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陕北吴起地区延长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发布时间:2018-10-29 19:24
【摘要】:储层非均质性是造成储层砂体内部渗透率垂向及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砂岩储层中碎屑颗粒、填隙物含量等演示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的分析,利用非均质性计算指标分析吴起地区延长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表明吴起地区延长组以发育长石砂岩为主,具有分成熟度高、分选好的特征,成岩作用主要表现为压实和压溶、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从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等非均质性指标分析认为,单砂体粒度特征以正韵律、正韵律叠加和复合韵律较为发育,层理构造的垂向变化引起渗透率的垂向变化,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对油藏进行了分割,储层砂体渗透率值非均质性强的特征明显。储层非均质性差异导致吴起地区延长组砂体在平面上使得渗透率值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是由于不同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变化的结果。
[Abstract]:Reservoir heterogeneity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causes vertical and plane change of reservoir sand permeabil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monst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enesis of detrital grains and interstitial contents in sandstone reservoir, the heterogeneity characteristics of Yanchang formation reservoir in Wuqi area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calculation index of heterogeneity.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Wuqi area is mainly composed of feldspathic sandston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maturity and good sorting. The diagenesis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compaction and pressure solution, cementation, metasomatism and dissolution, and heterogeneity from the inner layer.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heterogeneity indexes such as interlayer heterogeneity and plane heterogeneity, the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sand body are normal rhythm, positive rhythm superposition and compound rhythm, vertical variation of bedding structure leads to vertical change of permeability and muddy intercalation. The reservoir is divided by calcareous intercalation, and the permeability of sand body is strong heterogeneity. The difference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leads to the distribution of permeability values in the plane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Wuqi area, which is due to the variation of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作者单位】: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吴起采油厂;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彬;卢刚;;榆林山_2~3段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2期

2 夏进军;汪盈盈;;小洼油田洼38块东三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张云鹏;汤艳;;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综述[J];海洋地质前沿;2011年03期

4 丛琳;马世忠;李文龙;钱方园;邢贝贝;;萨北油田北二东两三结合试验区高台子油层储层非均质性[J];价值工程;2012年20期

5 郭侃;柳肯;;陕北曹崾岘地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辽宁化工;2012年10期

6 邓燕;;我国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评述[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23期

7 刘秀婵;陈西泮;张添锦;罗江云;;鄂尔多斯盆地曹凡峪地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价值工程;2013年23期

8 尹燕义,王国娟,,李世安,王岫岩;辽河冷家油田S_(1+2)段储层非均质性灰色理论评价[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9 杨颖;黄煜辰;张茂;薄婷婷;张家志;;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技术发展现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年05期

10 牛世忠;胡望水;熊平;;储层非均质性模型在红岗油田高台子油藏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景彦;李喜臣;张英志;张宇;;北一区断东西块葡一油层河流-三角洲沉积构成及储层非均质性分析[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吴何珍;符力耘;方战杰;;基于随机介质理论的多尺度储层非均质性定量描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林光荣;刘秋兰;刘学刚;杜朝峰;卢燕;;利用组合模型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于建华;李幼铭;;应用非线性优化方法模拟储层非均质性质[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唐志远;孙赞东;魏建新;;基于物理模型的溶蚀孔洞型储层非均质性AVO/AVA反演研究[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邢德敬;刘辰生;;东濮凹陷濮城油田南区沙2~(上2+3)辫状三角洲砂体的储层非均质性[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国会;蒙启安;包丽;李奕农;;砂体成因类型与成岩作用对储层非均质性和含油性的控制作用[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史成恩;朱圣举;周益辉;;鄂尔多撕盆地中生界储层非均质性与开发对策[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周单;黄旭日;胡光义;;地震和相约束的建模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翠玲;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影响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传美;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_3储层非均质性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翟顺涛;陕北富县地区马五段上部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刘加军;塔中Ⅰ号气田83井区油气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杜阳阳;利用测井资料研究沉积相与储层非均质性[D];长安大学;2015年

5 薛颖;文明寨油田明1、明15、明16块沙二下、沙三上亚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6 王海鹏;储层非均质性等效表征及三维地质模型[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7 许宏龙;基于BP神经网络技术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8 张文奇;齐40区沙河街组莲花油层沉积特征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9 胡越;福山油田流一段测井解释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10 张乐;英买34井区志留系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985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2985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6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