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海陆过渡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分形维数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5 15:17

  本文选题:页岩气 + 孔隙结构 ; 参考:《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33期


【摘要】:页岩孔隙结构的研究是页岩储集性及含气性评价的重要方面。运用低温氮气等温吸附实验对龙潭组页岩储层的孔隙特征进行了测定,通过孔隙分形维数的计算结合岩石矿物组分、有机质含量及热成熟度测试探讨了龙潭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龙潭组页岩孔隙结构复杂,孔隙类型包括一端封闭型的不透气孔、开放型平行板状狭缝及墨水瓶状孔,平均孔径分布在5.38~13.3 nm,平均为7.78 nm,孔径分布呈双峰型分布的特征;孔隙分形特征明显,分形维数在2.49~2.62,平均为2.54;分形维数受有机质特征、矿物成分及孔隙结构特征共同影响,具体表现为分形维数随TOC(有机碳含量)、R_O、黏土矿物含量及比表面积的增加而增大,随长石含量及样品的平均孔径的增加而减小,与石英及其他矿物成分无明显的相关性。
[Abstract]:The study of shale pore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shale reservoir and gas-bearing evaluation. The po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ale reservoir of Longtan formation were measured by isothermal adsorption experiment of low temperature nitrogen.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pores was calculat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ock mineral components. The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hale in Longtan format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thermal maturity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re structure of the Longtan formation shale is complex, and the pore types include the closed one end airtight pore, the open parallel plate slit and the ink bottle pore. The averag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is 5.38 ~ 13.3 nm, the averag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is 7.78 nm, 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is bimodal, the fractal dimension is 2.49 ~ 2.62, the average is 2.54, and the fractal dimension is affect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pore structure. The fractal dimens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OC (organic carbon content), clay content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eldspar content and the average pore size of the sample, and has no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quartz and other mineral components.
【作者单位】: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有机材料检测技术与质量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02104)资助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海昆,,王忠民;分形维数的一种数值计算及统计检验方法[J];高原地震;1994年01期

2 韩玉英;构造断裂的分形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1992年03期

3 朱剑兵,纪友亮,李储华;利用分形维数定量表征断裂发育程度——以红柳地区为例[J];石油学报;2005年05期

4 张铁军;李业学;;应力波透反射系数与界面分形维数的关系初探[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8年03期

5 贾晓强;方向;宁强;潘俊;肖介山;;岩石断面三维分形维数的灰度测算新方法[J];爆破;2012年02期

6 孟宪国,赵鹏大;地质数据的分形结构[J];地球科学;1991年02期

7 彭瑞东;杨彦从;鞠杨;毛灵涛;杨永明;;基于灰度CT图像的岩石孔隙分形维数计算[J];科学通报;2011年26期

8 张先伟;王常明;马栋和;;软土微观结构表面起伏的三维可视化及分形维数的计算[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2年01期

9 熊波;王建力;张天文;宋江;李彦军;;渝东南岩溶山区耕地利用变化下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特征研究[J];中国岩溶;2011年03期

10 马培元;张兆辉;;红岗油田测井信息与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关系[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杰刚;姜波;李明;虞青松;李磊;时艳茹;;阳泉新景煤矿构造煤变形及孔隙结构特征[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王新江;石京平;张丽萍;曾吉平;;大庆海拉尔地区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描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孙晗森;罗陶涛;;基于压汞毛细管压力曲线的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玉芳;包书景;张宏达;葛明娜;王劲铸;孟凡洋;任收麦;;国外页岩气勘查开发进展[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5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A];“宝塔油气”杯第四届天然气净化、液化、储运与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会暨LNG国产化新技术新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6 林斌;郭巍;赵肖冰;曹瀚升;王少华;;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概率体积法在三江盆地古生代页岩气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印兴耀;吴国忱;;页岩气储层地震评价[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蔡启宏;傅子云;;地震频率信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刘禹;王常斌;文建军;宋付权;;页岩气渗流中的力学模型分析[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13年

10 滕吉文;刘有山;;中国页岩气成藏和潜在产能与对环境的污染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授 张金川;中国应大力开发页岩气[N];中国能源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3 李慧;页岩气并非亚洲首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4 温川;对页岩气也要“细嚼慢咽”[N];中国矿业报;2010年

5 潘锋;页岩气将成为重要接替资源[N];中国石化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鑫轶;勘探页岩气不可照搬美国模式[N];中国石化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奚震;唤醒页岩气要过技术这道坎[N];中国石化报;2011年

8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张大伟;我国页岩气探采与利用路径思考[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9 早报记者 王道军;国土部:页岩气申报独立矿种[N];东方早报;2011年

10 记者 徐沛宇;第二批页岩气探矿权出让招标或于四季度启动[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鹏;页岩封闭性与有机质生烃特征、矿物组成及孔隙结构特征之间的联系[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7年

2 高明;低渗透油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3 曹茜;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富有机质泥页岩储层微孔隙特征及表征技术[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4 郭为;页岩储层特征与渗流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5 金吉能;页岩气地球物理建模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6 冯杨伟;伊宁盆地构造—热演化与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7 俞益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页岩油气富集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姜文利;华北及东北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潘磊;下扬子地区二叠系页岩储集物性及含气性地质模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

10 单衍胜;辽河坳陷古近系页岩油气聚集条件与分布[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Benjamin Gbanee Yiediboe;基于分形维数和形状因子的土体物理性质与图像特征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祝一搏;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特征及其输运属性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郭鹏飞;淮南潘集深部13-1煤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

4 韦伟;电磁波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的分形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5 陈杰;基于电阻率测井资料研究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6 周钰桐;陇东华庆地区长6_3储层微观结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7 李彦举;基于恒速压汞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8 牛庆合;构造煤中封闭孔隙的演化机制及形成机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曹俊;金阳—威信地区下古生界牛蹄塘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10 白生宝;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储层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66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066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7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