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AG加氢单元原料和产品组成的近红外快速分析及应用
本文选题:LTAG + LCO加氢 ; 参考:《石油炼制与化工》2017年07期
【摘要】:利用383个催化裂化柴油和加氢柴油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及标准族组成数据,结合偏最小二乘(PLS)方法建立近红外混合分析模型,针对LTAG加氢单元中LCO原料和产品的详细族组成进行快速分析,并将该近红外快速分析方法应用于某炼油厂LTAG工艺过程中。模型验证结果显示预测值与样品族组成实测值非常接近,模型准确性与标准方法相当,重复性测试结果显示模型重复性优于标准方法;对炼油厂LTAG加氢装置原料和产品某些组分含量连续15天的近红外监控结果也证明该快速分析方法可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Abstract]:The near infrared analysis model of 383 samples of FCC diesel oil and hydrogenated diesel oil was established by means of near infrared spectrum and standard family composition data, combined with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method. The detailed family composition of LCO feedstock and product in LTAG hydrogenation unit was analyzed rapidly, and the near infrared fast analys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LTAG process of a refinery. The model verif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dicted values are very close to the sample family composition values,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is equivalent to the standard method, and the repeatability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repeatability is better than the standard method. Near-infrared monitoring results of some components in feedstock and product of LTAG hydrogenation unit in refinery for 15 consecutive days also proved that the rapid analysis method can meet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O657.33;TE6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龚剑洪;毛安国;刘晓欣;周庆水;;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加氢-催化裂化组合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或轻质芳烃(LTAG)技术[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6年09期
2 徐广通,刘泽龙,杨玉蕊,沈师孔,陆婉珍;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柴油组成及其应用[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2年04期
3 徐广通,陆婉珍,袁洪福;近红外光谱测定柴油十六烷值[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瀑;祝馨怡;李敬岩;褚小立;;LTAG加氢单元原料和产品组成的近红外快速分析及应用[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7年07期
2 高磊;;催化裂化柴油加工路线选择及优化[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7年07期
3 詹白勺;杨建国;刘雪梅;章海亮;;应用近红外可见光谱快速测量柴油十六烷值[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7年06期
4 庞新迎;王德会;张晓光;徐以泉;谢崇亮;;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加工路线对柴汽比的影响[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7年06期
5 蔡新恒;龙军;王乃鑫;祝馨怡;刘泽龙;刘颖荣;田松柏;;催化裂化柴油中多环芳烃加氢转化的分子水平表征[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7年03期
6 曾宿主;高鹏;王琪;李锐;;满足国Ⅵ排放标准汽油生产方案的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7年05期
7 李永林;;增产汽油技术和措施[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7年05期
8 谢朝钢;魏晓丽;龚剑洪;龙军;;催化裂化反应机理研究进展及实践应用[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7年02期
9 淳于声雯;;齐鲁分公司车用汽柴油国V升级总结与国VI升级对策[J];齐鲁石油化工;2017年01期
10 葛泮珠;高晓冬;任亮;李大东;;Ni-Mo-W型与Co-Mo型催化剂多环芳烃选择性加氢饱和工艺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徐广通,陆婉珍;柴油近红外光谱与性质的相关性分析[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1年02期
2 徐广通,袁洪福,陆婉珍;CCD近红外光谱谱图预处理方法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年05期
3 徐广通,袁洪福,陆婉珍,张新建;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柴油物理性质[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99年05期
4 徐广通,陆婉珍,袁洪福;近红外光谱测定柴油十六烷值[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99年04期
5 徐广通,陆婉珍,袁洪福;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柴油中的芳烃含量[J];石油化工;1999年04期
6 徐广通,袁洪福,陆婉珍;CCD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柴油中的芳烃含量[J];分析化学;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彦如;陈东辉;佟金;;近红外分析技术及其应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2 汪庆平,董宝生;绿色快速分析技术——近红外及其应用[J];云南农业科技;2003年06期
3 周学秋;非破坏性近红外定性分析鉴别方法的研究[J];现代仪器;2001年02期
4 芦永军,曲艳玲,张军,朴仁官;分立波长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定标模型的优化[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年06期
5 付秋娟;窦玉青;张忠锋;;近红外技术在物理特性领域的应用[J];光谱实验室;2013年05期
6 蔡贵民;李军会;赵龙莲;常志强;张文娟;秦西云;张录达;;国产光栅型近红外仪器上建立稳健性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J];光谱仪器与分析;2009年Z1期
7 吴静珠;吴胜男;刘翠玲;陈兴海;高峰;;近红外和高光谱技术用于小麦籽粒蛋白含量预测探索[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3年02期
8 王艳斌,罗爱兰,陆婉珍,袁洪福;近红外分析方法快速测定沥青蜡含量[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1年03期
9 东野广智,王琪,周群,胡国栋,孙素琴,胡鑫尧;亚麻籽油成分的近红外分析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2年03期
10 张晓芳;俞信;阎吉祥;倪勇;;近红外反射技术开放式检测棉籽中水分和油含量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斌;陆道礼;;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应用现状和展望[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周学秋;刘旭;吴严巍;王颜萍;费坚;;傅里叶变换近红外过程分析技术在中国的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艳斌;人工神经网络在近红外分析方法中的应用及深色油品的分析[D];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2000年
2 付庆波;复杂条件下短波近红外检测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蔡晨波;近红外基础研究:在线分析、多组份分析和空间效应[D];湖南大学;2008年
4 贾燕花;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化学药品生产过程控制应用初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姜玮;人凝血因子Ⅷ生产环节中的近红外定量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凌亚东;多种类土壤有机质的近红外分析模型及其共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3 吴继明;模型转移技术在近红外光谱仪器上的应用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4 李勇;近红外分析模型稳健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5 余浩;基于正交信号校正算法的近红外光谱预处理[D];浙江大学;2004年
6 黄泳;基于ARM嵌入式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研制[D];暨南大学;2008年
7 钟珍珍;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于掺假原奶判别的可行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邹文博;阿奇霉素通用性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和更新,,盐酸雷诺嗪结晶水及其对晶格稳定性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9 任广鑫;基于近红外分析技术的红茶成分分析与产地识别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02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002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