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东南盆地深水大气田地质特征、成藏模式及勘探方向研究
[Abstract]:A great breakthrough has been made in the deep water exploration of Qiongdongnan Basin, but there are many doubtful points in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ep-water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 It is urgent to carry out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origin, source, process and model of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natural gas in L 17 deep water gas field is mainly hydrocarbon gas and low carbon dioxide content. Natural gas methane and ethane carbon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natural gas is organic and highly mature coal type gas. The high content of naphthenic hydrocarbons in the series of natural gas light hydrocarbon C _ 6 and C _ S _ 7 indicates that the natural gas source materials are mainly terrestrial higher plant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aturation history of the Oligocene source rocks in the Eocene in this area,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atural gas of the L17 deep water gas field is derived from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Yacheng formation of the Oligocene. During the late Miocene Yellow current period in the deep water area of the basin, large confined block transport deposits were developed,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high qua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 and the high density sand mass transport deposits were enclosed by the surrounding deep-sea mudstone and the structural pattern of "west low east high", and so on. The mature and highly mature natural gas generated by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Yacheng formation of the Oligocene has been reactivated by overpressure along the deep layer driven by the pressure-source differential, and formed a lithologic trap group of the Huangliu formation in the Upper Miocene, and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Yacheng formation of the Oligocene have been reactivated by overpressure. The faults or microcracks in the early geological structure, which were opened and formed, migrated upward to the lithologic trap group of the Huangliu formation of the Upper Miocene to form a reservoir, with "source rock, large sand block transport and sedimentary sandstone reservoir," High quality deep-sea mudstone seal and fault / microfissures transport "four elements of coupled reservoir control characteristic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areas of Mesocene Meishan formation in the deep water area hav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forming deep water large gas fields, such as the subbasin fan tectonic-lithologic trap group, the southern slope and uplift reef, and the Paleogene riparian Lingshui formation fault trap.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南海西部石油研究院;
【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与勘探关键技术"课题(编号2016ZX05026-02)资助成果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明;李俊良;姜涛;田姗姗;张成;解习农;;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形态及成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4期
2 刘见宝;孙珍;刘彦宾;赵中贤;王章稳;;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研究现状及展望[J];海洋地质前沿;2012年04期
3 贺超;龙根元;吴世敏;;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因子计算及其伸展模式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2年02期
4 何云龙;解习农;李俊良;张成;张建新;;琼东南盆地东西部块体流沉积内部结构特征的差异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年01期
5 廖静;徐海春;;气测综合曲线分析法在南海琼东南盆地的应用[J];录井工程;2013年03期
6 肖军;王华;姜华;吕学菊;岳勇;;琼东南盆地第三系低位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7 佟殿君;任建业;雷超;阳怀忠;尹新义;;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岩石圈伸展模式及其对裂后期沉降的控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8 何云龙;解习农;李俊良;张成;苏明;;琼东南盆地陆坡体系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2期
9 张恒超;张功成;王振华;何玉平;;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实践[J];海洋石油;2011年04期
10 王丽君;李强;刘爱群;严恒;;琼东南盆地井震平均速度误差分析及校正[J];地质学刊;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新兵;王家林;陈冰;;南海西北部琼东南盆地基底结构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树林;;四分量地震在琼东南盆地应用的可行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叶瑛;吴能友;邬黛黛;张平萍;季珊珊;董海良;;琼东南盆地甲烷微渗漏的地质与地质微生物记录[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施小斌;蒋海燕;徐行;杨军;于传海;杨小秋;;琼东南盆地的地热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地热:从地表到深部论文集[C];2014年
5 张中杰;刘一峰;张素芳;范蔚茗;陈林;;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深度依赖性及其动力学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6 于鹏;王家林;钟慧智;陈冰;;琼东南盆地基底结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李维新;邓启才;张文;秦瑞宝;;琼东南盆地西区岩石物理和地震响应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宋洋;赵长煜;张功成;宋海斌;单竞男;陈林;;南海北部珠江口与琼东南盆地构造-热模拟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9 肖军;王华;刘军;陈少平;姜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勘探方向选择[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吴哲;杨风丽;吴建勋;;琼东南盆地深部构造特征的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江其勤;琼东南盆地油气资源完成评价研究[N];中国石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何云龙;琼东南盆地陆坡区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2 杜同军;琼东南盆地层序地层和深水区沉积充填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康波;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沉降—热演化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4 李绪宣;琼东南盆地构造动力学演化及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5 蔡佳;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古地貌恢复及其对层序样式和沉积特征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6 翟普强;琼东南盆地泄压带特征及其与天然气成藏耦合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7 赵必强;琼东南盆地天然气运聚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8 胡忠良;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和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9 朱四新;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低幅构造速度研究与PSDM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居云;琼东南盆地北部坳陷带构造演化及其对煤系烃源岩的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陈宏言;琼东南盆地区域地层格架建立及油气成藏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刘晓锋;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沉积古环境和物源演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彭江英;重力异常导数在琼东南盆地构造识别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尹新义;琼东南盆地断裂组合样式及其变形机制模拟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6 王力;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世早中期沉积特征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7 吴敬武;琼东南盆地南部凹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D];浙江大学;2008年
8 李娜;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渐新世以来沉积古环境及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赵小庆;琼东南盆地目的层成岩作用研究与有利储层预测[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10 陈奎;琼东南盆地油气目标地层沉积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05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205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