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珠海组石英颗粒表面特征

发布时间:2018-06-03 21:53

  本文选题:白云深水区 + 珠海组 ; 参考:《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摘要】:石英具有较大的硬度和较高的化学稳定性,较好地保留了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各种地质营力所形成的微观形貌特征,这些微观形貌可为沉积物搬运机制、沉积环境解释提供依据。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珠海组单颗粒石英的表面形貌特征的研究发现,该组的沉积石英颗粒表面微观形貌类型可划分为机械、化学、机械化学成因等3大类和26小类。其中以次棱角状、V形撞击坑、直弯沟/刻痕、机械上翻片、磨蚀疲劳等碰撞磨蚀压刻等机械成因的微观形貌特征最为突出,表明研究区珠海晚期的沉积作用以中等的搬运距离、高能的水动力条件(上部流动体制)和跃移为主的搬运机制为特征。该研究填补了中国深水区此项研究的空白,虽然这些微观形貌的具体沉积环境意义还有待深入研究,但这将为沉积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证据。
[Abstract]:Quartz has higher hardness and higher chemical stability, and it retains the microscopic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 formed by various geological forc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which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sediment transport mechan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single grain quartz of Zhuhai formation in Baiyun sag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t is found that the microscopic morphology of the sedimentary quartz surface can be divided into mechanical and chemical types. There are 3 kinds and 26 small categories of mechanochemical origin. Among them, the micro-morphology of the impact crater, straight bend groove / notch, mechanical upturned plate, abrasion fatigue and so on is the most prominent, indicating that the sedimentation in the late period of Zhuhai, in the study area, was carried out at a medium distance. High energy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upper flow regime) and leapfrogging transport mechanism are characteristic. This study fills up the blank of this research in deep water area of China. Although the specific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significance of these microscopic morphologies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it will provide new ideas and evidences for the study of deposition process.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1328201)
【分类号】:P618.13;P578.4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庆焕;珠江口盆地形成机制浅析[J];石油实验地质;1981年04期

2 王善书;;珠江口盆地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J];石油学报;1982年S1期

3 张克凡;;珠江口盆地地质工作经济效益简析[J];地质技术经济研究动态;1984年31期

4 饶春涛;李平鲁;;珠江口盆地热流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1991年06期

5 高莉玲;南海珠江口盆地珠Ⅲ次盆地石油系统[J];海洋地质动态;1999年10期

6 李俊良;王海荣;张建新;李琦;刘豪;;珠江口盆地西部珠江组潮流砂脊的分布、形态和水动力机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5期

7 廖杰;周蒂;赵中贤;张云帆;徐子英;;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后异常沉降的数值模拟[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4期

8 刘道理;汪瑞良;秦成岗;全志臻;刘杰;徐乐意;张忠涛;屈亮;高鹏;徐徽;邢贞贞;;利用特色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消除崎岖海底影响——以珠江口盆地番禺—流花地区应用为例[J];海相油气地质;2013年01期

9 段威武,雷作淇;珠江口盆地第三纪地层[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4年02期

10 秦国权;珠江口盆地北坡新生代有孔虫及其沉积环境初探[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天然气重大发现[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2 聂逢君;王华;李思田;朱伟林;;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储层及输导体沉积学特征[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3 杨玉卿;张聪慧;;珠江口盆地文昌15-1油田珠江组含油储层分布预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聂逢君;李思田;解习农;;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珠海、珠江组砂岩成分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探讨[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5 舒誉;施和生;杜家元;;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勘探新领域[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6 李振五;;珠江口盆地区域工程地质调查的声波地震勘查[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7 庞雄;;南海深水区低位扇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8 ;珠江口盆地(西部)低阻油藏勘探新发现[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9 陈长民;杨少坤;;试论珠江口盆地(东部)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储量增长方向[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孙龙涛;陈长民;孙珍;詹文欢;;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演化机制模拟与生烃[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卢轶;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获可燃冰[N];广东科技报;2013年

2 记者 操秀英;我首次在珠江口盆地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N];科技日报;2013年

3 记者 夏s,

本文编号:1974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974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b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