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L油田隔夹层地球物理特征及识别
本文选题:隔夹层 + 地球物理特征 ; 参考:《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7年01期
【摘要】:隔夹层是油藏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隔夹层研究多侧重于单井的岩心、测井识别和井间的随机模拟,很少采用地球物理方法预测井间的隔夹层分布。立足于渤海L油田实际条件,从隔夹层的地球物理特征分析入手,开展隔夹层弹性参数识别研究,优化地震道集资料,采用叠前直接反演研究成果开展井间隔夹层分布规律预测,完成了该油田明化镇组下段三套隔夹层(组)的平面分布预测,为渤海L油田地质模型建立、开发井网优化给出了可靠的研究成果。基于隔夹层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方法,能够实现隔夹层井间分布规律研究,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为类似油藏的隔夹层研究提供了良好借鉴。
[Abstract]:Intercal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intercalation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core of single well, logging identification and random simulation between wells, and few geophysical methods are used to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layer between wells. Based on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Bohai L oilfield and the analysis of ge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calati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elastic parameters of intercalation is carried out, and the seismic gather data are optimized. The prediction of interval intercalation distribution law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results of direct prestack inversion, and the plane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of three sets of separated interlayers (formation) in the lower member of Minghuazhen formation is completed, which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eological model of Bohai L oilfield. The development well pattern optimization has given the reliable research result. The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ge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calation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interwell distribution law and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prediction results. It provides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intercalation in similar reservoirs.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
【基金】:中海石油有限公司科技重大项目“海上稠油油藏热采物模及数模研究”(YXKY-2013-TJ-02)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梓媛;潘懋;师永民;董越;;塔里木盆地东河1油藏滨岸砂岩隔夹层识别及空间展布[J];石油学报;2015年08期
2 叶端南;印兴耀;王璞;吴国忱;;砂泥岩储层岩石物理交会模板构建[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2期
3 张雨晴;王晖;范廷恩;刘振坤;王宗俊;;海上S油田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夹层识别与表征[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5年01期
4 许万坤;张风义;刘小鸿;王大为;吴婷婷;;渤海LD油田厚层块状特稠油油藏开发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5年01期
5 黄捍东;王彦超;郭飞;刘承汉;;基于佐普里兹方程的高精度叠前反演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年05期
6 张卫卫;;利用叠前反演技术规避地震振幅异常陷阱[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01期
7 仲岩磊;;隔夹层在稠油蒸汽吞吐热采中的意义[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8 周改英;李敬功;刘小梅;余杰;李薇;张霞;;海上厚砂体油气藏内隔夹层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年01期
9 徐胜峰;李勇根;李勇根;曹宏;姚逢昌;;地震岩石物理研究概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2期
10 罗南;罗钰涵;郑红;;陈堡油田K_2t_1~3油藏隔夹层分布对开发效果的影响[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明;颜承志;张卫卫;刘军;郑彦鹏;支鹏遥;;OBS技术在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储层含气性识别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年04期
2 任超群;李文红;孔令辉;张鹏;宋智聪;;夹层性质对厚层底水油藏水驱规律的影响[J];石油化工应用;2017年06期
3 安洁;徐庆;刘西雷;梁金萍;牛丽娟;王玉环;;稠油油藏地质建模的方法应用[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4 居字龙;唐辉;刘伟新;朱义东;田腾飞;毛园;;泥岩标志层在海陆过渡沉积环境地层对比中的应用——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A油田古近系为例[J];海相油气地质;2017年02期
5 董政;李熙盛;侯月明;;珠江口盆地陆丰A构造文昌组文五段砂体超覆线地震识别及预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年02期
6 贾进华;申银民;;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段准层序组特征及岩相古地理与砂体分布[J];石油学报;2017年02期
7 Xin-Peng Pan;Guang-Zhi Zhang;Jia-Jia Zhang;Xing-Yao Yin;;Zoeppritz-based AVO inversion using an improved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method[J];Petroleum Science;2017年01期
8 李久;明君;李宾;谷志猛;黄保纲;;渤海L油田隔夹层地球物理特征及识别[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7年01期
9 张广智;潘新朋;孙昌路;印兴耀;;纵横波联合叠前自适应MCMC反演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年05期
10 化世榜;印兴耀;宗兆云;张佳佳;;一种改进的泥质砂岩岩石物理模型[J];石油物探;2016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坤;朱文卿;周代余;高树生;邵光强;胡志明;;隔夹层对巨厚砂岩油藏注气开发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东河1油田石炭系油藏为例[J];石油学报;2015年04期
2 王洋;刘婧;汪建国;石开波;王超;牛玉杰;邵光强;刘波;;塔里木盆地东河1油藏东河砂岩隔夹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及流体来源[J];石油学报;2015年02期
3 董宁;霍志周;孙赞东;刘致水;孙永洋;;泥页岩岩石物理建模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6期
4 纪智;张庆国;孙德瑞;;Z区块测井曲线的标准化方法[J];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5 陈怀震;印兴耀;高成国;张广智;陈娇娇;;基于各向异性岩石物理的缝隙流体因子AVAZ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3期
6 唐晓明;钱玉萍;陈雪莲;;孔隙、裂隙介质弹性波理论的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12期
7 巴晶;晏信飞;陈志勇;徐光成;卞从胜;曹宏;姚逢昌;孙卫涛;;非均质天然气藏的岩石物理模型及含气饱和度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5期
8 张广智;陈怀震;王琪;印兴耀;;基于碳酸盐岩裂缝岩石物理模型的横波速度和各向异性参数预测[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5期
9 徐延勇;邹冠贵;曹文彦;赵斯诺;;测井曲线标准化方法对比研究及应用[J];中国煤炭地质;2013年01期
10 龙明;徐怀民;江同文;牛玉杰;徐朝晖;陈玉琨;;滨岸相碎屑岩储集层构型动态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莎莎;何建红;汤军;;甲油气田W组隔夹层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06期
2 梁劳劳;谢润成;;多维模糊识别方法在隔夹层判别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3 甘宁;张亮;魏华彬;王雷;金国钰;尚小峰;;井楼油田一区核三段Ⅲ5-11小层隔夹层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30期
4 王筱文;;提高坨A块隔夹层识别精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10期
5 丁明花;宗宝智;丁明祥;范爱霞;王荣军;刘秀珍;;监测资料在文15块隔夹层研究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年18期
6 赵敏;李克永;杨剑;李长忠;李文厚;;黄陵地区隔夹层发育特征及对储层影响[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7 杨帆;廖茂杰;王谦;刘文强;陈胜;;利用测井资料识别隔夹层——以塔中4油田为例[J];国外测井技术;2014年02期
8 杨帆;廖茂杰;王谦;刘文强;陈胜;;利用测井资料识别隔夹层——以塔中4油田为例[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4期
9 张吉,张烈辉,胡书勇;陆相碎屑岩储层隔夹层成因、特征及其识别[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4期
10 周国文;谭成仟;郑小武;朱新喜;王玉生;韦旺;;H油田隔夹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J];石油物探;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勇;国景星;;辫状河沉积相隔夹层层次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模式——以大芦家地区馆三段为例[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安东;周瑶琪;钟建华;仲岩磊;;孤岛油田隔夹层成因、识别及对开发影响研究[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李葳;袁琳;彭勃;;对杏北油田葡一组沉积储层河道砂体内部隔夹层特征的解剖与认识[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熊光勤;徐建政;;陈堡油田K_2t_1~3厚油层内隔夹层研究与利用[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金法;坐稳老油田东部作贡献[N];中国石化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亚峰;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地质建模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栾焕;辽河杜84块兴Ⅵ组隔夹层及对开发效果影响[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陈晓霞;辽河坳陷杜84块兴Ⅱ油层组隔夹层识别与表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黄成刚;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兴Ⅰ组隔夹层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王健;储层隔夹层模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6 杨玉茹;渤中25-1南油田浅水三角洲相储层隔夹层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王安东;河流相储层隔、夹层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8 李德志;不同沉积方式下层内渗透率变化和隔夹层分布特点及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9 甘宁;楼浅一区Ⅲ油组沉积微相研究及隔夹层识别[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10 薛辉;N-Konys油田白垩系下达乌尔组M-Ⅱ储层测井评价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52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952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