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录井气体解释在白云凹陷的研究和运用
本文选题:流体录井 + 深水钻井 ; 参考:《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流体录井系统相对于以前的气体色谱在分析技术和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气体色谱技术分析烃类组分包括C1、C2、C3、iC4、nC4、iC5和nC5,流体录井系统检测组分范围不仅包含了以上几种组分,并且扩展到了nC6、nC7、nC8、C6H6,C7H8、C7H14以及非烃类CO2和H2S等组分,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扩展的组分结合原来的气体组分,让其更好的为气体解释和油田的勘探开发服务成为了流体录井技术更好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的投入使用,海洋石油对深水区的勘探进入大规模勘探开发时期,所以总结好流体录井在深水区的解释图版和模型,对以后白云凹陷尤其白云凹陷深水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对象为白云凹陷所钻23口井的243层储集层的资料,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对储集层气体进行分析整理,结合气体组分各个参数的特点,研究出了组分趋势线对比法、全烃-流体类型法和异常倍数法对油气层进行快速识别。这三种方法进行对比,异常倍数法符合率最高,对试油和电测取样的39层进行分析,有3层不符合,符合率为92.3%,效果非常令人满意。针对在超深水井(水深1500m)CO2气藏气测CO2检测仪无明显异常的情况,提出了录井、测井、钻井液综合解释分析的方法。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gas chromatography, the fluid logging system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in analytical techniques and methods. Conventional gas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o analyze hydrocarbon components, including C _ 1C _ 2C _ 2C _ 3i _ C _ 4nC _ 4C _ 4C _ 5 and NC _ 5. The range of components detected by fluid logging system not only includes the above components, but also extends to the components of nC6nC7nC8H6H6C6H8C7H14 and non-hydrocarbon CO _ 2 and H _ 2S, etc. How to effectively use these extended components combined with the original gas components, so that better gas interpretation and oil fiel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ervices has become the key to better development of fluid logging technology.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offshore oil 981 deepwater drilling platform, offshore oil exploration in deep water area has entered the period of large-scal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o the interpretation chart and model of fluid logging in deep water area are summarize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ep water area of Baiyun sag, especially Baiyun sag.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 data of 243 reservoir in 23 wells drilled in Baiyun sag.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tatistics, the gas of reservoir is analyzed and sorted ou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arameter of gas composition, the method of contrast of component trend line is studied. Total hydrocarbon-fluid type method and anomaly multiple method are used to identify oil and gas reservoir quickly. Compared with these three methods,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abnormal multiple method is the highest. The analysis of 39 layers of oil test and electric sampling shows that there are 3 layers that do not match, the coincidence rate is 92.3, and the effect is very satisfactory.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re is no obvious anomaly in the CO _ 2 detector of CO _ 2 gas reservoir in the ultra-deep well (water depth of 1500m), the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logging, logging and drilling fluid is put forward.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E1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载兴;;大力开展膜分离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和推广应用—代发刊词[J];膜科学与技术;1981年01期
2 许永贵;;热工基础知识讲座(四)[J];工业炉;1985年03期
3 傅举孚,李步强;流体间界面热力学研究的进展[J];化工进展;1991年04期
4 徐孝民;沈复;;关于对应状态原理用于纯物传递性质预测时参考流体选择方法的探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1987年01期
5 李正;;过滤原理及磁浆的过滤[J];磁记录材料;1990年01期
6 S.Jaireth;陈先兵;;饱和氧流体中金银的运移及腐土表生环境中高纯度金的形成[J];地质科学译丛;1995年01期
7 陈卫东,郭天民;近临界油气藏流体相行为研究的现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年01期
8 罗瑞贤;何战旗;李殿卿;;以形状因子法对应状态原理计算流体的热力学性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9 孙忠实,李德伦,冯亚民;含金流体层次性循环系统探讨——以吉林和山东地区金矿为例[J];世界地质;1998年04期
10 秦大军;韧性剪切作用与深源流体演化和金矿化的耦合关系[J];地质地球化学;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绚敏;;流体——信息的载体[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刘俊来;关会梅;;含流体相条件下白云岩的低温流动——破裂-溶解-结晶过程的意义[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3 胡晓燕;毕献武;尚林波;胡瑞忠;樊文苓;;锡在晶体-熔体-流体间分配行为及其对锡成矿的制约[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慧;尚林波;王水龙;;铜在熔体流体间分配实验的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罗照华;;超临界流体晶:成因和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6 朱伟;尤云祥;缪国平;;两层流体中运动物体的尾流场特性[A];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3年
7 龚庆杰;岑况;陈明;;超临界流体与超临界现象[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8 刘晓雨;张雅楠;张泽坤;顾芳;王海军;;受限于非对称狭缝中AaDd型氢键流体的相平衡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8分会:高分子科学[C];2014年
9 徐九华;丁汝福;谢玉玲;单立华;钟长华;;阿尔泰萨热阔布金矿床CO_2流体的稀土元素特征[A];火山作用与地球层圈演化——全国第四次火山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刘晓峰;解习农;姜涛;张成;;东营凹陷超压含盐流体的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庆成;原位观测特定条件下CO_2-H_2O-NaCl流体的P-V-T-x性质及理论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蔡涵鹏;基于地震资料低频信息的储层流体识别[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李丽妍;方阱流体气液相平衡性质和临界非对称性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4 杨侃;岩石微孔隙中气体吸附、链状分子运移的计算模拟及其油气地质意义[D];南京大学;2011年
5 蒋国豪;氟、氯对热液钨、铜成矿的制约[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亚光;地转水平分量和地形对地球流体的影响[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2 邴磊;流体录井气体解释在白云凹陷的研究和运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薛钧月;龙门山构造带中—北段构造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藏关系的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东;川东南桑木场—酒店垭构造形成演化与多期流体充注[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付于真;龙门山中—南段冲断带构造演化与流体的运移聚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蒋淑华;深海含碳流体原位探测装置原理模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黄志勇;二元复杂流体相分离及人群合作进化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厦门大学;2007年
8 俞勇强;微孔中流体扩散系数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浙江大学;2006年
9 罗骏;MicroPIV流场测试技术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10 王圣文;招平断裂带构造体制转折过程中流体演化及其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本文编号:2104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104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