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物源”精细刻画方法与应用——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为例
本文选题:动态物源 + 层序地层学 ; 参考:《岩性油气藏》2017年04期
【摘要】:随着岩性圈闭勘探的深入,常规物源分析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油气勘探的需求。根据"动态物源"概念,建立了精细刻画"动态物源"系统的研究方法,丰富了物源分析方法体系。该方法从层序界面识别、体系域划分等层序地层学研究入手,结合压实校正、古水深校正等条件的约束,利用地层定量回剥技术恢复不同体系域沉积初期的古地貌,并通过刻画各体系域沉积初期物源区的面积来判断物源供给量的相对大小,从而达到预测储层发育位置的目的。该方法在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东南部的陵一段进行了应用,发现该区域在低位体系域时期发育面积较大的局部物源,它所提供的砂体,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扇三角洲岩性圈闭,该圈闭成藏条件较好,有望成为崖南凹陷岩性圈闭勘探突破的目标。
[Abstract]:With the deep exploration of lithologic traps, the conventional source analysis method has not been 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dynamic physical source", a study method for the fine depiction of "dynamic material source"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which enriches the system of material source analysis. This method begins with sequence stratigraphic study, such as sequence identification, system domain division and so on. With the constraints of compaction correction and correction of ancient water depth, the paleoggeomorphology in the early stages of deposition in different system domains is restored by using the stratigraphic quantitative peeling technique, and the relative size of the source supply is judged by portraying the area of the initial source area of the depositional areas of the system domains, thus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predicting the location of the reservoir development. The first section of mausoleum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depression was appli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gion developed a large area of local source during the low system domain. The sand body provided by it formed a large scale fan delta lithologic trap. The trap has good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 and it is expected to be the target of lithologic trap breakthrough in the cliff South depression.
【作者单位】: 中海油研究总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国近海富烃凹陷优选与有利勘探方向预测”(编号:2016ZX05024-002)资助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畅松;夏庆龙;施和生;周心怀;;地貌演化、源-汇过程与盆地分析[J];地学前缘;2015年01期
2 谢玉洪;;南海北部自营深水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及其启示[J];天然气工业;2014年10期
3 黄保家;王振峰;梁刚;;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天然气来源及运聚模式[J];中国海上油气;2014年05期
4 赵东娜;朱筱敏;林金成;董艳蕾;杨朝强;王庆帅;;南海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古近系陵水组海陆过渡带沉积特征及演化[J];古地理学报;2014年03期
5 蔡国富;邵磊;乔培军;梁建设;;琼东南盆地古近纪海侵及沉积环境演化[J];石油学报;2013年S2期
6 尚鲁宁;吕大炜;李增学;张训华;张功成;;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崖城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3年05期
7 魏然;李红阳;于斌;蔡来星;王起龙;;沉积盆地物源体系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J];岩性油气藏;2013年03期
8 杨仁超;李进步;樊爱萍;宗敏;张涛;;陆源沉积岩物源分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沉积学报;2013年01期
9 廖计华;王华;肖军;李俊良;严德天;李国良;夏存银;李彦丽;任桂媛;;琼东南盆地古近纪幕式裂陷及构造、层序和沉积的综合响应过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康波;解习农;杜学斌;宋国奇;田姗姗;简晓玲;;基于滨线轨迹的古水深定量计算新方法——以古近系沙三中段东营三角洲为例[J];沉积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蔡佳;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古地貌恢复及其对层序样式和沉积特征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姜海健;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流沙港组层序地层与有利区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锋;张字龙;刘红旭;李平;李亚锋;;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县地区侏罗系直罗组古地貌及其对铀成矿的影响[J];古地理学报;2017年04期
2 武爱俊;徐建永;滕彬彬;肖伶俐;康波;李凡异;印斌浩;;“动态物源”精细刻画方法与应用——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为例[J];岩性油气藏;2017年04期
3 徐长贵;杜晓峰;;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理论工业化应用初探——以渤海海域为例[J];中国海上油气;2017年04期
4 杜晓峰;加东辉;王启明;宋章强;;盆内局部物源体系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渤海海域古近系为例[J];中国海上油气;2017年04期
5 刘豪;田立新;周心怀;牛成民;;断陷湖盆坡折体系与剥蚀沉积响应——以黄河口凹陷古近系为例[J];中国海上油气;2017年04期
6 王启明;黄晓波;宛良伟;王改卫;徐伟;;石臼坨凸起东倾末端沙一、二段汇聚体系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J];中国海上油气;2017年04期
7 李顺利;朱筱敏;李慧勇;刘强虎;石文龙;;源-汇系统要素定量表征及耦合模式——以沙垒田凸起与沙南凹陷沙河街组为例[J];中国海上油气;2017年04期
8 张迎朝;徐新德;甘军;朱继田;郭潇潇;何小胡;;琼东南盆地深水大气田地质特征、成藏模式及勘探方向研究[J];地质学报;2017年07期
9 宿赛;胡明毅;蔡全升;邓庆杰;;双物源下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沉积砂体展布及演化规律——以尚家—太平川地区泉三段为例[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10 李学杰;王大伟;吴时国;王微微;刘刚;;三沙海底峡谷识别与地貌特征分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任金锋;琼东南盆地陆架边缘斜坡地形的定量演化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2 兰青;南海扩张及华南沿海地貌和系演化:来自台湾新生代地层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3 康波;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沉降—热演化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4 胡修权;涪陵地区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储层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5 杨振;西沙海区晚新生代碳酸盐台地发育演化及构造控制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6 杜同军;琼东南盆地层序地层和深水区沉积充填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侯伟;辽河滩海东部古近系层序—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其制约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晓唐;北部湾盆地中南部迈陈凹陷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
2 李禹辉;吐哈盆地台南凹陷东南地区二叠系沉积微相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芦刚;林畅松;刘景彦;杜晓峰;常艳艳;宋章强;曹胜;;辽西凹陷沙河街组低凸起带物源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2 王振峰;甘华军;王华;任金锋;刘小龙;;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层序地层特征及烃源岩分布预测[J];中国海上油气;2014年01期
3 赵霞飞;胡东风;张闻林;张银德;唐波;林杭杰;;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潮控河口湾与潮控三角洲沉积[J];地质学报;2013年11期
4 李友强;李珂;;蒙古国宗巴音凹陷三维区下白垩统沉积相[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3年02期
5 孙铭赫;程璐;田继军;;古城油田泌123和泌124区块核三段Ⅳ砂组沉积微相[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3年02期
6 能源;吴景富;漆家福;张功成;何玉;陈玮常;;南海北部深水区新生代盆地三层结构及其构造演化[J];地质学报;2013年03期
7 王军;宋明水;姜素华;郭铮;;哈密坳陷三叠系层序地层与沉积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3年01期
8 刘海燕;吕大炜;李增学;郑雪;史长营;左修伟;高丽华;;琼东南盆地构造演化与含煤沉积作用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9 廖计华;王华;孙志鹏;张道军;肖军;孙鸣;李彦丽;任桂媛;罗青;梅宾博;汪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长昌凹陷构造演化及其对层序样式的控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8期
10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deepwater basin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2年2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于俊峰;济阳坳陷中生代断层活动及油气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2 柳成志;齐家—古龙地区葡萄花油层层序特征及隐蔽油气藏预测[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3 赵忠新;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侏罗系层序构成样式及对构造活动的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4 李绪宣;琼东南盆地构造动力学演化及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明;李俊良;姜涛;田姗姗;张成;解习农;;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形态及成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4期
2 刘见宝;孙珍;刘彦宾;赵中贤;王章稳;;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研究现状及展望[J];海洋地质前沿;2012年04期
3 贺超;龙根元;吴世敏;;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因子计算及其伸展模式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2年02期
4 何云龙;解习农;李俊良;张成;张建新;;琼东南盆地东西部块体流沉积内部结构特征的差异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年01期
5 廖静;徐海春;;气测综合曲线分析法在南海琼东南盆地的应用[J];录井工程;2013年03期
6 肖军;王华;姜华;吕学菊;岳勇;;琼东南盆地第三系低位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7 佟殿君;任建业;雷超;阳怀忠;尹新义;;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岩石圈伸展模式及其对裂后期沉降的控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8 何云龙;解习农;李俊良;张成;苏明;;琼东南盆地陆坡体系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2期
9 张恒超;张功成;王振华;何玉平;;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实践[J];海洋石油;2011年04期
10 王丽君;李强;刘爱群;严恒;;琼东南盆地井震平均速度误差分析及校正[J];地质学刊;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新兵;王家林;陈冰;;南海西北部琼东南盆地基底结构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树林;;四分量地震在琼东南盆地应用的可行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叶瑛;吴能友;邬黛黛;张平萍;季珊珊;董海良;;琼东南盆地甲烷微渗漏的地质与地质微生物记录[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施小斌;蒋海燕;徐行;杨军;于传海;杨小秋;;琼东南盆地的地热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地热:从地表到深部论文集[C];2014年
5 张中杰;刘一峰;张素芳;范蔚茗;陈林;;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深度依赖性及其动力学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6 于鹏;王家林;钟慧智;陈冰;;琼东南盆地基底结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李维新;邓启才;张文;秦瑞宝;;琼东南盆地西区岩石物理和地震响应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宋洋;赵长煜;张功成;宋海斌;单竞男;陈林;;南海北部珠江口与琼东南盆地构造-热模拟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9 肖军;王华;刘军;陈少平;姜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勘探方向选择[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吴哲;杨风丽;吴建勋;;琼东南盆地深部构造特征的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江其勤;琼东南盆地油气资源完成评价研究[N];中国石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何云龙;琼东南盆地陆坡区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2 杜同军;琼东南盆地层序地层和深水区沉积充填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康波;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沉降—热演化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4 李绪宣;琼东南盆地构造动力学演化及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5 蔡佳;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古地貌恢复及其对层序样式和沉积特征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6 翟普强;琼东南盆地泄压带特征及其与天然气成藏耦合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7 赵必强;琼东南盆地天然气运聚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8 胡忠良;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和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9 朱四新;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低幅构造速度研究与PSDM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居云;琼东南盆地北部坳陷带构造演化及其对煤系烃源岩的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刘晓锋;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沉积古环境和物源演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彭江英;重力异常导数在琼东南盆地构造识别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4 尹新义;琼东南盆地断裂组合样式及其变形机制模拟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5 陈宏言;琼东南盆地区域地层格架建立及油气成藏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王力;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世早中期沉积特征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7 吴敬武;琼东南盆地南部凹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D];浙江大学;2008年
8 李娜;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渐新世以来沉积古环境及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赵小庆;琼东南盆地目的层成岩作用研究与有利储层预测[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10 陈奎;琼东南盆地油气目标地层沉积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47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947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