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渤海海域沙南凹陷沙二段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11 10:04

  本文选题:沙二段 + 成岩作用 ; 参考:《地质科技情报》2017年04期


【摘要】:通过对沙南凹陷沙二段砂岩储层的93件岩心样品的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电子探针等测试分析资料综合分析,认为目的层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现今该套储层的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期A亚期。该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包括混合型孔隙和次生孔隙,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是控制其物性的关键因素。其中,胶结作用是储层物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溶解作用发育阶段形成的次生溶蚀和混合型的扩大粒间溶孔对改善沙二段砂岩储层储集性能起到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虽然研究区沙二段埋深可超过3 000m,但压实作用对储集物性的影响相对明显较弱。
[Abstract]:The lithology of the target reservoir is mainly composed of lithic feldspathic sandstone and feldspathic sandston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test data of 93 core samples of the sandstone reservoir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Shahejie, Shannan Sag, such as thin slice of rock, thin slice of cast body and electron probe. The diagenetic stage of this set of reservoirs is in substage A of middle diagenetic stage. The reservoir pore type mainly includes mixed pore and secondary pore. Cementation and dissolution are the key factors to control its physical properties. Among them, cement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ecrease of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secondary dissolution formed in the developing stage of dissolution and the mixed expansion of intergranular dissolved pores play a positive and construc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reservoir performance of the sandstone reservoir in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sand reservoir. Although the buried depth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sand in the study area can exceed 3 000 m, the effect of compaction on the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is relatively weak.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近海富烃凹陷优选与有利勘探方向预测”(2016ZX05024-002)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石文龙;李慧勇;茆利;胡贺伟;步少峰;;沙南凹陷西洼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勘探区带[J];断块油气田;2015年02期

2 李宏义;吴克强;刘丽芳;王春红;陈建华;林青;;沙南凹陷构造演化的“跷跷板”效应与油气评价新认识[J];中国海上油气;2011年04期

3 祝彦贺;刘丽芳;吴克强;李宏义;;渤海湾盆地沙南凹陷曹妃甸14-5区沙河街组砂体成因分析[J];海洋石油;2010年04期

4 邹才能;陶士振;周慧;张响响;何东博;周川闽;王岚;王雪松;李富恒;朱如凯;罗平;袁选俊;徐春春;杨华;;成岩相的形成、分类与定量评价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年05期

5 陈永峤,于兴河,周新桂,刘计国,陈占坤,张守鹏;东营凹陷各构造区带下第三系成岩演化与次生孔隙发育规律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年01期

6 陈纯芳,赵澄林,李会军;板桥和歧北凹陷沙河街组深层碎屑岩储层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刚;杨海风;冯冲;邓辉;;渤海海域沙南凹陷沙二段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J];地质科技情报;2017年04期

2 杨悦舒;刘洛夫;徐正建;邵明礼;贾可心;窦文超;万青青;刘晓翔;宋兴沛;郭楚媛;;松辽盆地南部德惠断陷下白垩统营城组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3 王桂成;李育;王钟远;李少卓;第凯翔;;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二段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7年02期

4 闫建平;梁强;耿斌;赖富强;温丹妮;汪宙峰;;低渗透砂岩微孔特征与孔隙结构类型的关系——以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段为例[J];岩性油气藏;2017年03期

5 滕建彬;;流体—岩石化学作用控制的成岩相划分与评价——以江家店—瓦屋地区沙三段下亚段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7年03期

6 周文浩;;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西部二叠系生烃演化特征[J];断块油气田;2017年03期

7 桂红;李松泽;胡望水;熊运斌;彭安钰;;超低渗致密储层成岩相特征及其对产能控制作用——以麻黄山西区块长8油组油藏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13期

8 胡芸冰;屈红军;杨欢;赵冲;;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山1段成岩相发育规律及其对物性的控制[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7年02期

9 刘洪平;骆杨;赵彦超;陈召佑;穆国栋;;致密砂岩气层中成岩相对岩电特征的影响[J];地球科学;2017年04期

10 徐文礼;刘冉;文华国;靳军;郑荣才;李云;于景维;;准噶尔盆地阜北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成岩作用及成岩相[J];地质通报;2017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文龙;张志强;彭文绪;王保全;郭涛;;渤海西部沙垒田凸起东段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年02期

2 石文龙;魏刚;鲁凤婷;祝春荣;;石臼坨凸起南斜坡区古近系成藏规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2年06期

3 石文龙;赖维成;魏刚;郭涛;王军;;渤海428构造围斜坡区构造—岩性油气藏成藏规律与勘探潜力分析[J];中国石油勘探;2012年02期

4 李宏义;吴克强;刘丽芳;王春红;陈建华;林青;;沙南凹陷构造演化的“跷跷板”效应与油气评价新认识[J];中国海上油气;2011年04期

5 赵贤正;金凤鸣;王权;韩春元;康如坤;;陆相断陷盆地洼槽聚油理论及其应用——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和二连盆地为例[J];石油学报;2011年01期

6 祝彦贺;刘丽芳;吴克强;李宏义;;渤海湾盆地沙南凹陷曹妃甸14-5区沙河街组砂体成因分析[J];海洋石油;2010年04期

7 于舒杰;徐大光;康冶;陈鹏;吴翠莲;;断陷盆地油气运移主要输导体系及其与油气分布关系[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吕大炜;李增学;刘海燕;郭建斌;刘彬彬;孟召磊;;华北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及其层序地层响应[J];中国地质;2009年05期

9 姜丽娜;邹华耀;;郯庐断裂带渤中-渤南段新构造运动期断层活动与油气运聚[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4期

10 周心怀;牛成民;滕长宇;;环渤中地区新构造运动期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冬生;乔东生;周俊杰;;北大港北坡“三相”结合预测沙二段储层[J];特种油气藏;2009年05期

2 姚益民;;济阳坳陷的沙二段及其相关的不整合面[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8年03期

3 刘群明;陈开远;李小平;吕明胜;方明;;歧口凹陷沙二段精细层序地层划分[J];特种油气藏;2008年05期

4 国景星;王静;;高含水开采阶段储层精细划分与对比——以东营凹陷梁11断块沙二段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年06期

5 吴明荣;李英涛;曲志鹏;;梁家楼—小营地区沙二段三角洲沉积再认识[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年05期

6 孙杰;张世奇;魏垂高;孙耀庭;刘金华;;东营凹陷现河庄油田沙二段储层精细划分与对比[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9期

7 徐刚;国梁;;大王北洼陷沙二段成藏模式探讨[J];断块油气田;2008年04期

8 房新娜,苏永进,蒋有录,陈炳申;东营凹陷梁北地区沙二段油气成藏特征[J];断块油气田;2002年02期

9 姜正龙;邓宏文;林会喜;王林;;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应用——以济阳坳陷桩西地区沙二段为例[J];现代地质;2009年05期

10 王志杰;;东营凹陷小营油田沙二段砂体尖灭线地震描述技术[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邓运华;李建平;;渤中25-1油田勘探评价过程中地质认识的突破[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三——“十五”地质行业重大找矿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常玲;勇闯“深水区” 专啃“硬骨头”[N];中国石化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路顺行;大王北地区沙二段高频层序与滩坝储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恒东;辽河油田牛74块沙二段构造特征研究及有利储层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2 李晨;牛74区块沙二段沉积微相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鲁超;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二段沉积体系分析与砂体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4 刘媛;桩西油田桩45-1断块沙二段储层精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齐晓冀;大王庄油田大8块沙二段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6 亚东菊;利津油田利32块沙二段沉积学研究与储层地质建模[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周鹏;渤南洼陷沙二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8 赵国军;临盘油田大芦家沙二段沉积相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9 韩敏;车镇地区沙二段砂体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10 桂宝玲;渤海湾盆地桩西地区沙二段古地貌恢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1873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873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6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