖相原油研究,在研究湖相沉积环境有机质的油源对比、沉积环境及热演化规律中具有重要地质—地球化学意义。
[Abstract]:Rich tetracyclic polyisoprene compounds were detected in Paleogene source rocks and crude oil samples of Qikou depression in Bohai Bay basin. The Tetracyclic polyisoprene compound CIM 30 (TPP) has two isomers, which can effectively distinguish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Sha formation in Qikou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and the mixed source oil formed by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first member of the sand. It is a new molecular fossil in oil source correlation study of lacustrine crude oil.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tracyclic polyisoprene compounds and water salinity, and the higher the salinity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e higher its abundanc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rmal evolution degree, the abundance of tetracyclic polyisoprene compounds (TPPs) of crude oil decreases gradually. Tetracyclic polyisoprene (TPP) has the strong specificity of lacustrine organic matter input, which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oil source of lacustrine oil, and to study the oil source comparison of organic matter in lacustrin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thermal evolution have important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中海油研究总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6ZX05024-002)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勘探综合研究项目(2012-KT-11,2013-KT-09-05)~~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玉红,李嘉诚,林强,黄宝琛;环氧化反式-1,4-聚异戊二烯与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性能比较[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张正文;高反式-1,4-聚异戊二烯在高速节能轮胎中的应用[J];今日科技;2000年11期

3 韦春;乳液加氢过程聚异戊二烯结构的变化[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4 李大珍,孙晓日,顾江楠,余尚先;聚异戊二烯橡胶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5 黄骏廉,于同隐;二苯甲酮敏化的3,4-聚异戊二烯光交联反应的能量传递机理[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6 黄骏廉,于同隐;二苯甲酮敏化的3,4-聚异戊二烯光交联反应的非环化非降解过程研究[J];应用科学学报;1988年03期

7 邢宏龙;马妍;何亮;杜永;周桂娥;;聚异戊二烯/丙烯腈基织物涂层在8~14μm波段的红外低发射率[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1年12期

8 韦春;二烯类橡胶的乳液加氢研究[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9 方世壁;;杜仲胶的研究与开发[J];科学新闻;1999年31期

10 李琳;余尚先;苏翠华;顾江楠;朱桂云;;1,4-聚异戊二烯环化过程中红外光谱分析与监控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付强;姚臻;曹X;;无溶剂聚异戊二烯原位颗粒化技术[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冯玉红;李嘉诚;黄宝琛;宋景社;;环氧化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性能与应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葛建宁;毕吉福;董为民;任慧娟;姜连升;张学全;;3,4-聚异戊二烯的合成和性能[A];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谢德民;孙菁;;~(13)C-NMR研究3,4-聚异戊二烯的序列结构[A];第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5 姚薇;邵华锋;黄宝琛;;原位聚合合成3,4-及反式聚异戊二烯[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6 陈骁鸿;裘祖文;孙伯勤;周子南;王佛松;;铁催化体系合成的3,4/顺1.4聚异戊二烯的~(13)C-NMR[A];第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7 邹发生;董侠;韩志超;;剪切场下聚丁二烯/聚异戊二烯共混物的相分离机理研究[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贾翔宇;蔡洪光;代全权;毕吉福;张学全;;邻苯二甲酸钕·DMSO配合物的合成及双烯烃高顺式选择性聚合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任月庆;新型合成异戊橡胶的反应增塑、接枝改性及其结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李家洲;高产辅酶Q_(10)工程菌的构建及发酵工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芙蓉;负载钛催化剂溶液法合成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条件优化与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2 罗章;基于反式-1,4-聚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的设计与合成[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3 李欣;星形梳状超支化聚异戊二烯的合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鹏;反式-1,,4和3,4-聚异戊二烯复合异戊橡胶的合成[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5 刘争男;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氯化改性[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6 王曙光;钛系催化剂合成顺-1,4-聚异戊二烯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7年

7 王潇;反式-1,4-聚异戊二烯/天然橡胶并用胶的阻尼与低温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8 冯小玲;阴离子聚合制备高顺式聚异戊二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李倩倩;液体聚异戊二烯的合成工艺与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10 何波;交联聚苯乙烯—聚异戊二烯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增强丁苯橡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508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8508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d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