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BZ油田古近系储层沉积过程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18-09-01 16:06
【摘要】:BZ油田古近系储层埋藏深,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储层沉积模式认识不清,使得开发方案编制面临挑战。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和岩心分析资料,通过量化沉积体系发育的主控因素,开展三维沉积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古近系沉积时,共有南西和北东2个方向沉积物源向湖盆中心共同汇聚,其中南西方向物源供给速率大,砂体分布范围广;湖盆充填演化过程中,纵向上发育4期砂体,晚期形成的2期砂体分布面积大,且两侧物源在湖盆中心交汇。以沉积模型作为约束条件,运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建立储层岩相分布预测模型,并用新钻的2口评价井对模型进行可靠性评价。钻后结果表明,储层砂体预测符合率达到90%以上。
[Abstract]:The Paleogene reservoir in BZ oilfield is deeply buried, the resolution of seismic data is low, and the reservoir sedimentary model is not clear. By synthetically applying seismic, logging and core analysis data,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deposition process is carried out by quantifying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dimentary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Paleogene, there are two direction sediment sources converging from the south west and the north east to the center of the lake basin, in which the south west direction material supply rate is large, the sand body distribution is wide, and the lake basin filling evolution process, The sand bodies developed in the fourth stage longitudinally, and the sand bodies of the second stage formed in the late stage have a large distribution area, and the two side provenances converge in the center of the lacustrine basin. The reservoir lithofacies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3D geological modeling technology with sedimentary model as constraint condition,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odel is evaluated by two newly drilled evaluation wells. The results of drilling show that the prediction coincidence rate of reservoir sand body is more than 90%.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渤海油田加密调整及提高采收率油藏工程技术示范”(2016ZX05058001)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佳;甘华军;;南阳凹陷南部断超带古近系沉降特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唐世春;陈天成;白彬珍;秦红祥;陈军海;;玉北古近系膏泥层地应力分布规律探索[J];石油钻探技术;2013年01期

3 袁淑琴;王书香;纪建峥;张洪娟;王洪彪;赵宇超;;歧南次凹及其邻区古近系物源特征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10期

4 郑莲慧;单钰铭;尹帅;王倩倩;刘嫣;;塔里木X区古近系膏泥岩层力学性质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年28期

5 王瑞菊;邓宏文;郭建宇;;珠一坳陷古近系典型凹陷类比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1期

6 徐长贵,赖维成;渤海古近系中深层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海上油气;2005年04期

7 薛海涛;许淼;徐庆霞;王泽淼;;虎林盆地古近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刘成鑫;纪友亮;罗顺社;高振中;;孤东地区古近系储层成因类型及其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年06期

9 查明;陈中红;;山东东营凹陷前古近系水化学场、水动力场与油气成藏[J];现代地质;2008年04期

10 曹树春;刘春成;;古近系储层开发地震研究思路和实践——以扇三角洲和三角洲为例[J];天然气工业;2007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振强;金成洙;;龙江-肇州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岩相条件分析[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伟同;刘耕武;陈钦保;;应该重视当阳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问题的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闫伟;;垦利6区块古近系沉积相特征[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张善文;王永诗;;济阳坳陷古近系深部油气成藏与勘探[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5 施继锡;余孝颖;;未熟—低熟油流体特征——以济阳坳陷古近系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6 赵澄林;;中国储层沉积学的进展和展望[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7 丘东洲;张继庆;陈新发;江新胜;张丛侦;;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侏罗系储层沉积成岩与评价[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95中英文合订本)[C];1995年

8 李阳;;陆相断陷盆地储层沉积学研究新进展[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乐强;济阳坳陷古近系—新近系地层油藏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曾清波;辽河滩海西部古近系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控藏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郭建宇;惠州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及隐蔽油气藏勘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王瑞菊;珠一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与隐蔽圈闭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周磊;冀中坳陷古近系中深层优质储层成因机制及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6 宋吉水;陆相储层沉积微相自动识别及建模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卉;关中盆地古近系沉积特征与古地理特征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宋俊杰;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春光区块古近系沉积相研究及地层岩性圈闭预测[D];长江大学;2015年

3 杨罗万;辽河东部凹陷北部地区古近系及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区带优选[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张婕;济阳坳陷长堤地区古近系地层油藏成藏条件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5 侯典吉;辽东湾地区辽西凹陷古近系东营组层序充填特征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赵约翰;垦东北部地区古近系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7 庄红红;塔西南叶城凹陷古近系沉积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8 王雪;准噶尔盆地春光区块古近系第四砂组岩性圈闭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9 赵亮;深县凹陷古近系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10 董秀超;方正断陷白垩系—古近系储层特征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217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217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a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