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普光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储层分布预测

发布时间:2018-06-01 03:12

  本文选题:普光地区 + 雷口坡组 ; 参考:《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年06期


【摘要】:普光地区雷口坡组顶部储层薄,与围岩物性的差异小,地震响应微弱,难以识别,对储层预测造成了极大的困扰。针对这一难点,利用反褶积拓频和90°相位转换技术对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并利用处理后的资料进行储层标定,明确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属性分析、波形聚类、相干分析、波阻抗反演等方法进行了储层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储层分布主要受古地貌和断裂的控制,工区西南部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域。在普光地区应用表明:通过反褶积拓频和90°相位转换对地震资料的处理,突出了雷口坡组顶部薄储层(5~20m)的地震响应特征;并形成了一套以精细标定为基础、适合雷口坡组顶部储层的预测思路,预测结果可靠性较高。
[Abstract]:The reservoir at the top of the lekou slope group in the Puguang area is thin and has small difference from the physical property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The seismic response is weak, and it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It has caused great trouble to the reservoir prediction. In this difficulty, the seismic data are treated by the deconvolution extension and 90 degree phase conversion technology, and the reservoir is demarcated with the processed data to clear the reservoir. On this basis, the reservoir prediction i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attribute analysis, waveform clustering, coherent analysis, and wave impedance inversion. The predic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paleogeomorphology and fracture, and the southwest of the industrial area is a favorable are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rvoir. The application in the Puguang area shows that through the deconvolution extension and the 90 degree phase The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by bit conversion highlights t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in reservoir at the top of the Lei Kou slope group (5~20m), and forms a set of prediction ideas based on fine calibration and suitable for the top reservoir of the Lei Kou slope group, which has a high reliability.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中国石化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404102) 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资助计划项目(2016JQ0012)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基金项目(16ZA0218)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伟;徐争启;张成江;尹观;杨治;柳建新;陈翔;;川西凹陷雷口坡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意义[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1年06期

2 范菊芬;;川西坳陷雷口坡组气藏勘探远景区预测[J];石油物探;2009年04期

3 贝丰 ,杨元初;马角坝地区中三迭统雷口坡组有机质的研究及生油潜能估价[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4 李政;徐争启;张成江;;川西坳陷雷口坡组常量元素特征及其意义[J];金属矿山;2014年02期

5 吴小庆;赵路子;黄亮;丁熊;唐青松;;川中-川南过渡带雷口坡组沉积相特征[J];四川地质学报;2010年03期

6 罗啸泉;唐桂宾;;川西龙门山前缘雷口坡组油气成藏条件[J];四川地质学报;2012年01期

7 李浩;王兴志;胡杨;朱童;李顺;杨雪飞;;川北仪陇—平昌地区雷口坡组顶部古岩溶的识别及其与储层的关系[J];海相油气地质;2013年03期

8 张涛;罗啸泉;;川西龙门山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特征[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2年05期

9 冯动军;朱彤;李宏涛;;川西海相雷口坡组成藏地质特征及控制因素[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10 胡伟光;陈山林;王涛;肖伟;李发贵;赵卓男;;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岩溶储层含气性预测[J];天然气技术;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书兵;罗啸泉;陈洪德;赵锡奎;陈昭国;陈兰;;川西龙门山造山带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前景[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2 曾德铭;王兴志;宋章强;;川西北地区雷口坡组沉积相及其对储层的影响[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杜浩坤;川西孝泉—新场构造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地震沉积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秦川;川西坳陷中北部三叠系雷口坡组—马鞍塘组储层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孟昱璋;四川盆地三叠系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天然气成藏差异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成;川西坳陷雷口坡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万元博;川西南地区构造演化及其对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油气聚集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3 吉小强;川西坳陷雷口坡组气源及成藏特征[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4 米色子哈;川西坳陷中段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5 秦川;川中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6 孙腾蛟;四川盆地中三叠雷口坡组烃源岩特征及气源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7 陈多;川西凹陷平落构造区雷口坡组锶同位素地质演化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曾德铭;川西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9 陈玉;四川盆地西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性层序地层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10 李幸运;川西坳陷南段雷口坡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62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962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9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