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氮气驱后剩余油可视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19 16:15
【摘要】: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水驱开采后,仍残留有大量阁楼油、绕流油。利用氮气密度小,重力分异作用显著等特点将部分剩余油驱出,充分认识气驱之后剩余油的分布,对优化气驱设计方案具有借鉴意义。通过设计、制作物理可视化模型进行气驱模拟实验,直观展示缝洞型油藏气驱后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实验结果发现:氮气驱能有效地提高缝洞型油藏水驱后剩余油的采收率,但仍有部分残留油,如因气体气窜、底水能量不足而残留溶洞中部的窜流油,因气体洗油效率低而残留在裂缝中的油膜和小油段塞等;同时,注入方式、注入井别和注入速度等人为因素对气驱效果也有影响。研究成果为注气提高水驱后剩余油开采以及气驱后再次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实验依据,认为采用水气交替等不稳定注气方式、复杂区域注气以及适中的注入速度可提高气驱效果,也认识到了溶洞形状、缝洞分布等客观因素应作为后续深化研究的重点。
[Abstract]:After being exploited by water drive in carbonate fracture-cavern reservoir in Tahe Oilfield, there is still a large amount of loft oil and circulating oil. By u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nitrogen density and remarkable gravity differentiation, some remaining oil can be driven ou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after gas flooding can be fully understood, which is useful for optimizing the design scheme of gas drive. Through the design of physical visualization model for gas driv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after gas flooding in fractured and cavernous reservoirs is displayed intuitively, and the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discuss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nitrogen flood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oil recovery of residual oil after water flooding,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residual oil, such as channeling oil in the middle of the cave due to gas channeling and insufficient bottom water energy. The oil film and small oil slug remaining in the fracture due to the low efficiency of gas washing, meanwhile, the artificial factors such as injection mode, injection well type and injection rate also affect the gas drive effect.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experimental basis for gas injection to increase residual oil recovery after water flooding and oil recovery after gas flooding. It is considered that using unstable gas injection methods such as alternating water and gas, gas injection in complex areas and moderate injection rate can improve the gas drive effect. It is also recognized that the objective factors, such as cave shape and distribution of cracks and caverns,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emphasis of further study.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中国石化海相油气藏开发重点实验室;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开发效果技术——补充能量注入体系优选实验研究”(2011ZX05014-003) 国家“973”项目“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基础研究——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及优化”(2011CB201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多相流体流动规律与剩余油形成机理研究”(51504268)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研基金“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2462014YJRC053)
【分类号】:TE357.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倩;李曦鹏;刘中春;胡向阳;李博;;缝洞型油藏剩余油的主要存在形式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2 张宏方;刘慧卿;刘中春;;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形成机制及改善开发效果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年35期

3 罗娟;陈小凡;涂兴万;王雷;陈朝晖;;塔河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机理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年02期

4 刘鹏飞;姜汉桥;徐晖;胡庆贺;涂兴万;;缝洞型油藏开发室内模拟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05期

5 宋海;黄传艳;徐刚;;塔河油田10区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性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19期

6 王建峰;彭小龙;王高旺;薜师团;;缝洞型油藏流动模型的选择方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年05期

7 杨敏;张烨;;缝洞型油藏超大规模酸压技术[J];地质科技情报;2011年03期

8 张宏方;吕心瑞;刘中春;韩科龙;;缝洞型油藏拟颗粒法多尺度流动模拟[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9 李衍;王亚辉;;塔河12区缝洞型油藏开发地质特征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22期

10 李巍;侯吉瑞;丁观世;李海波;张丽;;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影响因素[J];断块油气田;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周光正;葛蔚;陈志海;李静海;;缝洞型油藏的水驱油机理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常宝华;熊伟;高树生;刘华勋;张静楠;;大尺度缝洞型油藏弹性开采特征实验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康志宏;胡佳乐;;塔河缝洞型油藏岩溶塌陷体分类及开发潜力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力沛 郑松青;串起缝洞型油藏“断线珍珠”[N];中国石化报;2013年

2 康志江;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基础研究获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李静 胡风涛;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基础研究将启动[N];中国石化报;2006年

4 孟庆梅;初步创建碳酸盐岩 缝洞型油藏开发模式[N];中国石化报;2006年

5 张望明邋曹建宝;国家“973”项目中期评估会召开[N];中国石化报;2007年

6 卢熠 施长春;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双重面孔”[N];中国石化报;2007年

7 股份公司副总裁、西北油田分公司经理 焦方正;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力推进加快西部资源战略[N];中国石化报;2007年

8 窦之林;技术进步成就塔河辉煌[N];中国石化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孙希利 通讯员 杨东辉 郝光灿;情系大漠写人生[N];中国石化报;2010年

10 牟雪江;注水替油:自主创新破解世界级难题[N];中国石化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郭自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水锥预测及控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2 赵磊;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气驱油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3 任婷;塔河高温高压碳酸盐岩储层动态测试评价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3年

4 孙博;缝洞型油藏注气替油机理及优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5 谢昕翰;塔河6-7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单井调剖堵水适应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921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1921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0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