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成藏模式和规律
本文选题:大中型油田 + 成藏模式 ; 参考:《中国海上油气》2016年03期
【摘要】: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已发现大中型油田31个,且有9个是亿吨级油田。结合前人认识,总结这31个大中型油田的成藏模式和规律,对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的持续发现,确保储量增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表明,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具有凸起披覆型、走滑反转型、凹中隆披覆型、陡坡断块型和缓坡断鼻型等5种主要成藏模式,且具有独特的成藏规律:紧邻(潜在)富烃凹陷是形成大中型油田的必要条件;优越储盖组合是形成大中型油田的保障;活动断裂带特别是郯庐断裂带是大中型油田形成的有利聚集区带;晚期成藏中"时-空-源"成藏条件的耦合是形成大中型油田的关键。
[Abstract]:31 large and medium-sized oilfield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Bohai sea area of the Bohai Bay Basin, and 9 are billions of ton oil field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evious knowledge, the reservoir forming patterns and rules of these 31 large and medium-sized oilfields are summarized, which have important guidance for the continuous discovery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oilfields in Bohai sea area and the increase of reserve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large and medium oil fields in the Bohai sea area have a large scale. 5 major reservoir forming modes, such as protruding and drape type, strike slip reverse transformation, concave middle uplift type, steep slope fault block type and gentle slope broken nose type, ar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large and medium oil fields; the superior reservoir and cover combination is the guarantee for the formation of large and medium oil fields, and the active fault zone is especially the Tanlu fault zone. It is a favorable accumulation zone formed by large and medium-sized oil fields. The coupling of "time air source"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 in lat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s the key to the formation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oil fields.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渤海海域大中型油气田地质特征(编号:2011ZX05023-006-002)”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文明,,孟广武;渤海海域地震活动的预测与分析[J];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2 姚伟捷;;救救渤海[J];科学新闻;2002年07期
3 张小林;渤海海域海水、沉积物中铅、镉、汞、砷污染调查[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1年03期
4 王俊勤,刘育丰,吕悦军,彭燕菊,沙海军;渤海海域及邻区地震活动环境分析[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2003年02期
5 倪云;渤海海域船舶防污设备铅封的可行性[J];交通环保;2004年06期
6 舟彤;;中海油在渤海海域获得两中型油气发现[J];中外能源;2009年04期
7 ;我国在渤海海域发现新油气可日产原油1900桶[J];油气地球物理;2009年04期
8 龚再升;渤海海域将成为我国东部石油稳产的重要基地[J];石油科技论坛;2000年04期
9 王修林,邓宁宁,李克强,石晓勇,祝陈坚,韩秀荣,张传松,王磊;渤海海域夏季石油烃污染状况及其环境容量估算[J];海洋环境科学;2004年04期
10 张云;李雪铭;张建丽;景昕蒂;;渤海海域重点产业围填海发展结构与模式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永华;;烃源条件对渤海海域天然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的新认识[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吴姗姗;刘容子;齐连明;梁湘波;;渤海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3 运倩茹;沈琴;;渤海海域主要油气藏油源、充注与运移的地球化学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姜培海;徐长贵;杨波;;渤海海域油气勘探历史回顾与其重要意义[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5 张棣;徐兴平;王言哲;蒋文春;于舰;;沉垫自升式平台渤海深水区作业可行性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6 田立新;;地球物理技术在渤海海域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左银辉;邱楠生;;渤海海域热史及烃源灶演化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文志刚;唐友军;徐耀辉;李浮萍;别旭伟;;渤海海域中西部地区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气源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李宁;张庆河;;渤海海域表层硝酸盐含量变化分析[A];第九届全国河口海岸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任福安;殷佩海;;渤海海域船舶及相关作业的污染源调查[A];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2000年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湖;渤海海域绿色航运政策研究课题通过评审[N];中国船舶报;2005年
2 通讯员 张春昌;“实施渤海海域绿色航运政策研究”通过评审[N];中国水运报;2005年
3 记者 林钺峰 实习记者 陈宗瑞;有效整合增强渤海海域管理服务能力[N];边防警察报;2008年
4 安蓓 张艺;渤海海域获油气发现[N];中国化工报;2009年
5 记者 安蓓 张艺;中国发现渤海海域新油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6 周志全 付强;泛渤海海域实现通信网络全面覆盖[N];人民邮电;2004年
7 安蓓 张艺;中国海油在渤海海域获得两个油气发现[N];中国石化报;2009年
8 特约记者 贾全欣;我国在渤海海域发现油气田群[N];中国改革报;2007年
9 孟雨;渤海是油库[N];中国矿业报;2000年
10 王敬东;渤海海域建立船污应急联动机制[N];中国交通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修鹏;渤海海域水色遥感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季有俊;渤海海域泥沙输运对季节性因素及地形变化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支鹏遥;主动源OBS探测及地壳结构成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t
本文编号:1895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895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