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排采水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发布时间:2018-09-11 18:52
【摘要】:基于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23口排采1年以上的煤层气井排采水水质分析数据及实测储层压力,采用Schoeller图、Piper图等分析了柿庄南煤层气井排采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水动力分区特征,探讨了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研究表明柿庄南区块煤层气井排采水主要为Na—HCO_3水型,反映研究区处于开启—半封闭的水文地质环境;排采水氢氧同位素值均位于全国大气降水线附近,排采水初始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利用折算水位将研究区大致划分为西北部径流区、南部弱径流区及中部过渡带滞流区,水流从西北部和南部向中部滞流区汇聚,水化学参数反映出滞流区煤层气保存条件好于两侧径流区和弱径流区。基于水化学场和水动力场参数建立了煤层气富集区优选指标体系,优选出煤层气富集有利区和较有利区,对下一步煤层气井布置具有指导作用。
[Abstract]:Based on the water quality analysis data of 23 coalbed methane wells in Shizhuangnan block, Qinshui Basin, and the measured reservoir pressure,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dynamic zoning characteristics of drainage water in Shizhuangnan coalbed methane wells are analyzed by using Schoeller diagram and Piper diagram. The effect of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on coalbed methane enrichment is discussed.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main Na-HCO_3 water type is the drainage of coal bed methane wells in Shizhuangnan block, which reflects that the study area is in an open and semi-closed hydro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ic values of the drainage water are located near the precipitation line of the whole country. The initial source of drainage and recovery water is mainly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and the study area is roughly divided into northwest runoff area, southern weak runoff area and stagflation zone in the central transitional zone by using the converted water level, and the water flows converge from the northwest and the south to the central stagflation zone. The hydrochemical parameters show that the conditions of coal bed methane preservation in stagflation zone are better than those in both sides of runoff area and weak runoff area. Based on the parameters of hydrochemical field and hydrodynamic field, the optimal selection index system of coalbed methane rich area is established, and the favorable and relatively favorable areas of coalbed methane enrichment are selected, which can guide the layout of coalbed methane wells in the next step.
【作者单位】: 中海油研究总院新能源研究中心煤层气研究室;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资助项目(编号:CN00C-KY125ZDXMZY0115)资助
【分类号】:TE37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刚;胡宗全;张永贵;苏坤;;延川南区块煤层气富集高产的地质控制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年11期

2 杨国桥;唐书恒;李忠城;张松航;时伟;;柿庄南区块煤层气高产井排采制度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08期

3 黄少华;邹婧;韩杰;毛小平;;水化学与灰色关联度法在煤层气井产出水水源判别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地质;2016年06期

4 姜杉钰;康永尚;张守仁;叶建平;张兵;王金;吴见;;沁水盆地柿庄区块煤层气井排采动态影响因素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年06期

5 孟德伟;贾爱林;冀光;何东博;;大型致密砂岩气田气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西区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6年04期

6 徐锐;汤达祯;陶树;耿昀光;崔义;魏宁;;沁水盆地安泽区块煤层气藏水文地质特征及其控气作用[J];天然气工业;2016年02期

7 佟昕;马鹏杰;张世奇;周瑶琪;慕小水;徐田武;;东濮凹陷文东地区沙三段地层水特征及成岩响应[J];断块油气田;2015年05期

8 陈勇;王淼;王鑫涛;王成军;韩云;;东营凹陷沙四段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9 占庆;郑庆伟;潘保芝;;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地层水离子参数特征与油气藏的关系[J];世界地质;2015年02期

10 卫明明;琚宜文;;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J];煤炭学报;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爱华;沁南煤储层排采水化学动态变化特征及带压解吸/流动物理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广山;柳迎红;张苗;吕玉民;;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排采水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富集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7期

2 康永尚;姜杉钰;李生杰;王金;叶建平;张守仁;张兵;秦绍锋;吴见;;沁水盆地柿庄区块煤层气井排采动态诊断方法[J];煤炭学报;2017年06期

3 贾爱林;孟德伟;何东博;王国亭;郭建林;闫海军;郭智;;开发中后期气田产能挖潜技术对策——以四川盆地东部五百梯气田石炭系气藏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7年04期

4 吴见;姜杉钰;张守仁;康永尚;王金;;利用潜在产气效率指数预测柿庄区块煤层气开发有利区[J];新疆石油地质;2017年03期

5 朱学申;梁建设;柳迎红;王存武;廖夏;郭广山;吕玉民;;煤层气井产水影响因素及类型研究——以沁冰盆地柿庄南区块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5期

6 杨兆彪;吴丛丛;张争光;金军;赵凌云;李洋阳;;煤层气产出水的地球化学意义——以贵州松河区块开发试验井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7 徐占杰;刘钦甫;宋璞;姬景超;毋应科;;寺家庄井田陷落柱对煤层气井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年02期

8 王浩;;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赋存的控制作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7年12期

9 郭晨;秦勇;韩冬;;黔西比德—三塘盆地煤层气井产出水离子动态及其对产能的指示[J];煤炭学报;2017年03期

10 张帅军;;煤层气井产气机理及排采控压控粉问题的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建龙;孟德伟;何东博;冀光;位云生;;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西区气水层识别及产水井排查[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12期

2 赵贤正;朱庆忠;孙粉锦;杨延辉;王勃;左银卿;申建;穆福元;李梦溪;;沁水盆地高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实践与思考[J];煤炭学报;2015年09期

3 张晓阳;吴财芳;刘强;;基于排采速率的煤层气井排采制度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5年06期

4 郭伟;;延川南煤层气田基本特征与成藏关键因素[J];石油实验地质;2015年03期

5 孟艳军;汤达祯;李治平;许浩;陶树;李松;;高煤阶煤层气井不同排采阶段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与控制机理[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5年02期

6 王立志;刘常青;邓玉胜;王运海;;延川南区块山西组2号煤层气富集高产地质规律研究[J];中国煤层气;2014年06期

7 黄少华;毛小平;邹婧;冀昆;王思琦;;基于含水层流线模拟预测煤层气富集高产区[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12期

8 张松航;唐书恒;李忠城;乔留虎;门崇;;煤层气井产出水化学特征及变化规律——以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9 张遂安;曹立虎;杜彩霞;;煤层气井产气机理及排采控压控粉研究[J];煤炭学报;2014年09期

10 秦勇;张政;白建平;刘东海;田永东;;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井产出水源解析及合层排采可行性判识[J];煤炭学报;2014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会虎;沁南地区煤层气排采井间干扰的地球化学约束机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2 彭晓华;辽宁矿区煤层气开采渗流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单耀;含煤地层水岩作用与矿井水环境效应[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4 田永东;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参数及其对煤层气井产能的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5 马东民;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6 尹小勇;扩散系数微观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生维,段连秀,张明,陈钟惠;煤层气藏分析的参数与流程[J];地球科学;2000年06期

2 欧成华,李士伦,杜建芬,邓奎;煤层气吸附机理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饶孟余,杨陆武,冯三利,叶建平;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开发的技术选择[J];特种油气藏;2005年04期

4 苏现波;林晓英;柳少波;宋岩;;煤层气藏边界及其封闭机理[J];科学通报;2005年S1期

5 张卫东;魏韦;;煤层气水平井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煤层气;2008年04期

6 胡连伍;陈海霞;杨卫国;;地面抽采煤层气环境影响和管理对策探讨[J];能源环境保护;2009年03期

7 蒋书虹;欧成华;;煤层气超临界吸附行为的蒙特卡罗方法研究综述[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08期

8 钱伯章;朱建芳;;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新进展[J];天然气与石油;2010年04期

9 陈浩;李建明;孙斌;;煤岩等温吸附曲线特征在煤层气研究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吴鲜;廖冲;叶玉娟;窦莲;;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忠;周尚忠;孟尚志;赵军;莫日和;;山西省柳林区块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对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影响[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靖舟;时保宏;;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富集单元及其特征[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李俊乾;刘大锰;姚艳斌;蔡益栋;张百忍;;郑庄区块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及开发前景分析[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亚蒲;杨正明;鲜保安;;煤层气开采发展趋势及其增产技术[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赵孟军;宋岩;苏现波;柳少波;秦胜飞;洪峰;;煤层气聚气历史研究及其地质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杨兆彪;秦勇;陈义林;;重烃异常的煤层气成藏指示效应[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红岩;李景明;刘洪林;李贵中;;开发物理模拟技术,探讨煤层气成藏机制[A];2004年全国瓦斯地质年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4年

8 赵庆波;孙粉锦;李五忠;李贵中;孙斌;王勃;孙钦平;陈刚;孔祥文;;煤层气成藏条件、开采特征及开发适用技术分析[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牛宏贤;汤放新;张俊;杨建丽;刘振宇;;CH_4饱和阳泉煤拄对CO_2渗透行为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建民;贾耀惠;;阜新刘家区岩浆岩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马军;压裂技术成功应用于煤层气开采[N];中国石化报;2009年

2 记者 宋时飞;首条跨省煤层气输送管道项目批准建设[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3 张怀发邋马军;煤层气二氧化碳压裂技术取得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8年

4 张蔚语;煤层气试井测试,,最合适方法的选择[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美;煤层气热力开采的气水两相流动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丹;临汾区块煤层气富集及产能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3 张成;准东地区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区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王艳;煤层气产能数值模拟及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吴川;煤层气合层排采井下工况参数实时探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6 白利军;煤层气地面开采供电系统直流微网与节能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7 夏鹏;西山煤田古交矿区煤层气富集规律及产能主控因素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8 郭林霞;煤层气钻井工程风险及监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9 刘保民;煤层气开采的水文地质控制和产能潜力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10 白培中;西山煤田煤层气成藏条件及多煤层段压裂技术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陶阳;黑龙江东部地区煤层气成藏的构造条件与有利区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闫岩;沁南区块煤层气数值模拟及开发方案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封雪;煤层气清洁生产评价体系构建及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杜国峰;煤层气压裂技术评价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5 严康文;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煤田侏罗系煤层气成藏富集因素分析[D];青海大学;2016年

6 汪雷;古交地区煤层气富集成藏模式及有利区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李士才;煤层气井产能预测模型建立及数值模拟[D];燕山大学;2016年

8 接敬涛;韩城矿区煤层气开发技术优化[D];燕山大学;2016年

9 李坤;深煤层煤层气开采主控地质因素研究[D];华北科技学院;2016年

10 衣骏杰;注气驱替深部煤层气的机理研究及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2237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237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3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