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川西北部泥盆系观雾山组沉积相新认识——以大木垭剖面与何家梁剖面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21 21:07

  本文选题:川西 + 泥盆纪 ; 参考:《海相油气地质》2017年03期


【摘要】:川西泥盆系观雾山组沉积相研究缺乏横向对比,沉积模式还存在争议。根据川西北部白家乡大木垭剖面与何家梁剖面实测成果,对中泥盆统观雾山组沉积相进行了分析,认为:大木垭剖面与何家梁剖面观雾山组为碳酸盐镶边台地沉积,期间发生短暂的碳酸盐缓坡化;桂溪剖面观雾山组同属碳酸盐台地边缘,观雾山组中段发育开阔台地深水沉积,并不是前人认为的o_湖沉积。研究区碳酸盐镶边台地包括台地边缘和前缘斜坡两种亚相,前缘斜坡亚相发育于何家梁剖面,以塌积岩沉积为标志。碳酸盐缓坡包括深水缓坡和浅水缓坡两种亚相。随着海平面变化,观雾山组碳酸盐岩发育三个沉积旋回,第一、第三沉积旋回为镶边台地沉积,第二沉积旋回为碳酸盐缓坡沉积。观雾山组沉积微相对储层的分布起控制作用:生物碎屑滩和上斜坡微相为有利储层发育相带;生物礁中在油气运移之前形成的溶蚀孔洞已被白云石和方解石充填,滩间微相泥质(泥晶)白云岩不利于溶蚀孔洞形成,这二者均不是有利储层发育相带。
[Abstract]: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Devonian Guanwushan formation in western Sichuan are lack of horizontal correlation, and the sedimentary model is still controversial. Based on the measured results of Damuya section and Hejialiang section in Baixiang, northwestern Sichuan,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Guanwushan formation in middle Devonian are analyz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Guanwushan formation in Damuya section and Hejialiang section is carbonate rimmed platform deposit. The Guanwushan formation in Guxi section belongs to the margin of carbonate platform, and the middle section of Guanwushan formation develops open platform deep water deposit, which is not the olake deposit thought by predecessors. The carbonate fringed platform in the study area consists of two subfacies: the terrace margin and the front slope. The front slope subfacies is developed in the Hejialiang section, marked by the sloughstone deposit. Carbonate gentle slope consists of deep water gentle slope and shallow water gentle slope. With the sea level change, there are three sedimentary cycles in carbonate rocks of Guanwushan formation. The first and third sedimentary cycles are rimmed platform deposits and the second sedimentary cycles are carbonate gentle slope deposits.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n Guanwushan formation plays a controlling role: bioclastic beach and upper slope microfacies are favorable reservoir development facies, and the dissolved pores formed in the reef before hydrocarbon migration have been filled with dolomite and calcite. Interbeach microfacies muddy dolomite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dissolved pores, and neither of them is favorable for reservoir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集团江汉油田江汉采油厂;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编号2016ZX05004-002) 中国石油集团科技重大专项“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14E-32-02)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浩;汪华;文龙;马华灵;李毅;张本健;;四川盆地西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前景[J];天然气工业;2016年08期

2 沈安江;佘敏;胡安平;潘立银;陆俊明;;海相碳酸盐岩埋藏溶孔规模与分布规律初探[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10期

3 李凤杰;屈雪林;杜凌春;荆锡贵;成晓雨;;龙门山甘溪土桥子组碳酸盐岩沉积相及其演化[J];岩性油气藏;2015年05期

4 洪海涛;杨雨;刘鑫;陈文;夏茂龙;张静;王蜀源;;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石油学报;2012年S2期

5 徐胜林;陈洪德;陈安清;林良彪;李君文;杨俊斌;高山;;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层序格架内生储盖分布[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年02期

6 刘春;张惠良;沈安江;乔占峰;倪新峰;赵学钦;;川西北地区泥盆系油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石油学报;2010年02期

7 郑荣才;周刚;董霞;胡忠贵;;龙门山甘溪组谢家湾段混积相和混积层序地层学特征[J];沉积学报;2010年01期

8 邓虎成;周文;丘东洲;谢润成;;川西北天井山构造泥盆系油砂成矿条件与资源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周文;邓虎成;丘东洲;谢润成;;川西北天井山构造泥盆系古油藏的发现及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冉隆辉;;论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前景[J];天然气工业;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银河;高志勇;周川闽;郑荣才;王昌勇;康沛泉;徐文礼;陈轩;;川西北前陆盆地泥盆系沉积储层特征及油气勘探价值[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光;汪华;沈浩;杨雨然;贾松;陈文;朱华;李毅;;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储层特征与勘探方向[J];天然气工业;2015年07期

2 赵文智;沈安江;郑剑锋;乔占峰;王小芳;陆俊明;;塔里木、四川及鄂尔多斯盆地白云岩储层孔隙成因探讨及对储层预测的指导意义[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09期

3 周正;王兴志;谢林;莫静;张杰;;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年05期

4 汪泽成;姜华;王铜山;鲁卫华;谷志东;徐安娜;杨雨;徐兆辉;;四川盆地桐湾期古地貌特征及成藏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年03期

5 赵文智;沈安江;周进高;王小芳;陆俊明;;礁滩储集层类型、特征、成因及勘探意义——以塔里木和四川盆地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年03期

6 徐春春;沈平;杨跃明;罗冰;黄建章;江兴福;谢继容;岑永静;;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J];天然气工业;2014年03期

7 吴雪峰;韩嵩;;四川前陆盆地冲断带须家河组气藏勘探潜力分析[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4年01期

8 陈宗清;;论四川盆地下古生界5次地壳运动与油气勘探[J];中国石油勘探;2013年05期

9 莫静;王兴志;冷胜远;林刚;熊剑文;谢林;周正;;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J];中国地质;2013年05期

10 施泽进;王勇;田亚铭;王长城;;四川盆地东南部震旦系灯影组藻云岩胶结作用及其成岩流体分析[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凡辉;刘林;林立世;王兴文;;碳酸盐岩储层加砂压裂改造的难点及对策[J];天然气工业;2009年12期

2 代双和;于京波;袁云超;毛凤军;陈志刚;;利用频谱积分属性评价碳酸盐岩储层[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年S1期

3 赵天华;;浅谈录井现场对碳酸盐岩储层的识别[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12期

4 熊晓军;贺振华;林凯;黄天俊;;基于等效介质理论的碳酸盐岩储层地震数值模拟[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2年04期

5 李勃田;余家仁;;应用模糊数学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初探[J];石油学报;1988年01期

6 梁彩芳;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新疆地质;2003年03期

7 赵奇祥,赵炜,张建;碳酸盐岩储层的特性[J];国外油田工程;2004年06期

8 侯海龙;顾汉明;朱定;汪桂敏;;分频技术在塔河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年03期

9 徐剑良;程绪彬;潘校华;费怀义;;碳酸盐岩储层缝洞的预测方法与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7年11期

10 刘春园;魏修成;徐胜峰;付志国;;地球物理方法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友钊;魏喜;;辽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磁性特征研究[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范嘉松;;从世界碳酸盐岩特征看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吕修祥;张一伟;杨宁;李建交;;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改造地质作用与勘探选区设想[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王保丽;印兴耀;张广智;;综合参数提取对碳酸盐岩储层的识别[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熊高君;杨举勇;肖又军;彭更新;高宏亮;贺振华;王绪本;黄德济;;基于地震正反演迭代的碳酸盐岩储层参数求解[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代钊;;埋藏-热液(岩溶)成岩作用与碳酸盐岩储层表征——典型实例介绍及对塔中碳酸盐岩储层演化的思考[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靳文芳;;用测井资料定量表征碳酸盐岩储层[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黄花香;高如曾;;测井——地震结合的碳酸盐岩储层横向预测方法研究[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张广智;印兴耀;蒲勇;郑静静;潘永;张达;;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徐光成;刘杏芳;张小刚;;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含气性检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旺;我国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获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4年

2 记者 刘爽;碳酸盐岩储层将在石油生产中居重要地位[N];中国石油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江其勤;川东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全面展开[N];中国石化报;2007年

4 记者 宗钢;塔河碳酸盐岩储层改造获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2年

5 尚绪兰 尚根华 郎东江;碳酸盐岩储层驱替实验取得成果[N];中国石化报;2009年

6 通讯员 潘立银;杭州地研院借外脑攻克地质难题[N];中国石油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江其勤;川东北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石化报;2008年

8 李静 吴茂炳;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及分布研究项目获好评[N];中国石化报;2006年

9 张卫峰 杨卫东;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技术渐入佳境[N];中国石化报;2012年

10 特约记者 李铭 通讯员 黎荣剑;长庆井下作业处压裂技术扬威乌兹别克斯坦[N];中国石油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鹏;伊朗M油田复杂碳酸盐岩储层评价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2 苟波;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滤失机理与导流能力优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3 肖富森;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地震综合预测与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4 高志前;塔里木盆地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形成及成因联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谭秀成;多旋回复杂碳酸盐岩储层地质模型[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6 刘文革;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数值模拟[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7 石彦;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伏美燕;混积背景下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机理[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9 杨枝;塔中地区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保护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成永生;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周边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明;陕北志丹南部马五段上部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测井解释[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王伦;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饱和度评价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3 蒋帅;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5年

4 冯乐蒙;川东北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复合暂堵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雷磊;全国碳酸盐岩储层CO_2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祁昭林;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裂缝描述与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耿福兰;南堡2号潜山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综合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8 刘云竹;地质统计学反演及其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9 邵江;Missan油田地层特征与储层综合评价[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10 胡晋阳;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酸化温度场模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50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050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9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