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水中微生物对安塞低渗透储层的伤害评价
本文选题:低渗透油藏 + 污水回注 ; 参考:《油田化学》2017年01期
【摘要】:为了改善安塞油田低渗透储层的注水开发效果、确定注入水中微生物限制指标,系统研究了腐生菌(TGB)、硫酸盐还原菌(SRB)和铁细菌(IB)对储层的伤害情况。研究表明:这3类菌在安塞油田注入水中普遍存在,其中TGB和SRB的菌浓均为1.1×10~4个/mL,而IB的菌浓为7.0×10~3个/mL,它们可以在安塞油藏水环境中稳定存在,有危害扩大化的潜在性;三类菌的等效球体半径处于0.377~0.766μm之间,与低渗透岩心的0.46倍孔喉半径相当,容易形成稳定的架桥堵塞;流动实验表明,SRB对储层的伤害性最大,菌浓应严格控制在10~1个/mL范围内,而TGB和IB的菌浓也应当限制在10~2个/mL范围内。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ater injection development effect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in Ansai Oilfield and determine the microorganism limitation index in injected water, the damage to reservoir caused by the bacteria such as TGBG, SRB and IBB we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three kinds of bacteria are commonly found in the injected water of Ansai Oilfield, in which the bacterial concentrations of TGB and SRB are 1.1 脳 10 ~ 4 / mL, while the concentration of IB is 7.0 脳 10 ~ 3 / mL. They can exist stably in Ansai reservoir water environment and have the potential of harming expansion. The equivalent sphere radius of the three kinds of bacteria is between 0.377and 0.766 渭 m, which is equal to 0.46 times of the pore throat radius of the low permeability core, and it is easy to form stable bridge blockage, the flow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e SRB is the most harmful to the reservoir, and the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should be strictly controlled in the range of 10 ~ 1 / mL. The concentration of TGB and IB should be limited to 10 ~ 2 / mL.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三次采油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微生物采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3AA064402) 中石油重大科技专项“华北油田上产稳产800万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2014E-3507)
【分类号】:TE35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莉涛;廖广志;刘卫东;孟智强;凌浩川;张春华;;安塞低渗透油藏注入水中悬浮油滴堵塞规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年12期
2 罗莉涛;萧汉敏;刘卫东;孙灵辉;李继业;苟斐斐;;安塞低渗透油藏回注水中悬浮颗粒堵塞规律[J];科技导报;2014年15期
3 孙丽丽;侯吉瑞;赵凤兰;张钧溢;梁涛;;苏丹油田注水伤害及对策研究[J];油田化学;2011年02期
4 唐洪明;黎菁;何保生;李玉光;王珊;赵峰;;旅大10-1油田含聚污水回注对储层损害研究[J];油田化学;2011年02期
5 王芳;张春生;肖梦华;李莉;赵恩璋;;安塞油田王窑地区长6_1~1储层物性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1年03期
6 李国军;闫新智;张炜;田靖;;陕北浅层低渗油田污水处理剂筛选及应用探讨[J];西北地质;2011年02期
7 王宁宁;孙灵辉;萧汉敏;李洋;;榆树林油田注入水悬浮颗粒浓度与粒径的确定[J];油田化学;2010年01期
8 何国健;杨旭;;油田注水系统中细菌危害和控制研究[J];能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9 朱怀江;刘强;沈平平;罗健辉;杨静波;刘玉章;;聚合物分子尺寸与油藏孔喉的配伍性[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5期
10 王志刚,尹先清,彭松水,张光明,王光东;纯化油田注入水中细菌堵塞岩心实验研究[J];油田化学;200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文静;延长油田东部地区油层伤害与防护[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2 杨平;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云云;罗莉涛;刘先贵;刘卫东;杨正明;;聚合物凝胶调剖剂配方优选及性能评价[J];科技导报;2017年08期
2 毕永强;俞理;黄立信;伊丽娜;马婧;丛拯民;;注入水中微生物对安塞低渗透储层的伤害评价[J];油田化学;2017年01期
3 付美龙;龚波涛;胡泽文;舒雪琴;刘传宗;;真35断块储层渗透率与KY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匹配性研究[J];油田化学;2016年04期
4 刘哲宇;李宜强;王晓光;楼仁贵;余昭艳;田坤;;三元复合驱组分协同作用规律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5 王馨竹;陈小凯;;悬浮凝胶颗粒调驱剂研究与现场试验[J];当代化工;2016年11期
6 娄清香;陈素萍;关丹;;液相色谱法测定油井采出液中HPAM浓度的制约因素[J];油田化学;2016年03期
7 李国新;;聚合物分子量与储层孔喉半径适应性实验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2016年S1期
8 唐洪明;张亚琦;王俊杰;王晓光;陈玉琨;王珠峰;;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砂砾岩油藏聚合物驱实验评价[J];新疆石油地质;2016年05期
9 张旭东;陈科;何伟;张铜耀;陈毅雯;;渤海西部海域某区块油田注水过程储层伤害机理[J];中国石油勘探;2016年04期
10 张杰;杨怀军;曹伟佳;苏鑫;卢祥国;;高凝高黏高盐均质油藏聚/表二元复合驱合理黏度比——以大港孔南地区储层条件为例[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6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岳耀东;龙虎泡油田高台子组地质建模及开发方案调整设计[D];吉林大学;2016年
2 高芳;杨19区延9油藏稳产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申金伟;阜东超低渗储层压裂液适应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于娟;低渗储层流体微观渗流模型建立及影响因素[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5 高静;超低渗油气藏用微乳液的研究与表征[D];天津科技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勇;郑奎;曹俊锋;张仁燕;;特低渗油田注水开发技术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03期
2 董霞;郑荣才;吴蕾;陈仁金;杨锐;李凤杰;;土库曼斯坦萨曼杰佩气田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J];岩性油气藏;2010年02期
3 张富贵;刘家铎;孟万斌;;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0年01期
4 王进财;冯如进;樊太亮;王宏语;侯伟;沈武显;刘振兴;;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储层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5期
5 袁敏;;污水回注对地层损害程度实验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09期
6 张路崎;陈恭洋;;白豹—坪庄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成岩作用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年01期
7 宋永亭;杜春安;王新;袁长忠;苏俊杰;;采油污水回用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9年01期
8 侯丽平;景岷嘉;邓军;;江汉新沟嘴组油藏注入水水质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8年04期
9 曲春霞;杨秋莲;刘登飞;刘旭;李爱琴;崔攀峰;;长庆油田延长组特低渗透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8年02期
10 李海涛;王永清;谭灿;;砂岩储层清水和污水混注对储层损害的实验评价[J];石油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闫丽丽;大港油田重点产能区块的完井油层保护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2 胡志明;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甲顺;;循环冷却水中微生物引起的危害及其控制[J];石油化工;1989年02期
2 李家齐;周锦;;紫外线控制循环冷却水中微生物的研究[J];化肥工业;1983年06期
3 刘正祥;李力;路西春;李晓玲;刘娜;冉继华;邢颜超;余元伦;史清海;;乌鲁木齐市地表水水源地水中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年05期
4 张平;;浅析水中微生物检验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15期
5 汤云木;常育;石晶;;浅析水中微生物对水质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科技风;2010年20期
6 李宝明;;地震后灾区生活用水中微生物抽样检测报告[J];安全;2008年07期
7 祝美云;李厚强;;纯净水中微生物的控制[J];食品科技;2007年05期
8 张利;玛丽亚;;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指标及微量元素超标对人体危害的探讨[J];地方病通报;2007年04期
9 郑耀通,林奇英,谢联辉;氯与金属离子协同杀灭水中微生物的效果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4年03期
10 骆文静,侯悦,胡艳冰,张文清,张进,高双斌;铜银离子协同游离氯灭活水中微生物的实验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阮国洪;;水环境中微生物的研究进展[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王秋华;吴耀国;;地下水中微生物生存的影响因素[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刘红斌;马军;刘国昌;苏建勇;王济虎;;EDI去除水中微生物的初步实验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8年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论坛论文集[C];2008年
,本文编号:18777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877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