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大单体四元共聚物的盐诱导增粘和缔合行为
本文选题:大分子单体 + 分子间缔合 ; 参考:《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7年11期
【摘要】:针对驱油聚合物难以应用于高盐油藏的难题,合成了新型大单体烯丙基辛基酚聚氧乙烯(20)醚(APE),将其与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NaAMPS)和4-乙烯基联苯(VP)共聚,获得了抗盐共聚物PSA。PSA显示了优异的由盐诱导的增粘性能,在70.00g/L NaCl中的临界缔合浓度只有0.3g/L;当NaCl浓度高于40.0g/L后,溶液黏度反而比纯水中的黏度高得多,且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急剧上升。探针分析以及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PSA分子链在纯水中的构象伸展,通过分子间疏水缔合作用形成了分子链束,高盐的加入使缔合作用显著加强,溶液黏度急剧上升。
[Abstract]:A novel macromonomer allyl octylphenol polyoxyethylene (ape) ether (ape) was synthesized and copolymerized with acrylamide (AM) 2-acrylamido-2-methylpropanesulfonate (NaamPS) and 4-vinyl biphenyl (VP). The salt-resistant copolymer PSA.PSA shows excellent salt-induced viscosity. The critical association concentration in 70.00g / L NaCl is only 0.3 g / L, and when NaCl concentration is higher than 40.0g / L, the viscosity of solution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pure water. With the increase of NaCl concentra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NaCl increased sharply. The results of probe analysis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showed that the conformational extension of PSA molecular chain in pure water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molecular chain bundles through the hydrophobic association between molecules. The association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ed with the addition of high salt, and the viscosity of solution increased sharply.
【作者单位】: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基金】:“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研究基金(C016)
【分类号】:TE39;TQ3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宝格;陈明强;罗平亚;王昆;李书静;;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的临界缔合浓度[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王夺元,何慧珠,萧绪玲,张麟华,李琼瑶;白酒中氢键缔合作用的研究——乙醇-水缔合体中质子间的交换作用[J];波谱学杂志;1987年01期
3 何宜,王晓昀,,梁兆熙;原位光谱法研究烷基紫精电氧化还原的缔合行为[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4 胡红旗,陈鸣才,程昒时;疏水性缔合作用的研究[J];广州化学;2003年01期
5 王成俊;高瑞民;洪玲;乔红军;王晨;米小慧;杨晓武;;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酰胺的缔合行为与流变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3年09期
6 舒政;汤思斯;叶仲斌;薛新生;徐豪飞;郑川江;张卓;;分子间缔合作用对缔合聚合物溶液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的影响[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年06期
7 钟传蓉;黄荣华;代华;;疏水改性丙烯酰胺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缔合[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05期
8 吕鑫,岳湘安,景艳,郑焰;一种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二临界缔合行为研究[J];化学通报;2005年10期
9 密建国,陈健;含临界点的统计缔合流体理论研究(Ⅰ)非极性流体[J];化工学报;2001年12期
10 李进龙;何昌春;彭昌军;刘洪来;胡英;;基于化学缔合统计理论的链状流体状态方程[J];中国科学:化学;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建新;;聚合物溶液在缔合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机理[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8分会:高分子科学[C];2014年
2 唐朔;蔡丽波;左榘;;κ-卡拉胶链单双螺旋机理及缔合行为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刘承果;陈健强;谢鸿峰;程时;;GPC-LS快速研究PMMA/PEG/THF体系中的缔合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李小森;张郁;唐良广;冯自平;;利用统计缔合流体理论状态方程预测气体水合物的平衡形成条件以及醇类物质对水合物形成的热力学抑制作用[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5 王丽丽;丁元华;郭荣;;C_6H_(13)COOH/KOH/H_2O三组分体系缔合特性及其在光伏电池植绒中的应用[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陆剑燕;张丹丹;李培培;江金强;陈明清;;羧酸型大分子单体参与分散共聚制备接枝聚合物微球[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7 张杨;张和凤;何军坡;杨玉良;;阴离子聚合聚苯乙烯大分子单体合成梳状聚合物[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张孝进;蔡蒙蒙;钟振林;卓仁禧;;通过大分子单体法合成两亲性梳型共聚物及性能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罗仲龙;崔树勋;;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单链RNA弹性行为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D:高分子表征[C];2013年
10 宫永翔;谢鹏;汤博崇;王娇娇;尹守春;李敏;;一种新型超分子聚合物网络形成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2分会:纳米表征与检测技术[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昌春;缔合变阱宽方阱链流体分子热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2 曹宝格;驱油用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及粘弹性实验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3 赵自强;基于阴离子聚合方法的大分子单体合成及二氧化硅接枝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圣良;萜类驱避化合物与引诱物缔合作用对驱避活性影响的定量计算[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2 杨博宇;基于原子力显微镜单分子力谱技术研究枝状聚合物聚酰胺胺的跨膜动态过程[D];长春工业大学;2017年
3 杨伟;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功能性大分子单体及其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06年
4 赵亮;基于聚烯烃的大分子单体的设计、合成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陆剑燕;羧酸型大分子单体的合成及其聚合物微球的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6 邰晓曦;大分子单体的制备及基础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5年
7 胡利勤;乙氧基化法合成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酯类大分子单体[D];江南大学;2011年
8 魏玲;天然两亲分子缔合结构形成及对药物的保护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田金强;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大分子单体的一步法合成新途径[D];江南大学;2008年
10 吕冬梅;非离子型可聚合大分子乳化剂的合成及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93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093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