砾岩油藏水驱与聚合物驱微观渗流机理差异
[Abstract]:Due to the speci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conglomerate reservoir, the pore structure of the reservoir presents complex mod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ercolation system is dominated by "thin-network-non-reticular" flow state. The study of microscopic seepage mechanism and their differences between water flooding and polymer flooding has become the difficulty and key to improve oil recovery. Karamay oilfield is a typical conglomerate reservoir. The microcosmic displacement mechanism of hydrophilic and weakly oil-lipophilic rocks is studied by CT scanning techniqu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the final recovery calculation model of conglomerate reservoir under two displacement modes is establish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chanism of hydrophilic rock flooding and polymer flooding in conglomerate reservoir is mainly "crawling" displacement along the rock surface, while the weak oil-lipophilic rock is mainly "protruded" displacement along the middle of the pore,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seepage mechanism. After hydrophilic rock flooding, the residual oil mainly exists in the fine throat and pore interface, and the polymer solution cuts the residual oil into a lot of small oil droplets through a stronger shearing and dragging effect. Furthermore, with the polymer solution moving forward through the narrow throat to improve the oil recovery, the residual oil after water flooding of weakly oil-lipophilic rock is mainly oil film shape and fine pore formation. The polymer solution is driven by polymer displacement from the particle surface by bridging the oil film and forming the oil wire by means of stronger shear stress. Due to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polymer solution and injected aqueous solution, the effect of complex mode pore structure on percolation and displacement of polymer solution is much smaller than that of water flooding solution. Therefore, for two kinds of different wettability rocks, the pore structure of reservoir is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of water flooding efficiency,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property and oil content is small, while the effect of polymer flooding has good correlation with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after water flooding. The established model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oil recovery of two oil reservoirs in displacement stag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部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55103BY0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大科技专项(2011B-1104)资助
【分类号】:TE3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金刚;聚合物驱研究和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宽[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年02期
2 于艳华,刘晓冬,徐景祯;聚合物驱产出水对油层损害的主要物质的确定[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3 孔祥亭,付百舟,刘春林;油田聚合物驱潜力评估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6期
4 元福卿;李振泉;;不同因素对聚合物驱效果的影响程度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5 栾长军;郭登峰;付喜庆;刘亚超;;聚合物驱经济评价方法现状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3期
6 张广政;;胜利油田工业化聚合物驱效果及主要做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2期
7 杜丹;吴迪;寇鹏鸽;冯晓敏;;聚合物驱采出水处理技术进展[J];辽宁化工;2011年06期
8 汤昌福;王晓冬;刘翰林;王军磊;;聚合物驱流线模拟中的更新流线问题[J];特种油气藏;2013年02期
9 韩伯惠;淡水和盐水聚合物驱在北布尔班克油田的应用[J];国外油田工程;1995年03期
10 P.Corlay,韩伯惠,石梅,E.Delamaide;聚合物驱方法的现状及前景[J];国外油田工程;199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曙光;侠利华;乔书江;姚建;;聚合物驱含水变化与各类影响因素模型[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程宏杰;楼仁贵;陈丽华;;砾岩油藏七东_1区聚合物驱数值模拟研究[A];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文集[C];2009年
3 常晓平;马玉霞;熊英;;聚合物驱数值模拟应用方法研究[A];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文集[C];2009年
4 姚坤乾;吴丽文;盖丽鹏;王涛;;孤岛油田聚合物驱调整配套技术[A];第四届胜利油田北部油区疏松砂岩油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树荣;张强;雷阳;张晓东;;聚合物驱最优注入问题的一种分区优化方法[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6 马艳;李洪生;代亚宏;柏红霞;黎锡瑜;;改善二类储量高温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对策研究[A];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文集[C];2009年
7 孙建国;刘洪远;侯君;;低渗透窄小砂体油田聚合物驱适应性分析及初步认识[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张晓东;李树荣;;基于控制向量参数化的聚合物驱最优控制[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9 张伊琳;王正欣;;河南油田双河V下聚合物驱油剂筛选评价研究[A];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文集[C];2009年
10 王艳涛;李萍;刘吉武;薛兆杰;徐萍;;交联聚合物驱在孤岛油田先导试验[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侠 通讯员 陈丽华 程宏杰;克拉玛依油田聚合物驱试验取得成效[N];中国石油报;2009年
2 特约记者 王蕾 通讯员 程宏杰;聚合物驱提高低渗区块采收率[N];中国石油报;2012年
3 焦念友;聚合物驱后采油大幅提高采收率[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4 记者 汪亚萍 通讯员 张建平;大港污水聚合物驱工业化试验见成效[N];中国石油报;2008年
5 周宏;提高采收率的主导技术--聚合物驱油[N];中国石油报;2005年
6 李丹;大庆采油六厂三类油层聚合物驱试验初显成效[N];中国石油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张玉立;聚合物驱后仍可大幅提高采收率[N];中国石化报;2011年
8 记者 汪亚萍 特约记者 李建 通讯员 种占良;大港油田污水聚合物驱矿场试验完成[N];中国石油报;2010年
9 实习记者 朱丽杰;“骨头缝”里挤出滚滚油流[N];大庆日报;2012年
10 赵龙;三部曲唱响科研人生[N];大庆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东;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最优控制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2 郭兰磊;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动态规划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高静乐;陇东地区侏罗系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高丙坤;聚合物驱动态指标的预测与控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5 徐学品;高含水期油藏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李洁;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聚合物驱油效果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李宜强;聚合物驱大平面模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6年
8 冯玉良;聚合物驱动态预测及其评价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9 马海佳;聚合物驱分层注入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10 王者琴;聚合物驱动态指标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楚涵;微波频率对聚合物驱油田采出水处理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高春平;扶余油田西5-16区块聚合物驱封窜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宋增彬;聚合物驱水淹层电性实验及应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何相洋;高温、高矿化度油藏的聚合物驱油剂性能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龚莹;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措施调整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王白石;杏十二区聚合物驱后期剩余油挖潜方式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7 赵国翠;杏一~三区西部Ⅱ块3~#站及4~#站聚合物驱提效率试验~[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8 李丹丹;低渗透油藏驱油用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确定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9 雷仲庆;聚合物驱微观实验图像处理方法及驱油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10 于波;聚合物驱动态变化规律的定量表征[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13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213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