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柴西狮子沟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混积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06 15:08

  本文选题:柴西狮子沟 + 盐类矿物 ; 参考:《现代地质》2017年05期


【摘要】:柴西地区属于柴达木盆地咸化湖盆沉积中心,柴西咸化阶段持续时间长、湖盆分布范围广,渐新统湖相混积岩具有重要勘探潜力。通过对狮子沟地区样品进行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分析,研究储层岩性、物性及储集空间特征,分析储层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狮子沟地区储层具有混合沉积的特征,岩石矿物成分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颗粒,但两者的相对含量均未超过50%;混积岩成因类型为相混合,以组构混合岩为主,见层系混合岩及少量生物混合岩,样品普遍含有盐类矿物。储层为特低渗-特低孔储层,连通性差,X衍射成分分析碳酸盐岩含量为10.9%~47.0%,平均为32.1%,同时孔隙度与碳酸盐岩含量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样品的储集空间主要为盐类矿物溶蚀孔、白云石晶间孔及裂缝;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成岩作用为胶结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尤其盐类矿物胶结抑制了后期成岩作用,形成局部高压;灰质含量高及咸化环境为白云石化作用发生的重要条件,压实弱,先后两期的胶结作用,特别是晚期胶结的盐类矿物为溶蚀作用发生的主要部位。
[Abstract]: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belongs to the sedimentary center of the salted lake basin. The salinization stage of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lasts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lake basin has a wide range of distribution. The Oligocene lacustrine migmatite has important exploration potential. The lithology,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reservoir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rvoir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core observation, thin section identifica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electron probe analysis of the samples in Shizigou area,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reservoir were analyzed. The reservoir in Shizigou area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xed sedimentation, the rock mineral composition is mainly carbonate rock and clastic grain, but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both rocks is not more than 50%, the genetic type of migmatite is mixed facies, mainly composed of fabric migmatite. The salt minerals are commonly found in stratigraphic migmatite and a small amount of biological migmatite. The reservoir is very low permeability and very low porosity, the content of carbonate rock is 10.9% and the average is 32.1, and the porosity and carbonate rock content have good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the reservoir space of the sample is mainly salt mineral dissolution pore, the average is 32.1and the porosity has a goo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carbonate rock content, and the reservoir space of the sample is mainly the salt mineral dissolution pore. The main diagenesis affecting reservoir development is cementation and dolomitization, especially the salt mineral cementation inhibits late diagenesis and forms local high pressure. The high content of gray matter and salinization environment are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 for dolomitization, and the compaction is weak. The two stages of cementation, especially the salt minerals of late cementation, are the main sites of dissolu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青海事业部;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03-006) 中国石油重大科技专项“柴达木盆地油气地质理论深化研究”(2016E-0101)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恒,王振宇;白云石化作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3年S1期

2 叶德胜;;白云石及白云石化作用研究的新进展[J];岩相古地理;1989年02期

3 蒋裕强;董兆雄;陈善勇;方少仙;;千米桥地区奥陶纪海底及浅埋藏环境白云石化作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9期

4 M.J.Le Bas ,王奎仁;碳酸盐岩岩浆[J];地质地球化学;1982年07期

5 SteveJ.Moss,孙萍;与海侵面有关的白云石化作用──白垩纪中期的一个实例[J];海洋地质动态;1997年05期

6 许怀先,蒲秀刚,韩德馨;碳酸盐岩中烃源的识别——以西藏措勤盆地碳酸盐岩为例[J];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7 徐则民,黄润秋,唐正光,费维水;中国南方碳酸盐岩上覆红土形成机制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05年04期

8 韩贵琳,刘丛强;贵州喀斯特地区河流的研究——碳酸盐岩溶解控制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9 杨瑞东;朱立军;魏怀瑞;王伟;鲍淼;张晓东;刘玲;;贵阳地区碳酸盐岩岩系成土方式及其特征[J];地球与环境;2007年03期

10 张虎权;卫平生;潘建国;孙东;王宏斌;;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J];岩性油气藏;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阳兵;王世杰;罗光杰;;碳酸盐岩成土作用及其上覆土层成因的讨论[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2 卢耀如;张凤娥;;硫酸盐岩与碳酸盐岩复合岩溶发育机理与工程效应研究[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3 吕修祥;金之钧;;碳酸盐岩油气田分布规律[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4 刘宝明;金庆焕;夏斌;;南中国海中新世碳酸盐岩的含油气意义[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5 夏宗清;颜丙宏;;碳酸盐岩漏层受控压力堵漏工艺的研究与实践[A];第十四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郭宏伟;张研;宋建勇;李劲松;贾志坤;;基于有限元法的碳酸盐岩强散射介质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黄捍东;罗群;林娟华;刘洪昌;万云强;;碳酸盐岩岩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建南地区龙驹坝构造为例[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撼霆;吴时国;;东沙海区深水碳酸盐岩的发育与地震识别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佟宏鹏;陈多福;;日喀则弧前盆地冷泉碳酸盐岩的沉积组构及碳同位素特征——我国古代甲烷冷泉的发现[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广旭;吴时国;;南海北部碳酸盐岩地球物理特征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秦丽娟 唐铭;科技“慧眼”洞悉碳酸盐岩[N];中国石油报;2012年

2 吴莉;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原油产量逾千万吨[N];中国能源报;2014年

3 记者 马永;碳酸盐岩物探技术走进塔里木[N];中国石油报;2010年

4 魏艳;技术创新破解世界级难题[N];中国矿业报;2011年

5 杜治利;我国西部碳酸盐岩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丰硕[N];中国能源报;2014年

6 姚秋明 邓道静;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获新成果[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江其勤 王金艳;碳酸盐岩烃源岩研究有望获进展[N];中国石化报;2011年

8 易蓉蓉;马永生:碳酸盐岩油气的探索者[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9 孙希利 蒋琳琳;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这样获得的[N];科技日报;2011年

10 彭冬梅;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伶;滨里海盆地东缘复杂碳酸盐岩微裂缝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胡晓兰;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颗粒滩沉积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周刚;塔南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吴其林;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碳酸盐岩礁滩储层特征及预测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何德涛;古亚洲洋俯冲引起的壳—幔作用与沉积碳酸盐岩地幔再循环[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6 赵彦彦;皖南新元古界蓝田组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周琦;黔东新元古代南华纪早期冷泉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锰矿的控矿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8 邓兴梁;塔里木盆地塔中油气田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司马立强;碳酸盐岩缝—洞性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5年

10 王京;碳酸盐岩裂缝型油藏多元信息综合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峰;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惠州地区珠江组碳酸盐岩下段沉积微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浩;藏南岗巴地区冷泉碳酸盐岩的生物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邹艳娥;广西碧水岩流域岩石化学风化过程的碳汇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吴燕芹;西藏日喀则地区冷泉碳酸盐岩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李英雷;宜宾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碳酸盐岩微相与生物演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李华;碳酸盐岩油气储层测井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7 何燕;辽河雷家地区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储层研究及目标优选[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8 朱博;贵州织金地区金西剖面P-T界线附近地层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9 张红剑;不同时代碳酸盐岩中砷含量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10 龙建喜;黔东地区南沱冰期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D];贵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870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9870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8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