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埃迪卡拉系蓝田组页岩的有机质富集与孔隙发育特征
本文选题:埃迪卡拉系 + 蓝田组页岩 ; 参考:《地球化学》2017年02期
【摘要】: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三套海相黑色页岩中,埃迪卡拉系页岩的有机质分布与富集特征研究较为薄弱。在皖南蓝田组黑色页岩近期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分析了扬子区不同沉积相页岩的有机质富集规律,通过不同显微尺度的观察技术研究了蓝田组页岩中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并根据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采用图像分析方法评价了孔隙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埃迪卡拉系有机质富集层位主要有3套,以下扬子皖南地区沉积的蓝田组(相当于陡山沱组)Ⅱ段为最优;(2)蓝田组页岩中有机质多以不规则多边形、条带或基质分散的形式充填于矿物粒间、黄铁矿晶间以及黏土矿物集合体层间,大量的黄铁矿主要以10μm的草莓状集合体形式出现,晶体间几乎全部被有机质充填;(3)高分辨扫描电镜图像分析表明,蓝田组页岩的孔隙以有机孔为主,孔径多小于100 nm。
[Abstract]:In the three sets of marine black shale widely distributed in southern China, the distribution and enrichment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Edikala shale are relatively weak. On the basis of recent research on black shale of Lantian formation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the enrichment law of organic matter in different sedimentary facies shale in Yangtze area is further analyzed,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 in shale of Lantian formation are studied by using different microscopic scale observation techniqu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re development were evaluated by image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are mainly three sets of enriched layers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Edikala system, and the Lantian formation (equivalent to Doushantuo formation) is the best one in the sediments in the south of Yangtze and Anhui, and (2) the organic matter in the shale of the Lantian formation is mostly irregular polygon. The form of strip or matrix dispersion is filled in the form of mineral intergranular, pyrite intergranular and clay mineral aggregates, and a large amount of pyrite mainly occurs in the form of strawberry aggregates of 10 渭 m. (3) the high resolu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imag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ores of the Lantian formation shale are mainly organic pores, and the pore size is less than 100 nm.
【作者单位】: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地层学与古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2-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XDB10010204);中国科学院“一三五”规划(135TP201602)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徐祖新;韩淑敏;王启超;;中扬子地区陡山沱组页岩储层中黄铁矿特征及其油气意义[J];岩性油气藏;2015年02期
2 徐祖新;郭少斌;;中扬子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J];现代地质;2015年01期
3 董大忠;高世葵;黄金亮;管全中;王淑芳;王玉满;;论四川盆地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前景[J];天然气工业;2014年12期
4 王飞宇;关晶;冯伟平;包林燕;;过成熟海相页岩孔隙度演化特征和游离气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6期
5 魏国齐;沈平;杨威;张健;焦贵浩;谢武仁;谢增业;;四川盆地震旦系大气田形成条件与勘探远景区[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2期
6 袁训来;陈哲;肖书海;万斌;关成国;王伟;周传明;华洪;;蓝田生物群:一个认识多细胞生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新窗口[J];科学通报;2012年34期
7 王金权;皖南震旦系蓝田组沉积岩有机碳同位素记录(英文)[J];古生物学报;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大忠;施振生;管全中;蒋珊;张梦琪;张晨晨;王书彦;孙莎莎;于荣泽;刘德勋;彭平;王世谦;;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进展、挑战与前景[J];天然气工业;2018年04期
2 赵洁;谢增业;李剑;董才源;张璐;国建英;王宇鹏;;川西北地区泥盆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J];中国海上油气;2018年02期
3 顾鹏;钟玲;张国栋;宋思存;唐烽;凌茂前;高林志;;华南埃迪卡拉(震旦)系顶部地层划分及与寒武系界线FAD分子的选择[J];地质学报;2018年03期
4 曹涛涛;邓模;宋之光;刘光祥;黄俨然;Andrew Stefan Hursthouse;;黄铁矿对页岩油气富集成藏影响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8年03期
5 岳砚华;伍贤柱;张庆;赵晗;姜巍;;川渝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集成与规模化应用[J];天然气工业;2018年02期
6 姬永涛;康少伟;;陕南宁强地区汉页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储层特征[J];中国煤层气;2018年01期
7 梁榜;李继庆;郑爱维;卢文涛;张谦;;涪陵页岩气田水平井开发效果评价[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8年02期
8 魏国齐;杨威;张健;谢武仁;曾富英;苏楠;金惠;;四川盆地中部前震旦系裂谷及对上覆地层成藏的控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8年02期
9 陈居凯;朱炎铭;崔兆帮;张闯辉;;川南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综合表征及其分形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8年01期
10 车世琦;;测井资料用于页岩岩相划分及识别——以涪陵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J];岩性油气藏;2018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满;董大忠;程相志;黄金亮;王淑芳;王世谦;;海相页岩有机质碳化的电性证据及其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为例[J];天然气工业;2014年08期
2 熊镭;张超谟;张冲;谢冰;丁一;韩淑敏;;A地区页岩气储层总有机碳含量测井评价方法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4年03期
3 王淑芳;邹才能;董大忠;王玉满;黄金亮;郭召杰;;四川盆地富有机质页岩硅质生物成因及对页岩气开发的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4 何世念;宗刚;王孝祥;张海霞;马玲;张强;汤军;;我国页岩气商业开发驶入快车道——专家纵论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大突破[J];中国石化;2014年04期
5 梁兴;张廷山;杨洋;张朝;龚齐森;叶熙;张介辉;;滇黔北地区筇竹寺组高演化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天然气工业;2014年02期
6 王世谦;;中国页岩气勘探评价若干问题评述[J];天然气工业;2013年12期
7 王飞宇;关晶;冯伟平;包林燕;;过成熟海相页岩孔隙度演化特征和游离气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6期
8 郭彤楼;张汉荣;;四川盆地焦石坝页岩气田形成与富集高产模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年01期
9 陈冬霞;谢明贤;张晓鹏;熊亮;魏力民;史洪亮;;川西坳陷须五段陆相页岩气聚集条件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年26期
10 霍凤斌;张涛;徐发;卢劲松;;“两层·六端元”页岩评价方法在下扬子地区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1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蒋立江;曾维江;;影响孔隙发育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2年05期
2 马朋善;严海波;曾忠玉;方峗;;刘庄油田孔隙发育影响因素分析[J];特种油气藏;2006年05期
3 李双应;皖南蓝田盆地蓝田组的沉积环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4 蔡佳丽;汤达祯;许浩;陈贞龙;赵兴龙;;黔西滇东上二叠统煤孔隙发育特征及煤级对孔隙的影响[J];洁净煤技术;2011年04期
5 朱剑兵;陈丽华;纪友亮;李国栋;;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带上古生界孔隙发育影响因素[J];石油学报;2006年03期
6 李双应;皖南上震旦统蓝田组Ag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中国区域地质;2001年02期
7 王金权;皖南震旦系蓝田组沉积岩有机碳同位素记录(英文)[J];古生物学报;2004年03期
8 李双应;皖南上震旦统蓝田组地层Se的丰度及富集机理[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彦彦;郑永飞;;皖南震旦系蓝田组碳酸盐岩中沉积后流体的地球化学制约[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建;皖南埃迪卡拉系蓝田组页岩的组成与孔隙结构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雷雷;浙西北结蒙地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关系[D];浙江大学;2016年
2 朱丹丹;赣北高、过成熟页岩微观孔隙发育及储气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083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083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