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修复石油烃污染地下水的PRB技术及长效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原位修复石油烃污染地下水的PRB技术及长效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2年
原位修复石油烃污染地下水的PRB技术及长效性研究
刘虹
【摘要】:石油作为一种重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在进行石油开采、储存及生产加工等过程中,由于泄露及不合理排放等原因,使得大量石油烃进入环境,即而通过大气降水、土壤淋溶、地表水渗入等各种途径污染地下水。地下水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的直接供水水源及与地表水发生水力联系的间接水源,对其污染的控制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与生态的安全。因此,对石油烃污染地下水的修复至关重要。 近年来,石油烃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技术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PRB技术因具有较长时间持续原位处理、安装施工方便、运行费用低等诸多优点被广泛使用。PRB技术应用于石油烃污染地下水修复时,大部分选择了生物PRB以达到高效、清洁、廉价的修复目标。然而,,在采用生物PRB的实际修复过程中,存在由于地下水温度低、缺乏营养等因素使得微生物活性降低或由于微生物的繁殖、代谢造成PRB介质孔隙堵塞、渗透性下降等因素使得生物PRB不能长期、有效的运行。生物PRB运行的长效性主要取决于高效、持久的微生物降解活性以及PRB保持良好的渗透性。 本文以石油烃污染地下水的原位生物PRB修复技术及其长效性为研究对象而展开,从PRB功能菌、填充介质、反应墙体的构建及PRB一旦失活或堵塞采取的技术措施各方面进行研究,确保PRB长期、有效的运行。从功能菌方面,对生物PRB的功能菌株进行紫外诱变,以提高功能菌在PRB长期运行过程中降解的稳定性;从填充介质方面,研究了三种材料在长期运行中的稳定性和对功能菌固定的有效性,添加新型填充材料—电气石作为PRB的活性反应材料,提高了PRB的生物活性和反应介质的渗透性;在确定功能菌和填充介质的基础上,为了保证PRB长期、有效的修复效果,预防PRB运行过程出现堵塞问题,设计、构建两种PRB—多介质组合PRB和复配介质PRB,并结合实际污染场地的水文地质及地下水化学条件进行室内模拟修复,研究、对比了两种PRB修复效果,并对PRB有效运行200d后的生物特性包括微生物数、脱氢酶活性及复配PRB的微生物群落分布进行分析,为了防止反应墙体中微生物的失活,初步研究了采用无机营养盐对微生物进行激活;为了解决PRB一旦发生堵塞而失效的问题,该研究还将在线监测系统应用于PRB运行过程中,对PRB运行过程中的堵塞部位进行在线自动识别并采用超声—高压水冲洗法进行解堵处理。以期为石油烃污染地下水实际修复工程的长期、有效运行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持。 对功能菌进行紫外诱变的研究中,根据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选取正突变菌株:S14、S21和S32,三株菌株对石油烃降解率诱变后均有所提高;与原菌相比,诱变菌经10次传代后具有遗传稳定性,在碱性或石油烃浓度较低的环境中能保持对石油烃高效降解的稳定性;在石油烃浓度较低条件下,诱变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浓度较高时,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方程;经紫外诱变后,石油烃降解菌中单菌的菌体及菌落形态未发生变化,仅在菌落所占比例方面有所变化,3种菌株紫外诱变后菌株的9项生理生化特性与原菌株一致。 三种填充介质—泥炭、电气石和珍珠岩的特性研究表明,三种介质在与地下水经过长期接触后,无有机物质及重金属元素溶出,少量无机离子(Na+、Mg2+和Ca2+)的溶出使地下水的矿化度和硬度有较少的增加,但不会影响地下水水质,因此,三种材料作为PRB填充介质,在PRB长期运行中均安全、无害,且比较稳定。三种材料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具有生物稳定性。三种介质中,泥炭对功能菌固定化效果最好,24h固定化率达到85%以上,电气石和珍珠岩对功能菌也有固定化效果,固定化率为20%—30%。电气石具有辐射中远红外线的特性,在PRB修复石油烃污染地下水的过程中,添加电气石可以调节地下水的pH,增加溶解氧,提高微生物脱氢酶活性,减小水分子团结构,增强水的透过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PRB的堵塞。 构建的两种PRB反应器中,多介质组合PRB按渗透系数K逐层增大的原则,确定3层填充介质为粗砂、电气石、珍珠岩分别以体积比4:1与固定化泥炭混合,复配介质PRB选取粗砂、固定泥炭、电气石,体积比为3:1:1作为的填充介质。结合实际污染场地条件的模拟修复效果表明,两种PRB均能高效修复石油烃污染地下水,在运行的200d内出水中未检出石油烃,石油烃的污染羽随时间逐渐扩大,且石油烃首先出现在反应介质的底层,然后出现在表层,随后扩散至整个介质层。两种PRB对比可以看出,从修复效果来看,复配介质PRB更高效,从渗透性来看,多介质组合PRB的渗透性能较好。复配介质PRB运行200d后,反应介质前端30cm地下水中TPH为0.74mg/L—5.42mg/L,后端30cm地下水中TPH较低且分布较均匀,均低于0.29mg/L。从渗透性方面来说,多介质组合PRB前端0—10cm在反应器运行150d后,渗透系数低于污染场地含水层的渗透系数,10cm—30cm在反应器运行200d后,渗透系数低于污染场地含水层的渗透系数,30cm—50cm、50cm—60cm的渗透系数K在运行的200d内变化微小,远远大于场地的渗透系数。 两种PRB运行200d后,对其微生物特性包括微生物数、脱氢酶活性及对复配介质PRB的微生物群落分布的研究表明,地下水中TPH较高的部位,介质中的微生物数量也较多。不同介质中微生物的脱氢酶活性存在差异,但同一介质层的脱氢酶活性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呈现脱氢酶活性随深度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总体来看,微生物数量多的层位,相应地微生物所产生的脱氢酶活性也较高,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00d后复配介质PRB中微生物群落的DGGE图谱分析表明,PRB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降低,其中B2与B5的相似度最高,达83.1%。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1.78—2.19之间,多样性随距离的增大而增大。结合PRB中TPH分布来看,TPH浓度高的部位,微生物群落较为稳定,多样性较低。反之,TPH浓度低的部位,微生物群落不稳定,多样性较高。PRB运行200d后,PRB6个点位样品中都存在固定化功能菌且它们在整个系统中相对数量占优势。位于PRB的前端,功能菌群的相对数量较高,随着PRB距离的增大,功能菌的相对数量有降低的趋势。Yarrowia sp.菌在运行的200d内在PRB中相对数量均较高且占优势,Pseudomonassp.和Acinetobacter sp.菌在PRB前端相对数量较高,在PRB的后端,相对数量较低,优势不明显。添加无机营养盐对微生物脱氢酶活性有一定的激活效果,未添加无机营养盐的培养液经激活后,微生物脱氢酶活性不但没有继续降低,反而有所提高,激活后第2d微生物脱氢酶活性升高到32μgTTC/(L·h),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在激活后也随之提高。 采用Diver地下水水位自动监测仪对PRB水位进行在线监测,对PRB堵塞部位进行自动识别,监测结果表明堵塞部位易发生在反应器首段0—15cm内,采用超声—高压水冲洗法进行解堵处理,根据其对微生物脱氢酶活性、微生物降解石油烃效果和渗透系数的影响确定最佳解堵条件为声能密度0.5W/ml、超声时间8min、冲洗水量100ml/min、冲洗时间20min,在该条件下处理后,PRB堵塞部位得到了有效解除。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52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凤琳;渗透性反应墙处理被石油烃类物质污染地下水的室内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育池;李传生;;PRB技术及其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2 申泰铭;解庆林;李艳红;张露文;;物理诱变育种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发展及运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6期
3 马超杰;黄学敏;凌海志;袁博文;;紫外诱变筛选高效氧化亚铁硫杆菌[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1期
4 孟庆玲;任群;王显胜;于广菊;杨毅;;组合材料渗透反应墙对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修复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张永发;祝济之;胡长华;;超声波地层解堵机理研究初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杨维;王立东;徐丽;杨军锋;;铬污染地下水的PRB反应介质筛选及修复试验[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5期
7 张渤,韩洁;石油烃类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自然衰减特性[J];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05期
8 刘新华,傅家谟,沈照理,钟佐燊;油类污染过程中地下水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化──以山东省淄博市某地下水水源地为例[J];地球化学;1996年04期
9 杜新强;冶雪艳;路莹;迟宝明;Steffen Birk;杨悦锁;;地下水人工回灌堵塞问题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9期
10 范彬;武杰伟;朱仕坤;遠藤和人;冯媛媛;张芸;;产电生物可渗透活性反应栅法(ePRB)地下水有机污染物修复研究[J];地下水;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秀丽;地下水中BTEX的迁移规律及其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孙立波;化学与生物组合型反应墙原位修复硝基苯和苯胺污染地下水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艳芬;电气石矿物材料的活化水作用及其生物学效应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永梅;张成玲;赵永强;张薇;张广民;;山东省大白菜黑腐病病原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2 姚良同;丁延芹;刘尧;陈一然;杜秉海;李俊;;玉米秸秆低温快速腐熟菌的筛选、鉴定及效果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3 朱彭玲;陈强;丁延芹;姚良同;杜志兵;王晶;杜秉海;;新疆地区棉花根际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4 张广志;周红姿;杨合同;赵晓燕;;盐碱土壤中耐盐细菌的分离与鉴定[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5 张一;王凤忠;张铭铄;李妍;韩明渠;周波;毛志泉;;苹果园土壤中一株根皮苷降解菌的筛选[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6 凌晨;刘波;;2,4,6-三溴苯酚降解菌的筛选[J];安徽化工;2012年03期
7 鲍立宁,洪桂云,黄显怀;电极生物膜脱氮工艺中反硝化菌相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刘营;李玉保;;鲁西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9期
9 丁爱芳;;生物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3期
10 曹宁;杨革非;王世彭;刘占云;汤晖;;大庆土壤盐碱菌的分离鉴定[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窦瑞木;雷清泉;张改强;;番茄内生细菌TB-2生化特性及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2 刘春;;鳢舒伯特气单胞菌内脏类结节病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马镝;;产壳聚糖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黄华伟;王印庚;陈霞;张凤萍;;渡夏期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发生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A];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邬纯鸿;黄毅;王文莉;钟代彬;吴广安;方艳军;;现代化奶牛场乳房炎病因调查及其防治[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9(上册)[C];2009年
6 余东游;刘韶娜;李卫芬;黄海智;;一株异养型亚硝酸盐转化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A];全国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监测与控制治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胡治刚;胡江春;刘丽;汪思龙;苏振飞;王书锦;;海洋微生物复合制剂改善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研究[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爱民;王敏;黄为一;;抗生素对一株假单胞菌耐镉能力的影响及其红外光谱分析[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齐建超;郭婷;王贺;张清敏;;微生态菌剂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生态系统[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廉新颖;王鹤立;;突发性重金属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研究进展[A];2009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郎亚军;Ectoines高效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李永芹;养殖鱼类病原菌检测芯片技术的建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雄师;讨赖河流域水资源演变及其合理配置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赵祺;冻土细菌新种和冰缘植物内生细菌新种的特征和多相分类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朱兵峰;枯草杆菌两步法生产四甲基吡嗪的调控及机制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王大红;粘细菌Stigmatella WXNXJ-B产生新型抗肿瘤抗生素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肖仔君;Acetobacter sp. CCTCC M209061细胞催化潜手性酮不对称还原反应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秦统福;内循环三相流化床生物高效降解炼油污水技术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咏梅;产精氨酸脱亚胺酶变形假单胞菌的筛选鉴定及酶的定向改造[D];江南大学;2010年
10 刘君昂;油茶林健康经营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志坚;γ-聚谷氨酸活化磷矿粉对Pb污染土壤铅形态及小白菜生长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罗晶晶;斑点叉尾鮰生鱼片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郎晓磊;肠道菌对苏云金芽胞杆菌家蚕杀虫活性的作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逯晋忠;苏云金芽胞杆菌对云斑天牛的抗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献芳;利用半夏凝集素构建内生工程菌及其抗同翅目害虫效果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韩亚超;新型微生态制剂的研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袁玮;贵州省苗族腌酸汤中产乳酸菌素菌的筛选与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贺中华;黄鳝肠道菌群的初步分析和益生菌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孟小亮;黄颡鱼肠道益生菌的筛选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田甜;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维;施爽;李璇;封金利;沈爱莲;;两种PRB反应介质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效果对比[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2 孟庆玲;任群;王显胜;于广菊;杨毅;;组合材料渗透反应墙对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修复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3 杨维;王立东;徐丽;杨军锋;;铬污染地下水的PRB反应介质筛选及修复试验[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5期
4 张莹;张玉玲;张晟瑀;万玉玉;李浩旭;;修复石油类污染地下水的PRB反应介质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庞艳华,丁永生,公维民;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油含量[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崔亚伟;刘云根;;污染地下水原位处理PRB技术研究进展[J];地下水;2009年06期
7 崔海炜;孙继朝;向小平;张玉玺;刘景涛;;PRB技术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研究进展[J];地下水;2010年03期
8 王玉梅,党俊芳;油气田地区的地下水污染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3期
9 焦燕;金文标;赵庆良;赵勇娇;万杰;;异位/原位联合生物修复技术处理受污染河水[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11期
10 周杰,刘宁,李云,马毅杰;凹凸棒石粘土的显微结构特征[J];硅酸盐通报;199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亮;零价铁渗透反应格栅中铁的微生物钝化效应及电活化技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刘涉江;生物固定化双层PRB技术去除地下水中MTBE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海静;地下水石油烃生物降解特性及室内模拟修复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维;王虎;韩儒梅;王光浑;杨宏伟;;辽宁省中南部分城市地下水脆弱性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2 杜新强;李砚阁;冶雪艳;;地下水库的概念、分类和分级问题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3 郑远扬;;石油污染生化治理的进展[J];国外环境科学技术;1993年03期
4 张永发,马凯,胡长华;超声波在原油中的吸收衰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吴玉成,钟佐焱木,陈亮;去除地下水芳香烃污染物:实验室含水层土柱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0年01期
6 胡宏韬,林学钰,廖资生,张兰英,姜桂兰,刘广民,魏砾宏;阿特拉津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的实验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董军,赵勇胜,赵晓波,刘睿,袁懋;PRB技术处理污染地下水的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2期
8 郑西来,刘孝义,席临平;多孔介质吸附对石油污染物运移的阻滞效应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9 吕锡武,李丛娜,稻森悠平;溶解氧及活性污泥浓度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1期
10 黄远峰,陈保雄,林楚雄,徐山瑛,喻本德,黄文杰;深圳市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治理及对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汤云晖;电气石的表面吸附与电极反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2 孙立波;化学与生物组合型反应墙原位修复硝基苯和苯胺污染地下水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继梅;空气负离子及负离子材料的评价与应用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2004年
2 蒋侃;电气石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Cu~(2+)、Pb~(2+)、Zn~(2+)的吸附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3 蒋洪波;低强度低频率超声对活性污泥活性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光 ,王静芳;ICES/IOC关于生物组织中石油烃类互校工作简介[J];海洋环境科学;1989年03期
2 潘学芳,梁泉峰,王浩;细菌8-A-2对石油烃类运输及正十六烷代谢产物的初步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2年04期
3 余萃;廖先清;刘子国;黄敏;;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4 郑远扬;第三届国际就地生物复原会议概述[J];油气田环境保护;1995年04期
5 许增德;张建;祝威;孔瑛;;微生物降解油田含油污泥中烃类污染物的研究[J];江苏环境科技;2005年04期
6 欧寿铭,郑建华,郑金树,BruceJ.Richardson;色谱-质谱联机测定厦门港和员当湖表层沉积物中的石油烃和多环芳香烃的含量[J];福建分析测试;2003年03期
7 金钟廉;;石油与生物添加(剂)工程[J];安徽化工;1990年04期
8 罗洪君;王绪远;赵骞;杨东明;张学佳;;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7年03期
9 洪克险;;论面源污染控制在城市水污染治理中的重要性——上海面源污染现状及思考[J];中国勘察设计;2008年10期
10 钱伯章;石油烃类蒸气SOVUER法回收[J];石油炼制与化工;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峥;彭跃;卢雁;贾玉霞;;辽河水有机污染来源判别[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2 沈薇;刘彦;宁长发;陆晓;杨树林;;细菌BS-03与霉菌OBD-LM2对原油降解作用的比较[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3 何琨;李真泽;;乙烯装置节油流程的开发[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刘树林;;天然气在火焰切割领域的研究与运用[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李法云;谯兴国;杨姝倩;马溪平;付保荣;吴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优势降解菌降解性能研究[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肖景娴;马广伟;金文清;滕加伟;;ZSM-5/MOR/β沸石混晶分子筛的合成及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宏乾;[N];中国化工报;2010年
2 记者 赵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3 方改娥 刘岩;[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刘莹 瞿剑;[N];科技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于莘明;[N];科技日报;2006年
6 姚耀富;[N];中国化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姚耀富;[N];中国石化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林菲;[N];农民日报;2001年
9 汪卫东 王新;[N];中国石化报;2005年
10 高育红;[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立;陕北地区油气田钻井混合废弃物的微生物原位修复技术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邓伟;南黄海、东海表层沉积物中脂肪烃与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胡利民;大河控制性影响下的陆架海沉积有机质的“源—汇”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胜勇;渤海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田春雨;湄洲湾水体石油烃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组分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李雪莲;胶州湾石油烃与营养盐对浮游植物和细菌的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蔡笑笑;羟基自由基处理含油压载水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5 宁亚平;西北黄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菌种筛选与影响因素[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6 宋广梅;高效石油降解细菌的筛选鉴定和菌群构建[D];扬州大学;2009年
7 崔江瑞;污染物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在海湾环境容量研究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9年
8 张亮;某炼油厂地下水系统石油烃运移机理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9 李泽利;锦州湾沉积物典型有机物组成及来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赵美丽;栉孔扇贝对石油烃蓄积及响应的初步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1年
本文关键词:原位修复石油烃污染地下水的PRB技术及长效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1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11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