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珠江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跷跷板式结构成因机制

发布时间:2018-10-31 21:11
【摘要】:南海北部裂陷期沉积充填是主要的烃源岩赋存层位,也是重要的油气产层,这类被动陆缘裂陷期结构对盆地充填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利用大量地震剖面及钻井资料,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裂陷结构进行了精细解剖。研究表明惠州凹陷古近系文昌期和恩平期2幕裂陷呈现出典型的跷跷板式叠置特征。文昌裂陷期在弥散式裂陷背景下发育了不同活动强度的南倾和北倾断层,形成多个孤立的小断陷;恩平裂陷期在拉张应力集中向南迁移至洋陆过渡带的背景下,南倾断层活动性强,北倾断层活动性减弱,这样2幕裂陷结构垂向叠置,形成了跷跷板式的凹陷结构样式。研究成果为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裂陷作用差异演化研究及油气勘探分析提供了新认识。
[Abstract]:Sedimentary filling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s the main source rock formation and an important oil and gas producing layer. This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rifting stru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basin filling.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seismic profiles and drilling data, the structure of Paleogene rift in Huizhou sag, Zhujiang River mouth Basin, is dissected in detail.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two act rifts of the Paleogene Wenchang and Enping periods in Huizhou sag show typical seesaw overla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background of diffusion-type rifting, faults with different activity intensity developed in Wenchang rift period, forming several isolated small faulted faul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extensional stress concentration moving southward to the oceanic transitional zone in the Enping rift period, the activity of the south tilting fault is strong and the activity of the north dip fault is weakened. Thus, the structure of the two episodes of rift is superimposed vertically, forming a seesaw type of sag structure. The results provide a new understanding for the study of differential evolution of rift processes in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analysis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中海油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海深海过程演变”(41372112)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佳;甘华军;;南阳凹陷南部断超带古近系沉降特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唐世春;陈天成;白彬珍;秦红祥;陈军海;;玉北古近系膏泥层地应力分布规律探索[J];石油钻探技术;2013年01期

3 袁淑琴;王书香;纪建峥;张洪娟;王洪彪;赵宇超;;歧南次凹及其邻区古近系物源特征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10期

4 郑莲慧;单钰铭;尹帅;王倩倩;刘嫣;;塔里木X区古近系膏泥岩层力学性质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年28期

5 王瑞菊;邓宏文;郭建宇;;珠一坳陷古近系典型凹陷类比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1期

6 徐长贵,赖维成;渤海古近系中深层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海上油气;2005年04期

7 薛海涛;许淼;徐庆霞;王泽淼;;虎林盆地古近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刘成鑫;纪友亮;罗顺社;高振中;;孤东地区古近系储层成因类型及其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年06期

9 查明;陈中红;;山东东营凹陷前古近系水化学场、水动力场与油气成藏[J];现代地质;2008年04期

10 曹树春;刘春成;;古近系储层开发地震研究思路和实践——以扇三角洲和三角洲为例[J];天然气工业;2007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振强;金成洙;;龙江-肇州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岩相条件分析[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伟同;刘耕武;陈钦保;;应该重视当阳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问题的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闫伟;;垦利6区块古近系沉积相特征[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张善文;王永诗;;济阳坳陷古近系深部油气成藏与勘探[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5 施继锡;余孝颖;;未熟—低熟油流体特征——以济阳坳陷古近系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乐强;济阳坳陷古近系—新近系地层油藏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曾清波;辽河滩海西部古近系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控藏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郭建宇;惠州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及隐蔽油气藏勘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王瑞菊;珠一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与隐蔽圈闭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李启来;西藏尼玛地区古近系牛堡组古湖平面变化的沉积地球化学记录[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6 周磊;冀中坳陷古近系中深层优质储层成因机制及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卉;关中盆地古近系沉积特征与古地理特征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宋俊杰;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春光区块古近系沉积相研究及地层岩性圈闭预测[D];长江大学;2015年

3 杨罗万;辽河东部凹陷北部地区古近系及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区带优选[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张婕;济阳坳陷长堤地区古近系地层油藏成藏条件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5 侯典吉;辽东湾地区辽西凹陷古近系东营组层序充填特征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赵约翰;垦东北部地区古近系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7 庄红红;塔西南叶城凹陷古近系沉积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8 王雪;准噶尔盆地春光区块古近系第四砂组岩性圈闭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9 赵亮;深县凹陷古近系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10 董秀超;方正断陷白垩系—古近系储层特征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303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303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6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