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含蜡原油乳状液凝胶结构裂降行为模型

发布时间:2018-05-26 01:19

  本文选题:含蜡原油 + 乳状液 ; 参考:《油气储运》2017年01期


【摘要】:在常温或深海低温条件下,含蜡原油与水形成的W/O型乳状液易发生胶凝,容易对管道再启动安全性造成威胁。基于含蜡原油乳状液凝胶复杂的流变行为,分别探讨黏塑性和黏弹性两类含蜡原油触变模型对其乳状液凝胶的适用性。通过对比目前常用于含蜡原油的4种黏塑性触变模型,以及近期发展的黏弹性触变模型,筛选出能够准确描述乳状液凝胶加载后整个流变响应过程的模型。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发现,滕厚兴提出的黏弹性触变模型对包括屈服前蠕变和屈服后裂降的整个过程的描述最准确;在黏塑性触变模型中,滕厚兴提出的黏塑性模型对屈服点后裂降过程的描述结果偏差最小,而传统的Houska黏塑性模型对乳状液凝胶裂降过程的描述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于该模型的速率方程与实际裂降过程不符。由于黏塑性触变模型无法描述屈服点之前的黏弹性响应,因此推荐采用滕厚兴的黏弹性触变模型进行管道再启动计算。
[Abstract]:Under the conditions of room temperature or deep sea low temperature, the W / O emulsion formed by waxy crude oil and water is prone to gelling, which threatens the safety of pipeline restart. Based on the complex rheological behavior of waxy crude oil emulsion gel, the applicability of thixotropic models of viscoplastic and viscoelastic waxy crude oil to its emulsion hydrogel was discussed. By comparing four kinds of viscoplastic thixotropic models commonly used in waxy crude oil and viscoelastic thixotropic models developed recently, a model which can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whole rheological response process of emulsion hydrogel after loading is selected. By fitting the experimental data, it is found that the viscoelastic thixotropic model proposed by Teng Houxing is the most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including the creep before yield and the crack drop after yield, and in the viscoplastic thixotropic model, The viscoplastic model proposed by Teng Houxing has the smallest deviation in describing the process of fracture drop after yield point, while the traditional Houska model is not effective in describing the process of fracture drop of emulsion hydrogel.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rate equation of the model does not agree with the actual crack drop process. Because viscoplastic thixotropic model can not describe the viscoelastic response before yield point, Teng Houxing's viscoelastic thixotropic model is recommended for pipeline restart calcul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管道输送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城市油气输配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油气储运安全重点实验室/青岛市环海油气储运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深水环境下易凝高黏原油-天然气输送系统流动保障基础问题研究”,51134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含蜡原油常温输送机理及流动改性方法研究”,51534007
【分类号】:TE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冲,严大凡;含蜡原油热处理管输工艺的研究[J];华东石油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2 蔡均猛,张国忠,邢晓凯,骆建武;含蜡原油管道蜡沉积研究进展[J];油气储运;2002年11期

3 高新楼,况明;含蜡原油管道最低允许进站温度的确定[J];油气储运;2002年11期

4 黄启玉,李立,范传宝,刘忠勇;剪切弥散对含蜡原油蜡沉积的影响[J];油气储运;2002年12期

5 许康,张劲军;管输含蜡原油黏度的不确定性及概率分布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6 许康,张劲军,尚孟平,李群海,苗玉忠;含蜡原油管道停输再启动的安全性问题[J];油气储运;2004年11期

7 侯磊,张劲军;含蜡原油低温粘弹性研究的现状与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8 李传宪,路庆良;含蜡原油胶凝特性的研究[J];油气储运;2005年02期

9 田华;敬加强;敬灵机;熊小琴;路平;;不同测试条件对含蜡原油流变特性的影响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王晓梅;艾慕阳;;利用生产数据确定管输含蜡原油的粘温关系[J];油气储运;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磊;张劲军;齐世明;;胶凝含蜡原油屈服特性的实验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2 李传宪;;胶凝含蜡原油的流变力学特征[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李鸿英;张劲军;凌霄;黄启玉;林小飞;贾邦龙;李宇光;;西部原油管道加剂改性输送含蜡原油管输模拟试验研究[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贾邦龙;张劲军;;含蜡原油结构恢复特性研究[A];流变学进展(2012)——第十一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聂向荣;杨胜来;;存在相变的含蜡原油在油藏中的多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张劲军;滕厚兴;;含蜡原油的黏弹-触变行为[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张冬敏;姜保良;王帅;苗青;李建廷;王玉彬;胡森;;纳米微粒对含蜡原油流变特性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滕厚兴;张劲军;;一个新的含蜡原油黏塑性触变模型[A];流变学进展(2012)——第十一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李鸿英;宋超凡;王蕾;孙广宇;;含蜡原油凝点温度附近的屈服特性研究[A];中国流变学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10 黄树新;陈鑫;鲁传敬;侯磊;范毓润;;一种含蜡原油的非牛顿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蒲红宇;含蜡原油触变性规律及模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2 林名桢;非牛顿含蜡原油溶胶与凝胶相互转化过程特性与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贾永英;埋地含蜡原油管道运行及停输再启动过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4 闵希华;含蜡原油管道加剂运行优化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傲江;微波频率对含蜡原油流变性影响规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石竟成;大庆喇嘛甸油田含蜡原油流变特性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陈旭;基于参数量化表征的W/O型含蜡原油乳状液配制及流变特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4 苏文坤;含蜡原油管道输送过程的全(火用)流组成与(火用)损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5 张丽萍;含蜡原油微观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冯星星;含蜡原油管道优化运行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7 马勇;胶凝含蜡原油结构的形成与破坏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8 王栋;含蜡原油流变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9 严宏东;热含蜡原油管道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10 尹曹勇;含蜡原油的流变性和湍流场中油水乳液液滴破碎及其粒径分布[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35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935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5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