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渗流过程中孔隙弹性模型的分析与修正
本文选题:油藏 + 渗流 ; 参考:《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摘要】:将油藏宏观渗流场与弹性波场耦合,改进孔隙弹性模型控制方程,揭示低频波动采油技术的动力学作用原理。基于低频波动采油试验机制、Biot理论模型,通过区分低渗开发储层波动采油应用时的流体渗流状态、弹性波传播方向与经典孔隙介质弹性波传播理论模型的差异,并考虑持续变化的压力对耦合物性参数的影响,建立饱和单相渗流流体孔隙介质弹性波传播理论模型,对孔隙介质弹性波传播理论模型的流体耦合运动方程、状态方程(包括骨架孔隙度和流体黏度变化)、边界初始条件进行修正,给出修正模型的计算流程,并利用算例分析验证修正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低渗储层低频波作用关于孔渗的敏感性变化规律与常规试验认识一致,低频波动采油效果在低孔、低渗储层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增渗、增压效果明显,说明修正模型揭示低频波动采油机制具有有效性。
[Abstract]:By coupling the macroscopic percolation field with the elastic wave field, the governing equation of pore elastic model is improved, and the dynamic principle of low frequency wave oil recovery technology is reveal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mechanism of low frequency wave oil recovery (LWOR), Biot's theoretical model is used to distinguish the fluid percolation stat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lastic wave propagation direction and classical porous media elastic wave propagation model.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continuously changing pressure on the coupled physical parameter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elastic wave propagation in porous media with saturated single-phase seepage is established, and the fluid coupling equation of motion for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elastic wave propagation in porous media is established. The equation of state (including the change of skeleton porosity and fluid viscosity, the boundary initial condition is modified, the calculation flow of the modified model is given,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odified model is verified by the exampl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nsitivity of low frequency wave action o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ventional test. The oil recovery effect of low frequency wave has good applicability in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and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permeability and increasing pressure is obvious. It shows that the modified model is effective to reveal the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oil recovery mechanism.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燕山大学车辆与能源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422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16CX02020A)
【分类号】:TE3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黎明;刘静;蒲春生;徐加祥;李悦静;;波动采油对饱和单相一维储层模型渗流的影响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10期
2 郑黎明;蒲春生;刘静;徐加祥;田传东;;弹性波作用下渗流多孔介质微粒运移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6年03期
3 王超;张强勇;刘中春;张岳;李兴军;;缝洞型油藏裂缝宽度变化预测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1期
4 印兴耀;李超;张世鑫;;基于双相介质的地震流体识别[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5 邓岳保;谢康和;李传勋;;考虑非达西渗流的比奥固结有限元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11期
6 刘静;蒲春生;郑黎明;尚校森;;低频振动对原油黏度影响的实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27期
7 刘静;蒲春生;刘涛;吴波;;脉冲波作用下地层流体渗流规律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8 董惠娟;张甲;朱波;张广玉;武剑;;原油超声波降黏实验研究[J];石油学报;2010年03期
9 班志强,姚建豪,补福;井下低频电脉冲技术在河南油田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2年03期
10 王天波,李保国,刘中敏;低频脉冲振荡解堵仪的研制与应用[J];石油仪器;2000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元新;大功率低频谐振波采油波场分布与近井渗流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白海燕;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波动采油现场试验[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蒲春生;郑黎明;刘静;;储层多孔介质波动渗流力学研究进展与挑战[J];地球科学;2017年08期
2 郑黎明;刘静;蒲春生;张磊;徐加祥;李悦静;;油藏渗流过程中孔隙弹性模型的分析与修正[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3 孙浩然;刘雪东;张智宏;高宏义;;超声波协同加强剂对重油低温裂解降黏过程的影响[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7年04期
4 刘干斌;范高飞;陶海冰;尹铁锋;邓岳保;;竖井地基热排水固结模型试验[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5 李曦宁;沈金松;李振苓;罗安银;马超;张伟伟;叶文军;朱忠民;;用多尺度形态学方法实现成像测井电导率图像的缝洞参数表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6 化世榜;印兴耀;宗兆云;张佳佳;;一种改进的泥质砂岩岩石物理模型[J];石油物探;2016年05期
7 赵斌;李苏月;林陵;吕效平;;超声夹对原油的改质降黏效果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8 郑黎明;刘静;蒲春生;徐加祥;李悦静;;波动采油对饱和单相一维储层模型渗流的影响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10期
9 郑黎明;蒲春生;刘静;徐加祥;田传东;;弹性波作用下渗流多孔介质微粒运移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6年03期
10 郑黎明;蒲春生;李悦静;徐加祥;刘静;;低频振动对低渗油藏径向渗流影响的变参量Biot固结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白小红;低频压力脉冲对低渗储层油水渗流特征的影响实验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2 张凯;基于盲信号分离技术的螺杆泵故障诊断[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其红;韩晓冬;王守磊;张欣;周文胜;;注入水中悬浮微粒导致储层伤害网络模拟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2 聂向荣;杨胜来;章星;丁景辰;陈浩;;颗粒尺度下砂岩出砂几何约束条件及毛管束模型[J];科技导报;2014年06期
3 刘圆圆;王星华;章敏;孙箭林;;饱和土中单桩水平瞬态响应研究[J];岩土力学;2013年09期
4 李阳;;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理论及方法[J];石油学报;2013年01期
5 王鹏昊;汤良杰;邱海峻;云露;杨勇;谢大庆;;塔里木盆地西北地区岩石力学格架及其地质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S3期
6 刘玲;苏农;;n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降阶解法[J];大学数学;2012年06期
7 张敏思;朱万成;侯召松;郭孝庆;;空区顶板安全厚度和临界跨度确定的数值模拟[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8 马中高;周枫;赵群;;鄂尔多斯盆地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的弹性特征[J];石油学报;2011年06期
9 李大奇;康毅力;曾义金;练章华;杜春潮;;缝洞型储层缝宽动态变化及其对钻井液漏失的影响[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李传勋;谢康和;王坤;余坤;;基于指数形式渗流定律的软土一维固结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班书昊,杨慧珠;小生境遗传算法在孔隙介质反演中的应用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2期
2 肖立志;于慧俊;刘化冰;李新;郭葆鑫;ANFEROVA S;ANFEROV V;;新型核磁共振孔隙介质分析仪的研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3 郭大立;双重孔隙介质中两相驱替理论及其计算[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3年S1期
4 韩其玉,刘仲一;唐氏孔隙介质波动理论修正[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年03期
5 韩其玉,刘仲一,王永刚;孔隙介质震电方程[J];石油物探;1997年S1期
6 黎水泉,徐秉业;非线性双重孔隙介质渗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4期
7 张宏;热弹塑性孔隙介质固结问题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S1期
8 张小莉;冯乔;王玉生;;双孔隙介质砂岩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及其油气意义[J];测井技术;2006年04期
9 周建军;周辉;邵建富;何燕华;;饱和孔隙介质各向异性损伤细观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刘建军,代立强,李树铁;孔隙介质渗流微观数值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其玉;刘仲一;;具有封闭孔隙的孔隙介质界面连续条件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刘仲一;韩其玉;;孔隙介质界面封闭孔隙量与声波反射透射关系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易良坤;席道瑛;张程远;田象燕;;唯象的孔隙介质波动理论[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关威;胡恒山;;流体-孔隙介质交界面的参数平均法处理[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韩其玉;牟永光;;孔隙介质声波模型边界条件[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孙晟;牛滨华;;线弹性各向同性组分孔隙介质模型的理论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成家杰;肖立志;许巍;;利用核磁共振模拟结果评价孔隙介质的离散化表征[A];第十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余仕成;王克协;;孔隙介质地层含气饱和度对声测井曲线的影响[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9 胡恒山;王治;;孔隙介质中断层位错的等效体力[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周久光;张玉君;崔志文;吕伟国;王克协;;井外饱和孔隙介质中的爆炸点源激发的声电场[A];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治;分层弹性与孔隙介质中弹性波场的互易关系[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黄琨;孔隙介质渗流基本方程的探索[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3 孙晟;组分孔隙介质模型及其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凌云;介观尺度孔隙介质地震波衰减特征与流体识别[D];吉林大学;2015年
5 邹冠贵;孔隙介质地震波传播及衰减特征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6 杨庆节;双相孔隙介质地震波场模拟及传播特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7 张生强;孔隙介质储层参数反演与流体识别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关威;孔隙介质弹性波—电磁场耦合效应测井的波场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黎水泉;弹脆塑性双重孔隙介质油藏流固耦合数值模拟[D];清华大学;2000年
10 李学文;乳状液在孔隙介质中渗流规律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东霞;弹性波在含球型双夹杂的双重孔隙介质中的散射[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吴佳平;受预应力双重孔隙介质层动力问题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蒋佳琪;饱和孔隙介质时域排水动力反应的边界元计算与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4 孙盛彬;均质性对孔隙介质内CO_2泡沫液渗流特性影响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5 赵永吉;柱状双层孔隙地层中声电效应测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高丽娜;含非均匀饱和孔隙层的层状介质中弹性波反射[D];吉林大学;2016年
7 高晗;黏弹孔隙介质波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段韵达;孔隙介质弹性波频散和衰减的流体湍流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曹瑞岐;孔隙介质中弹性波传播机理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0 齐迎凯;含流体孔隙介质的地震响应数值模拟与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01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001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