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庄区块煤层气地质特征及产能分析
本文选题:樊庄区块 + 地质特征 ; 参考:《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论文基于研究区基础地质资料及实际生产数据,通过理论分析、实验测试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对研究区煤层气生产规律及产能控制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目标煤层3#煤位于山西组。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研究区不同构造发育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根据测井曲线的构造煤识别结果表明,研究区以过渡型结构煤发育为主,构造煤厚度在区域上表现出“东厚西薄”的特征。通过对研究区3#煤储层基本参数的研究及成藏特征的认识,确定了研究区煤层气藏具有资源潜力巨大、成藏过程复杂、储层低渗-低压、保存条件良好的特征。基于185口煤层气井的产能特征,探究了产能与各地质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煤层气产能受临储压力比、含气量、煤层埋深、地应力、构造部位及研究区构造复杂程度等因素的制约,使得煤层气产能在区域上表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煤层气井产能递减特征研究表明,煤层气含气量越大,煤层气井稳产持续时间越长,开始下降的时间越晚;一般当采出程度大于30%时,气井产能开始下降,随采出程度增高,产能下降率越大;储层压力是影响产能的重要原因,根据生产过程中不同时间范围内压降漏斗的传播距离及速度的模拟结果,将煤层气生产曲线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储层能量高,煤层气产出动力足,加之为开采初期,资源丰度高,煤层气产出呈快速上升阶段;第二阶段压降漏斗变化不明显,压力传播缓慢,储层能量降低,煤层气产出动力下降,为产能迅速降低阶段;第三阶段储层压降漏斗变化特征基本稳定,由资源丰度的降低而导致煤层气产能以新的下降率持续走低,为采出程度影响产能降低阶段。根据对煤层气产能影响因素的认识,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含气量、平均砂比、孔隙度、总液量、煤厚、煤层埋深、构造曲率及节理密度对煤层气产能影响的权重,通过结合研究区产能资料及灰色关联方法所确定的关联度,计算了研究区煤层气单井产能的加权值,从而实现了区域上煤层气开发效果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樊庄区块不同区域煤层气开发效果差异性明显,整体上呈现出“西优东差,南优北差”的格局,开发效果最优区位于区块南部,高产井分布在此,单井平均日产气量主要介于1000~6000m~3/d之间,平均2300m~3/d。
[Abstract]: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basic geological data and actual production data of the study area , the paper studies the production rules of coal bed gas and the factors of productivity control by theoretical analysis , experiment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al bed methane production in the study area is characterized by a large resource potential , complex reservoir process , low permeability , low pressure and good preservation condition .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al bed gas productivity ,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ductivity of coal bed gas . The weighted values of gas content , average sand ratio , porosity , total liquid volume , coal thickness , coal seam depth , structural curvature and joint density on coal bed gas productivity are determined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陆武,孙茂远;中国煤层气藏的特殊性及其开发技术要求[J];天然气工业;2001年06期
2 杨陆武,孙茂远,胡爱梅,潘军;适合中国煤层气藏特点的开发技术[J];石油学报;2002年04期
3 朱志敏;杨春;沈冰;崔洪庆;;煤层气及煤层气系统的概念和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6期
4 才思斯;许浩;汤达祯;赵俊龙;彭己君;孟金落;于明杰;;水力封堵型煤层气藏类型及地质意义[J];中国煤层气;2011年02期
5 张文昭;煤层气──我国未经开发的能源[J];特种油气藏;1996年03期
6 查尔斯 R·纳尔逊,蓝晓梅;煤层气藏储量分析方法的评价[J];中国煤层气;1999年01期
7 王生维,段连秀,张明,陈钟惠;煤层气藏分析的参数与流程[J];地球科学;2000年06期
8 饶孟余,冯三利;煤、气一体化开采煤层气方法的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2年01期
9 欧成华,李士伦,杜建芬,邓奎;煤层气吸附机理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孙斌,王宪花,陈彩虹,张继东;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地区煤层气分布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彦龙;;煤层气参数测试及其意义[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2 刘炎昊;张苗;刘传喜;;河南省煤层气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前景评价[A];瓦斯地质研究进展2013[C];2013年
3 张文忠;周尚忠;孟尚志;赵军;莫日和;;山西省柳林区块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对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影响[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潘一山;唐巨鹏;李成全;石强;;煤层气渗流的核磁共振成像试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赵靖舟;时保宏;;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富集单元及其特征[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陈振宏;王一兵;张亚蒲;王宪花;杨焦生;;煤层气藏储层研究的新方法[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孟艳军;汤达祯;许浩;曲英杰;张文忠;刘一楠;;煤层气解吸阶段划分理论的建立与应用[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李俊乾;刘大锰;姚艳斌;蔡益栋;张百忍;;郑庄区块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及开发前景分析[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亚蒲;杨正明;鲜保安;;煤层气开采发展趋势及其增产技术[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10 赵孟军;宋岩;苏现波;柳少波;秦胜飞;洪峰;;煤层气聚气历史研究及其地质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启孝;商业开发为煤层气建设提速[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马军;压裂技术成功应用于煤层气开采[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孙利民;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推动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N];科技日报;2009年
4 记者 宋时飞;首条跨省煤层气输送管道项目批准建设[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程宇婕;十年再造一个“煤层气大庆”[N];中国能源报;2011年
6 潘伟尔;煤层气开发利用为何难成“气候”?[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7 通讯员 黄延兵;渤海钻四首口煤层气藏评价井交井[N];中国石油报;2009年
8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莲莲;“西气东输”工程 山西搭乘西部大开发快车的站台[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9 张怀发邋马军;煤层气二氧化碳压裂技术取得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巧然;“煤海穿针”让低渗煤层“扬眉吐气”[N];中国石油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燕燕;煤系多层叠置含水系统及煤层气合排水源判识[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周s,
本文编号:1858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858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