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珠江口盆地岩性油气藏类型及形成条件——以惠西南地区中新统珠江组为例

发布时间:2018-05-29 14:02

  本文选题:珠江口盆地 + 惠州凹陷 ; 参考:《海相油气地质》2017年02期


【摘要】: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新近系珠江组发育古珠江三角洲前缘的连续型尖灭砂体和受波浪或潮流等改造再沉积的独立型尖灭砂体。根据研究区珠江组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实践,综合砂体类型与构造背景,把珠江组岩性油气藏分为3类:上倾尖灭型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在东沙隆起区侧翼的鼻状构造带;背斜-上倾尖灭复合型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在凹陷内部的古潜山构造带;断层-上倾尖灭复合型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在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构造带以及由倾向相反的正断层所夹持的凸起带。珠江组岩性油气藏为下生上储型,古近系文昌组提供了充足的油源,有利的构造背景和由断层、不整合面、渗透性砂岩及构造脊联合形成的油气垂向、横向运移路径是岩性油气藏成藏的重要条件。
[Abstract]:The Neogene Pearl River form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developed a continuous sharp sand extinguishing body in the front edge of the paleo-Pearl River Delta and an independent desilting body redeposited by waves or tidal currents. According to the exploration practice of lithologic reservoirs of Zhujiang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the lithologic reservoirs of Zhujiang formation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the updip pinnacle type lithologic reservoir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nose structure belt of the flank of Dongsha uplift area; The anticline-updip pinnacle compound lithologic reservoir i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paleo-buried hill structural zone in the sag, the fault-updip pinnacle compound lithologic reservoir, It i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reverse traction structural belt of the downplane of the fault and the protruding zone held by the normal fault with the opposite tendency. The lithologic reservoirs of the Zhujiang formation are of lower generation and upper reservoir type. The Wenchang formation of the Paleogene provides sufficient oil source, favorable tectonic background and vertical direction of oil and gas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faults, unconformities, permeable sandstone and structural ridges. The lateral migration path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reservoir formation in lithologic reservoirs.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基金】:“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南海东部海域勘探新领域及关键技术”(编号:2016ZX05024-004)部分成果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岩性油气藏》参考文献著录要求[J];岩性油气藏;2007年01期

2 ;《岩性油气藏》第一届编委会会议纪要[J];岩性油气藏;2007年02期

3 ;《岩性油气藏》第一届编委会会议纪要[J];岩性油气藏;2007年03期

4 ;《岩性油气藏》期刊被收录信息[J];岩性油气藏;2012年04期

5 ;《岩性油气藏》期刊被收录信息[J];岩性油气藏;2012年05期

6 ;《岩性油气藏》期刊被收录信息[J];岩性油气藏;2013年04期

7 ;《岩性油气藏》来稿须知[J];岩性油气藏;2007年02期

8 ;《岩性油气藏》来稿须知[J];岩性油气藏;2007年04期

9 ;《岩性油气藏》第一届编委会会议纪要[J];岩性油气藏;2007年04期

10 ;《岩性油气藏》期刊简介[J];岩性油气藏;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西文;;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的几项关键技术[A];油气地球物理实用新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毛俊莉;马志红;;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在东部凹陷北部地区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管叶君;陈道宏;刘振彪;刘后发;;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在大庆油田岩性油气藏开发中的应用实例[A];地球物理与中国建设——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文集[C];1997年

4 刘锐娥;;鄂尔多斯盆地岩性油气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杨占龙;陈启林;张虎权;郭精义;;胜北洼陷J——K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分析[A];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论文专集[C];2005年

6 赵宗举;李宇平;吴兴宁;陈学时;俞广;贺训云;;塔中地区奥陶系特大型岩性油气藏勘探区带[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唐勇;孔玉华;齐雪峰;崔炳富;;准噶尔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与方向[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牛聪;刘志斌;张益明;何峰;张文;温书亮;王志红;;X26区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与油气检测技术与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刘枫;准噶尔盆地发现整体连片岩性油气藏群[N];中国矿业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宋杰;科研:加快勘探节奏的推动力[N];中国石油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焕弟;岩性油气藏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2 李杏莉;岩性油气藏地震预测技术与地震沉积学分析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郭精义;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生界岩性油气藏类型、分布及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吕锡敏;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王斌婷;酒泉盆地石大凹陷岩性油气藏识别及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陈启林;盐湖盆地沉积特征与岩性油气藏勘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许书堂;东濮凹陷岩性油气藏分布规律及目标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王宏波;柴达木盆地北缘冲断带第三系沉积特征与岩性油气藏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9 常象春;临南洼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江;乌尔逊凹陷南部层序地层格架及岩性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雄进;南海北部宽缓大陆架双坡折带下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模式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2 杨丽;岩性油气藏地质地震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白涛;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岩性油气藏地质特征与富集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江凡;南堡凹陷古近系岩性油气藏地震识别与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庞凌云;临南洼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含油性定量评价及预测[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6 杨得路;济阳坳陷沙四上—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分布与沉积、沉降及构造的关系[D];西北大学;2013年

7 郝涛;前进构造带沙四段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51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951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1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